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再燃一把柴

正文卷

第176章 再燃一把柴

「非常有趣的觀點,喬丹。」

韓易摩挲著下巴,沉吟道。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全面摒棄360合約的形式?」

「這是我的看法。」

喬丹微微頷首,對於自己的行業趨勢預測相當篤定。

「那麼下一步呢,我們是回到傳統的合約形式,還是……」

「當然不是回到傳統的合約形式,易,即使是螺旋式上升,這個世界還有它不可或缺的音樂工業,都是在不斷前進的。我們不可能回到版權發行公司主宰一切的時代,就像360合約不會永遠都是經理人的心頭好一樣。」

「願聞其詳。」韓易略微調整一下坐姿,讓自己的體態更前傾一些。

即使面前坐著的這位金牌律師,相較於自己少了整整七年的信息,是個不折不扣的「本時空人」,韓易還是非常願意聽取自己精心挑選的瀚音樂集團首席法律顧問的意見。

畢竟,不管前世還是今生,馬納特娛樂的喬丹-布羅姆利,都是遊走在好萊塢山與國會山這兩座山峰之間,推動遊戲規則變革與發展的重要潤滑劑。

也許,他的態度和傾向,不光決定了韓易從2016年到2023年所看到的這段歷史,還在深切地影響著時間更為長遠的發展軌跡。

大勢的車輪,絕不會因為韓易的重生而停止轉動。

換一種更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與喬丹-布羅姆利等行業幕後推手的深入交流,說不定能讓韓易窺見甚至能超越他這個穿越者的未來。

「魯本說他大概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好吧,我想我們可以展開來討論一下這件事。事實上,我想跟您就這一主題進行溝通已經很久了。」

喬丹-布羅姆利抬腕看了看錶,這樣說道。

總法律顧問,有時稱為GC、首席法律官或者公司法律顧問,是一家企業的首席律師,及其法律建議的主要來源。而所謂的法律建議,並不只是「董事長先生,這些事情你不能做」,還包括「董事長先生,我想我們應該這麼做」。

如何做,正是喬丹-布羅姆利這種知識淵博、預判精準的細分領域專家在好萊塢大受歡迎的關鍵因素。

要是法律顧問只需要懂得規避風險就能獲得成功,那企業家們不如直接按照克拉倫斯-托馬斯的模板招人。

喬丹-布羅姆利欣賞韓易高舉高打的衝勁,和在音樂領域謹慎而全面的布局。更重要的是,幫助韓易將水攪渾,讓瀚音樂集團成為歐美樂壇的重要玩家,無論最後集團本身的結局是被三大分而食之,還是頂住壓力坐上圓桌,對於喬丹來說,都能在過程中獲得超乎想像的豐厚收益。

別的不說,只要韓易的版權收購機器發動起來,光是那一筆筆動輒數千萬上億美元的協議,就足以讓布羅姆利大律師和馬納特娛樂的營收節節攀升。

因此,在這個HMG即將駛入發展快車道的關鍵節點,幫韓易擺正方向盤,使集團不至於撞上隔離帶,或者至少不至於過早地撞上隔離帶,便成為了喬丹-布羅姆利近期最迫切的任務。

跟他新近發掘,越來越緊密的金牌客戶好好溝通一下企業的成長基調,是他這段時間一直想找機會開啟的談話。

「我不想讓我們的對話變成一次單方面的說教——您對音樂行業的知識高牆,也不需要我再添磚加瓦。但我的一些觀點,必須要經過詳細的闡釋,才能體現出價值。所以,請忍耐我一下。」

