第255章 摩納哥遊艇展(中)

正文卷

第255章 摩納哥遊艇展(中)

為什麼韓易會對史蒂薇-妮克斯如此重視呢?

老實說,其實最開始,他並沒有把史蒂薇-妮克斯列入音樂版權收購的計畫里,雖然說是從七年前的未來時空穿越而來,但手邊沒有可以鏈接異次元的電腦,記憶力更沒有因為重生而得到強化,因此,很多領域韓易只能把握到一個大概的發展脈絡,而無法真正做到步步精準,招招奏效。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韓易知道Bad Bunny有朝一日會成為紅透半邊天的拉丁流行之王,流媒體數據方面甚至能跟The Weeknd掰掰手腕……

但哪怕給他天靈蓋打個洞,往裡面灌一噸Smartwater,他也不可能默寫得出Bad Bunny任何一首單曲的名字。

都是西班牙語,又沒刻意記過,這種信息怎麼可能帶得回2016呢?

跟音樂版權收購潮有關的信息也是如此,韓易能記住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交易,比如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總額五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三億至四億美元之間賣掉音樂版權,另外還把母帶版權賣了兩個億的鮑勃-迪倫,以及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版權庫清空的賈斯汀-比伯。

這些音樂人,和他們跟資本巨鱷達成的驚天收購,是韓易可以隨時從記憶里調取的確切數據。

史蒂薇-妮克斯顯然不屬於這個範疇。

重生之後,他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正是在那場VMA的慶祝派對上。

麥迪遜-比爾蜷縮身體,環抱膝蓋,娓娓道來,講述她所期盼的光榮與夢想,提及拉娜-德爾雷的合作邀約時,韓易方才想起有這麼一號人物。

1948年出生,七十年代就進入樂壇的史蒂薇-妮克斯,年代實在太過久遠,不少知名作品和顯赫成就也是以樂隊而不是個人獨唱形式完成的,一時之間回憶不到也實屬正常。

但這並不代表她不值得韓易關注。

拋開每個人不同的音樂審美不談,光從職業生涯的總體數據來看,在泰勒-斯威夫特橫空出世之前,史蒂薇-妮克斯就是歐美樂壇最偉大的女性唱作人,沒有之一。

注意,是一手抓表演,一手抓創作,兩手都很硬的唱作人,而不是麥當娜或者惠特妮-休斯頓這種,在演藝事業方面彪炳千秋,卻沒有一首代表作出於自己之手的,純粹的表演者。

而史蒂薇-妮克斯,這個被滾石雜誌稱為「搖滾樂現世女王」的全能藝人,這個不管哪個媒體要評選史上最佳唱作人,都不會缺席的音樂天才,歌詞、作曲、編曲、製作、後期製作樣樣精通。

有她參與的專輯,作曲家那一欄,通常都只掛著她一個人的名字。

即使是同一時代的男性音樂人,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屬鳳毛麟角。

職業生涯總共發布十五張全長度錄音室專輯,個人八張,Fleetwood Mac七張,總銷量超過1.4億張。

以獨唱歌手身份獲得8項格萊美獎提名,並作為樂隊的絕對主創,拿下兩座年度專輯大獎。Fleetwood Mac的巔峰之作Rumours,更是拿到滾石雜誌歷史最佳五百張專輯的第七位。

考慮到七十年代音樂工業與美國社會的性別歧視現象依然猖獗,史蒂薇-妮克斯能一步一個腳印,攀登到如此崇高的位置,其中的艱辛困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搖滾樂,其時被廣泛認為是「男人的聲音」。而史蒂薇-妮克斯竟然能在這種完全沒有容身之地的情況下,憑藉一支筆、一把吉他,為後來的女性搖滾音樂人鋪平道路,她的才氣、音樂理念的先進程度,以及作品本身的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因此,當2020年12月,華爾街日報披露史蒂薇-妮克斯將手中音樂版權的多數股份作價一億美元,出售給專門為收購巨星版權而成立的音樂發行公司Primary Wave時,沒有人覺得她的要價過高。

人們只關注兩個問題:

史蒂薇-妮克斯為什麼會願意賣掉她那堪稱國家寶藏的音樂版權?

