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好萊塢底色

正文卷

第68章 好萊塢底色

「我的想法?」

看到韓易的動作,凱文-哈特也剜起自己那份魚子醬與蛋清,一股腦塞進了嘴裡。

「當我吃魚子醬的時候,I go all in。」

「請啟發我一下,凱文。」韓易大概理解凱文話語里的含義,但他更希望後者能挑明,這樣對接下來的談判和對接也有好處。

「我不太清楚你這句話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願意減少800萬美元的片酬,那麼同樣的,我對700萬美元的激勵獎金也不會那麼在乎。」凱文-哈特將餐盤歸到一旁,雙手交疊撐在桌面上,身體前傾,「如果我接受2500萬美元的投資,我希望將它全部投入到《勇敢者遊戲》里。」

聽到這句話,韓易稍稍坐直身子,似乎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凱文-哈特的敬意。

一位有紀律性,且信念堅定的賭徒。

這就是那種最有機會在好萊塢綻出璀璨光華的角色。

「所以說,你的意思是,9000萬美元的製作費用里,你想讓Hartbeat占更多份額。」

「並非如此,兄弟,我們不需要內耗。」凱文-哈特舉起手,在兩人之間來回擺動,「我的想法是,如果有足夠的資本,我們為什麼不佔有更多的投資額度呢?製作成本之外,我們也可以負擔一小部分的宣發成本,從而換取更高的分成比例。」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試著將初始比例和增長比例分別提高一些。」克里斯托弗-查森補充道。

「馬納特娛樂這邊一般是怎麼操作的?」韓易詢問道。

「首先,對於數額比較大的slate deal,雙方會按照製作成本的劃分份額進行回收。舉個例子,如果伱投入了50%的製作費用,片方投入了另外50%,那麼當收入轉到製片公司這裡,投資者和片方可以各拿一半,回收各自的成本。」

「成本回收完畢後,一般來說,直到投資方收回110%的投資款項前,片方按照20%的凈利潤比例分成。然後會增長到40%、50%,最高能到65%。我們的操作,跟行業標準差不多,整個行業對於融資都有基準值可供參考。」

喬丹-布羅姆利細緻地解釋道。

「這是一種讓投資者聽起來更舒服的話術,實際上,如果投資方能通過80%的凈利潤比例收回110%的投資款,那這意味著影視集團已經連本帶利賺了不少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通過凈利潤收回110%的投資款時,如果按照影視行業的一般凈利潤率來計算,整個項目已經有大概3.1億美元左右的總收入了。」克里斯托弗-查森在影視行業方面比喬丹-布羅姆利了解得更為深入,「你也明白的,韓先生,即使有嚴格的投資方監管,電影公司依然能找到很多方法增加凈利潤之前的支出。」

「是的,製片方還需要跟其他參與者分成,製作人、導演,還有像凱文這樣的主演,所以他們實際上拿不到那麼多。不過總的來說,是這樣的,當他們拿到3.1億美元的總收入,我們才能收回1億美元的投資款,並且另外賺上1000萬美元。」

電影集團之所以能做成集團,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們對收益和利潤的精準控制。沒有哪家大型影業是靠跟投資者分凈利潤生存的,事實上,擁有自主渠道發行能力的影視集團,甚至不需要通過毛利潤獲利。

電影行業里,發行分成一般佔30%。這意味著,當電影上映,第一筆票房收入到賬時,影視集團先往自己的渠道發行公司兜里揣30%,再收回P&A的成本,隨後收回製作成本。該扣的支出都抵扣完畢後,才會跟資方進行所謂的「利潤分成」。

就算是還在成本回收的階段,那也是得先扣除發行分成和P&A費用之後,才能按照投入製作成本的比例進行回收。

來做一個最簡單的數學題,如果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是6500萬美元,宣發成本是3500萬美元,韓易跟索尼五五分攤製作成本,韓易出資3250萬美元,索尼出資3250萬美元,宣發成本則由索尼獨立承擔。