「當然,喬丹,你的觀點總是能給我非常耳目一新的啟發。」

韓易抿嘴笑了笑,抬抬手,示意喬丹-布羅姆利進入正題。

「在我看來,2010年代往後的音樂工業,會出現如下三種趨勢——第一種,更多的廠牌、更多的協議、更多的錢。」

喬丹-布羅姆利將右手平舉到眼前,伸直食指,緩緩說道。

「隨著單曲作為最受歡迎音樂發行方式的地位逐漸穩固,唱片公司發掘藝人、營銷藝人和推廣藝人的手段也在改變。相信您也能看到,易,藝人會在沒有簽約的情況下,自己先發行兩三首單曲,根據歌曲收到的反響被唱片公司發現,然後快速簽約,轉型為職業藝人。我們瀚音樂旗下的很多音樂人,走得正是這樣一條路線,不是嗎?包括我們談到的碧梨-艾利什、杜阿-利帕,還有哈立德。我們都是先在網上聽到了他們的音樂,看到了人們對他們的喜愛程度,才做出了簽約的決定。」

「沒錯。」

韓易之所以會簽下這三個藝人,跟所謂的線上成績自然毫無關係。重生前他見證到的輝煌戰果,才是讓他義無反顧把幾位新人從Soundcloud和異國他鄉撈出來的核心因素。

但在外人眼裡,韓易的打法,確實如同喬丹-布羅姆利所說,跟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廠牌一樣,是「先看成績後簽約」。

這一點他無法否認,也於情於理不應該否認。

畢竟,沒有他攪局的上一世,發掘碧梨的Interscope唱片、簽約杜阿-利帕的華納英國,還有打造哈立德的RCA唱片,運用的就是這種短平快且效益有一定保障的簽約方法。

「相比起花費重金培養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這種簽約方式……顯然成本效益要更高一些。」

「是的,沒錯,成本效益。」

喬丹跟韓易關於音樂產業的對話總是如此愉快,只需要10%的精力,就能讓對方接收到100%的有效信息。

「實體唱片時代,小型廠牌永遠都只能吃索尼、環球、華納和EMI嘴裡漏出的殘渣。我曾沐浴過那個時代最後的餘暉,所以我很清楚這一點。小廠牌沒辦法給出十萬美元的預付款,也更不可能一次性刻印一百萬張CD,通過貨輪和飛機運往全美各地,再回收五十萬張要帶到莫哈韋沙漠去掩埋的廢品,就為了拿到那份白金唱片的銷量認證。」

「但現在不一樣了。」韓易順著喬丹-布羅姆利的思路繼續說下去,「他們不需要印一百萬張碟片,因為有Spotify和Apple Music。也不用給藝人太高的預付款,因為Logic Pro和Ableton。」

「完全正確,小型唱片公司或者初創唱片公司開始通過更高的利潤分成比例,以及更低的產品交付承諾來贏得勝利。什麼是更低的產品交付承諾?不印製實體CD,最多做一些紀念和周邊性質的黑膠唱片。市場營銷預算從單曲本身的收入里出,推廣也基本上都是跟各大流媒體平台或者電台要點免費的欄位資源,看哪首歌能自然發酵到一定熱度,再追加投入。」

「網路時代的魅力。」韓易點點頭,「如果《21》發行的時間不是2011年而是1991年,阿黛爾不可能拿到3100萬張專輯的銷量認證,L Recs和Beggars Group也不可能成為每個巨頭都想攬入懷中的夢中情人。」

「那為什麼我們不成為下一個L Recs呢?」聽見韓易說出了他想要表達的觀點,喬丹不疾不徐地抿了一口雞尾酒,乘勝追擊,「我的意思是,成功案例就在前面,我們可以複製,並且做得更好。」

「別在一個藝人身上花那麼多錢,因為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哪個人能成為下一個『阿黛爾』……但只要簽下足夠多的潛力新星,『阿黛爾』就一定會再次出現。」

「啊。」韓易拍拍大腿,笑道,「某人給我設了個陷阱。」

「不,某人只是給您提了個建議。」喬丹的眼角多了幾道紋路,「我們現在旗下有……大概二十、三十個藝人左右。但您到目前為止投入的資金,其實完全可以同時培養兩百個、三百個藝人。」

「在無法全知全能地預測未來的情況下……三百大於三十,不是嗎?」

O.F.C.