Primary Wave究竟是何方神聖?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把音樂人手中蘊含巨大而持續的商業價值的音樂版權,看作是一張總額度三億美元,但是需要四十年來變現的強力球彩票即可。

音樂人兌換這張彩票的時候,沒有一次性變現的選項,他們只能與音樂版權發行公司一人一半,共同持有它們,每季度、每半年或者每年結算一次授權費用。

收入穩定,但耗時太長。

現在,他們的職業生涯進入尾聲,物理生命也步入暮年,版權保護期還剩90年,但自己能不能再活20年都要打個問號。

這個時候,有人來找他們,許諾九位數的巨額報酬,買斷他們未來的收益……換句話說,有人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一次性變現這張彩票的選擇,而且還不需要他們把之前賺到的分期付款收入吐出來。

你覺得,他們會如何選擇?

還是那句話,「資產」只有組合起來的時候,才能被稱作「資本」,對於個人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接過鈔票離場,用突然暴增的購買力,來設置家族基金,進行多元化投資,保證音樂人們在餘下的時光裡衣食無憂,也保證他們的家族後代真正在歐美社會的頂層森林裡生根發芽。

那麼,是誰給他們提供了這種變現離場的機會呢?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的謎底:能讓資產變成資本的,當然是已經成為資本的那群人。

Primary Wave,2006年由維珍唱片末代首席運營官勞倫斯-梅斯泰爾創立,通過募資從科特-柯本遺孀考特妮-洛芙手中買下這位已故音樂人在Nirvana佔有的音樂版權份額起家。

2016年9月27日,也就是韓易從洛杉磯飛往尼斯的同時,勞倫斯-梅斯泰爾宣布,接受黑石集團3億美金的投資,與這筆投資一道向業界公布的,是Primary Wave與摩堂唱片的音樂傳奇史摩基-羅賓遜之間,總金額2500萬美元的版權庫收購案。

當韓易在萬尺高空中,看到這則新聞時,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

他只記得Primary Waves在黑天鵝事件之後大殺四方,並不知道它竟然在2016年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

韓易很清楚,這只不過是Primary Wave第一次張開它的深淵巨口而已。2022年,它還將接受資本巨頭布魯克菲爾德資本管理集團17億美元的專項資金。

而它,還不是這門生意里唯一的那條大魚。2018年由音樂企業家默克-墨庫里亞迪斯和Chic樂隊聯合創始人奈爾-羅傑斯共同創立的Hipgnosis,2018年創立,同年7月便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19年被轉移到主板的優質板塊進行交易,2020年3月開始,甚至被納入FTSE 250指數的計算公式里。

這意味著,這家成立五年就募集到超過十億英鎊,只做音樂版權收購業務,旗下擁有65000首歌曲的音樂版權,其中4000首名列前十,2000首榜單奪魁的「初創企業」,已經成為了整個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晴雨表。

也是世界音樂產業發展的晴雨表。

更是韓易這一世事業規劃最大的絆腳石。

環球、索尼、華納,充其量只能算是競爭對手,韓易不需要將它們完全擊垮,只需要憑藉超前信息收攏未來巨星,削弱他們的影響力即可。

每個集團,背後都有數家甚至數十家全球資本巨擘保駕護航,徹底摧毀它們,只能是個午夜夢回,自己一個人縮在被窩裡意淫的瘋狂計畫。

正常的音樂集團有完善而強大的造血機制,沒有碧梨-艾利什,還有奧利維亞-羅德里格和Bad Bunny。哪怕都被韓易薅走了,也有其他潛力新人補上。音樂圈裡,最不缺的就是新鮮面孔。