韓易在心中默默回覆了一句。

他……也許不全能,但未來七年的時間內,絕對全知。

之所以會在這二十來個藝人身上耗費巨資,動輒就是六七位數的預付款,甚至可以為了杜阿-利帕這瓶醋去包一頓TaP藝人管理公司的餃子,把艾麗-古爾丁和拉娜-德爾雷也順帶收入囊中,正是因為他不需要經歷喬丹-布羅姆利所描述的篩選過程。

韓易簽約的每個藝人,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熱門明星。因此,他現在需要做的,並不是用儘可能低的平均成本在一灘渾水中淘金,而是比上一世那些音樂人們合作的公司投入得更多、更快、更精準,幫助他們在已經令人咂舌的成績上更進一步。

碧梨和菲尼亞斯一屆格萊美頒獎典禮就拿了十座獎盃回家,能不能讓這個數字再往上躥一點?

杜阿-利帕的《Future Nostalgia》首周只在美國地區拿到了專輯榜第四,如此出色的製作水準,為什麼不能空降冠軍呢?

麥迪遜-比爾……

在韓易的心裡,顏值和唱功都站在歐美樂壇頂端的她,無論如何都配得上一個單曲榜的冠軍。

不過,這種再燃一把柴,淬火煉真金的真實原因,卻是韓易決計不能向外界透露的機密。

要想讓喬丹-布羅姆利理解自己的用意,韓易必須找到一種更加委婉迂迴的說法。

「你的觀察和推論都無懈可擊,喬丹,但是……」

韓易斟酌著語句,放慢了節奏。

「在我看來,小廠牌可以在這個時代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但他們絕對沒有機會去超越環球、索尼和華納。」

「因為,三大音樂集團旗下的大型唱片公司,不也開始逐漸採用相同的模式了嗎?比如歐洲區的索尼音樂,或者重新組建的Priority唱片,以及更多其他的附屬廠牌公司,都開始提供類似的合約了。」

「是的。」喬丹摩挲著下巴,揣摩韓易提及此事的用意,「這代表了……」

「這代表了,雖然進入音樂行業……更具體一點,創立和運營音樂廠牌的門檻變得更低了,但這並沒有讓小廠牌形成一個能夠抗衡大型音樂集團的技術壁壘,或者後發優勢。」韓易認真地解釋道,「在線播放和流媒體平台的興起,以及宿主軟體的廣泛普及,只不過是把平均成本大大降低了而已。」

「這不是一件好事嗎?」喬丹-布羅姆利皺皺眉頭,還沒有理解到韓易的弦外之音。

「確實是一件好事,小廠牌也能培育出風靡世界的巨星,可與此同時,三大音樂集團也能用更少的預算培養出更多的搖滾明星。」韓易思索片刻,繼續深入講解,「打個比方,實體唱片時代,大型音樂集團有一千萬美元,小型廠牌只有十萬美元。想要培養出一個銷量千萬的音樂巨星,至少要花費……讓我們隨便說一個數字,一百萬美元。那麼,大集團能用手上的資金打造出十個巨星,而小廠牌,一個都沒有。」

「而進入流媒體時代,打造藝人的花費降低了十倍。現在,十萬美元就足夠藝人從新人階段走到巔峰了。小廠牌終於孵化出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劃時代巨星,他們的阿黛爾。但正當他們躊躇滿志,想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卻發現,大型音樂集團在這個時代,居然能用一千萬美元同時打造出一百個現象級人物。」

「10:0,與100:1。」

「雖然這些可憐的草根班底有了零的突破,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其實二者之間的差距,比之前拉得更大了。」