但Primary Wave和Hipgnosis不同。他們看上的,是一個新增存量絕對跟不上收購速度的細分領域。

這意味著,在未來可以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音樂版權收購這門生意,都會是一場零和博弈。

很不巧,韓易也看上了。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披頭士、一個邁克爾-傑克遜、一個史蒂薇-妮克斯。

他想要,其他人就得放棄。

他要生,其他人就必須得死。

按照韓易原先的規劃,他其實不用在2016年就開始收購版權。等到2018年甚至2019年,羽翼豐滿、資金充足的時候再來干這件事情,也來得及。

先完成跟Apple Music的那個大項目,結識一批傳奇巨星,看誰合作意向最強,就從誰那裡下手,徐徐圖之即可。

因為,在他原本勾勒出的未來時間線里,Primary Wave和Hipgnosis都是2020年之後才開始發力的公司。

把它們扼殺在襁褓里就好。

但現在,突然出現在他視線里的史蒂薇-妮克斯,在無形之中幫他矯正了認知。既然Primary Wave已經傍上了黑石集團這艘大船,他就不可能再無動於衷。

必須抓緊時間,立刻行動。

速度和數量,是贏下這場競爭的關鍵。

憑藉麥迪遜-比爾跟史蒂薇-妮克斯的這次歌曲合作,跟後者迅速達成版權收購合意,用這位流行音樂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唱作人之一,吹響進攻的第一聲號角。

既然要進攻,就需要彈藥。

說到彈藥……

雖然有獎勵返現這種作弊碼在手,韓易也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尷尬的現實。

他的錢,確實不太夠用。

與柏匯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專款專用,只為UTA這一個項目運作,再無餘額。由凱雷管理的CEP-III,索尼影視的slate deal那邊就花去了三分之一,剩餘現金也分批匯入瀚音樂集團架構下的藝人管理公司、唱片公司和版權發行公司,為各類項目提供財力支持。

至於大衛-魯賓斯坦提到過的那十二億美元託管資金,只能用近在眼前,遠在天邊來形容。

看得到,但是摸不著。

【1.「我不會計算做了多少個仰卧起坐。我只有在感覺到疼的時候才開始計數,因為只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穆罕默德-阿里】

【2.「靈魂之間沒有意外邂逅。」——希拉-伯克】

【3.「吸取有用的,摒棄無用的,添加屬於自己的。」——李小龍】

【4.「親愛的讀者,假設你是一個白痴。再假設你是一名國會成員……我一句話說了兩遍。」——馬克-吐溫】

【5.「如果機會不敲門,就自己建一扇。」——米爾頓-伯利】

備忘錄的五條格言里,第一條還是一動不動,儘是墨色。怪不得別人,只能怪韓易事情太多,拖延症也太嚴重,最容易辦成的一項反而進度最慢。

第二條,紅色部分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到了三分之二的位置。韓易沒有每時每刻都盯著進度條不放,而且哪怕這樣做了,他也很難有效判斷,究竟是哪些行為舉動能觸發鮮紅的增長。

第三條進度25%,穩步提升。第四條變化最明顯,從全黑到五分之一被紅色覆蓋。

至於沖在最前頭的第五條格言,此時此刻,已經只能依稀在末尾看見約莫5%黑色存在的痕迹了。

瀚資本和瀚音樂最後幾個空餘的重要職位填充完畢,這一項自始至終都摸不準具體要求的任務,應該就算是完成了。

可這畢竟只是其中一項而已。

另外還有四個等著他呢。

就算其他四條格言蘊含的意義都跟他的猜想一模一樣,按照最樂觀的估算,起碼也得到明年這個時候,凱雷集團的12億美元資金方能真正為他所用。

解決不了他的燃眉之急。那筆由摩根大通管理的1.33億美元亦是如此,1月10日提交取現申請,3月份才拿得到,還有整整半年時間。

因此,現在的韓易,真正能調動的,就只有現金賬戶里的存款了。

在韓易通過Jet Lin與摩根大通達成N652CH這架私人飛機的購買意向後,又過了整整兩個月,也就是2016年的9月25日,整樁交易案才算真正落錘定音。

兩邊對成交價沒什麼異議,七千萬美元,在摩根大通的心理預期線以上,也符合韓易的承受能力與消費需求。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兩邊的法務團隊還是連軸轉了兩三周,又耐心等待了一個半月,才搞定從編碼轉讓和變更、留置權與解除權清查,再到FAA重新註冊的全套流程。