說到這裡,韓易將雙手交疊放在桌面上,目光灼灼地看著他的法律顧問,反過來詢問道。

「你覺得,為什麼在這種越來越絕望的情況下,小廠牌們還會甘之如飴呢?」

「因為他們從來沒想過超越三大。」喬丹-布羅姆利沉默片刻,給出了韓易想要聽到的回答,也釋放出了他已經理解韓易意圖的信號。

「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夠比之前過得好一點,至於環球、索尼和華納如何,根本不在他們的考量範圍呢。」

「是啊。」韓易搖搖頭,嘆了口氣,「說得再極端一些,絕大部分小型廠牌的主理人,應該會更希望他們身前的三座大山越壘越高才對。」

「這樣他們加入的時候,分到的那一塊蛋糕才更大。」喬丹-布羅姆利補充道。

「所以……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並不為這種新趨勢感到雀躍,甚至危機感強烈,以至於會不斷進行大手筆投入了,對吧?」韓易好整以暇地理了理袖口,輕聲問道。

「因為對你來說,你想要的不是從10:0變成100:1。而是從10:0,到……至少100:50。」

「It''s a big uatement。」

韓易伸了個懶腰,笑著說道。

「也許今年我想做到的是100:50,但到了明年,甚至三年後,我希望這個比例是100:200。」

「你知道嗎,說起來讓人很不可置信……但我們之前從來沒聊過這個。」喬丹-布羅姆利把西裝紐扣扣好,彷彿這樣做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他的嚴謹與認真。

「我的假設是,你會想要成為下一個理查德-布蘭森。培養新藝人、收購舊資產,然後在合適的時候將它拋售給任意一個大玩家。」

「我們確實沒有聊過遠景規劃,這是我的失誤,喬丹。我應該讓自己的首席法律顧問早點知道我在想什麼的。」韓易攤開手,朝喬丹-布羅姆利眨了眨眼,「但是,你應該能猜到,一個想要花費數億美元來收購音樂版權和母帶版權的傢伙,不會滿足於只是在十多二十年之後把它們折價再拱手於人。」

「要說拋售的話,我更想看看有生之年,能不能讓環球、索尼或者華納之中的任何一個,把它們的資產打包轉讓給我。」

「是啊,版權的收購,那是……實話講,易,那是最開始吸引我跟你合作的主要原因。」

喬丹-布羅姆利張張嘴,欲言又止。但過了幾秒,還是把壓在心底的好奇用一種儘可能和緩的方式疏導了出來。

「說到這個,你準備什麼時候啟動音樂版權的收購工作?越早行動,我們的優勢就越大。」

「還得再等等,喬丹,還得再等等。」

韓易悠悠地拋出這樣一句話。喬丹-布羅姆利暫時還無法通過那層厚厚的迷霧看到時間那端的未來,但他的僱主很清楚,與一代傳奇們的接觸,還不到最佳時機。

「我之前給你提到過的那場,跟Apple Music合作舉辦的音樂節。需要等它成功落幕之後,我們才有足夠的契機、由頭與名望,去吸引到我們想吸引的那群人。」

「但我們還沒有……」

喬丹略顯失態地準備追問,這對於為人處世一向滴水不漏的他來說,是一個相當罕見的情況。但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的軟肋,喬丹-布羅姆利的軟肋,就是在這種改變世界的大計畫面前,難以按捺住躁動的心緒。

音樂現代化法案如此,瀚音樂集團雄心勃勃的版權收購閃擊戰也是如此。

喬丹的想法是,要閃擊,就在拿下波蘭之後,一鼓作氣打到烏拉爾山脈去。

而韓易的規劃,則是再耐心一些,再謙遜一些,等待嚴冬過去,等到時機到來。

「嘿,那是不是……我們的議員先生?」

韓易並沒有讓喬丹說完整句,他稍稍伸長脖頸,皺起眉頭,聚精會神地打量著遠處朝他們走來的,那位身著花襯衫,身形魁梧、俊朗非凡的黑髮墨西哥裔男人。

「對於一個州參議院議員來說,他也……太年輕了點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