別的不說,光說編碼的變更,就繁瑣到讓韓易差點放棄。

處理這筆交易的安托萬-嘉舍和喬丹-布羅姆利徵詢過韓易的意見,是否要保留摩根大通為這架生產序號為6074的世界第一架G650ER註冊的編號。

經過審慎的思考,韓易最終還是決定將編碼變上一變。N652CH聽上去非常無趣,也不具備任何特殊意義,不如換成韓易自選的編號,說不定這樣做,還能把他的正面情緒反饋再提升一些,從而獲得更高的返還比例。

每個地區有專屬的編碼首字母,在英屬根西島註冊的私人飛機,需要用「2」來打頭,於是可以看到不少令人捧腹的有趣編碼,例如「2-SEY」。

而在美國境內註冊的私人飛機,首字母必須是N,這可就難倒了韓易。心裡蹦出來的第一個大膽的單詞肯定不能用,一時半會又想不出來什麼跟N有關的有意義的組合,最後,還是安托萬-嘉舍提了一個不錯的想法。

N10AH,雖然這樣看,看不出來什麼名堂,但刷在飛機尾翼上,倒著讀就一目了然了。

HAN,寓意韓或者瀚。

01,代表著這是韓易名下的第一架私人飛機。

至於為什麼要把數字放在中間?

因為FAA要求編碼的開頭必須是1-9的阿拉伯數字。

很幸運,FAA的資料庫里還沒有人預留過這個編碼,韓易可以直接發起申請。申請的費用也便宜得不可思議:預訂或分配特殊註冊號的費用為10美元,另外還有一個飛行器更名費也是10美元。

聯想到在加州DMV申請一個定製車牌都要103美元,韓易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花七千萬美元買了輛三蹦子。

但很快,他便嘗到了便宜貨的苦果。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是一分錢一分貨,跟美國政府有關的事物更是如此。

20美元就能辦妥的文件,意味著長到令人髮指的處理時間。

第一個環節,等待自己提交的申請出現在FAA的系統里,就花了整整兩周。然後,韓易才能繼續提交另一份申請,請求FAA將預留的「N10AH」替換到「N652CH」這架飛機上。

因為飛行器更改編碼「不是FAA的優先處理事項」,這一個步驟,又耗費了韓易一個月的時間。

等FAA終於批准了更改編碼的請求之後,他們反手就給韓易發來了一份名叫8050-64的授權表。

批准了不算完,韓易必須先簽好這份表,再把原件寄回FAA,FAA才會動手修改系統里的編碼信息。

修改系統信息需要多久?

還要兩周。

這就是為什麼這架飛機的交易花了兩個月的核心因素,光是改個編碼,就用了這麼長時間。

要知道,Jet Lin的機師團隊把尾翼的N652CH抹掉,再塗上N10AH的新編碼,物理上也就花了兩周半而已。

9月25日,喬丹-布羅姆利的助理才在FAA的官網上查到G650ER的更新信息。幸好現在航路申請比較方便,北美和歐洲之間的跨大洲飛行,一般是上午申請,下午就可以起飛,這才沒有耽誤韓易的摩納哥之行。

也幸好,私人飛機交易的其他流程,都可以同時進行,韓易心心念念要花出去的那七千萬美元70%的尾款,才能在9月27日,由託管賬戶轉到摩根大通的公司賬戶,完成交割。

而等身在歐洲的韓易終於獲得獨處的時間,從而收到備忘錄里的獎勵更新信息時,已經是9月28日的深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