在索尼還能拿到30%渠道發行分成的前提下,如果此時電影能拿到1億美元的票房,也就是在賬面上打平的話,此時雙方還談不到凈利潤分成,仍在成本回收階段。

這時,索尼會先分走3000萬美元的渠道發行費,然後再回收3500萬美元的宣發費用,最後剩下的3500萬美元,才將按照比例在韓易和索尼之間均分。

韓易分到1750萬美元,索尼分到1750萬美元。

這樣一來,索尼總投入6750萬美元,收回8250萬美元,雖然製片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但整個集團已經凈賺了1500萬美元。

而韓易……總投入3500萬美元,拿到1750萬美元,硬虧1750萬美元。

50%的資方虧損率。

現在知道孤星和花旗為什麼要拋棄索尼影業了嗎?

一般情況下,血賠兩部,小虧四部,再打平兩三部,那至少還能大賺一兩部,投資回報率全靠後者拉動。

而索尼這兩年正好遇到黑客攻擊、維基解密,還有隨之而來的票房毒藥潮。

賺是一分錢沒得賺,虧就是傾家蕩產的虧。

孤星和花旗再不跑,整個聯合基金都玩沒了。

「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資本還對好萊塢情有獨鍾?」韓易歪了歪腦袋,感覺自己聽到的數字有些荒唐,「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能保證10%的投資回報率就不錯了。」

「那是你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在看問題,易……10%的回報率,已經算是份不錯的金融產品了。」喬丹-布羅姆利笑了笑,「2005年,相對論傳媒的首席執行官瑞恩-卡瓦諾將索尼和環球聯合起來,為兩家影業即將開始的十七部電影做了一個slate deal,他整合了6億美元的對沖基金資金,創立了一個叫做Gun Hill Road的電影基金,為這十七部電影提供融資服務。2006年,卡瓦諾又吸收了7億美元的資金,給另外十九部電影提供金融支持。」

「最後,這個13億美元的投資基金,錄得1.5億美元的回報,另外還有2500萬美元的後續收益……易,如果你是這個基金的投資者,在比私募基金常規退出周期短得多的時間裡,拿到13.4%的回報,你覺得怎麼樣?」

「明白了。」韓易輕舒一口氣,「信息差。」

「是的,普通投資者接觸不到好萊塢,他們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娛樂產業基金』的投資機會。期待不同,滿意度自然也不同。」喬丹-布羅姆利的解釋很精鍊,「而且不管是對沖基金的經理,還是私募資本的管理合伙人,他們賺錢的方式本來就多種多樣。影視投資,只是他們資產包里很小的一塊而已。你想想,卡瓦諾整合了好幾家對沖基金的投資額度,才拿到6億美元……一個不錯的對沖基金本身要管理多少資金?數十億?數百億?」

「確實如此。」

韓易略微思索了一番後,點頭應道。他在凱雷集團那邊即將到期的3.99億美元,在整個資本集團里只佔0.106%。但即使是這樣一筆在整個融資市場上微不足道的現金,韓易也要把它分成很多條線進行投資。《勇敢者遊戲》的成敗,能對投資效果產生一定的作用,但絕不是決定性的。

這樣一想,韓易就明白為什麼那麼多頂級資本都願意與好萊塢影視集團簽訂slate deal的融資協議了。

獨立製片公司的虧損概率極高,但六大影業製作的影片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至少現有受眾和歷史成績都放在那裡。特別是在slate deal的框架下,即使80%-90%的電影都虧損或者勉強保本,那10%的大熱影片,也能幫助各家金融機構獲得讓投資者滿意的回報率。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說,好萊塢被華爾街控制的根本原因。要是華爾街的私募集團和對沖基金把資金的使用成本稍微提高那麼一點,整個影視圈估計就得進入嚴冬。

「不過很遺憾,索尼遇到的是我。」

韓易指著自己,咧出一口白牙。

「我對回報的要求,會比普通的投資者要高一些……喬丹、克里斯,首先我想說,我希望將凈利潤分成比例的變更基點提升到我方投資總額的150%,之後片方拿到的凈利潤分成,每個收入階梯也都相應減少一些。其次,就像凱文說的那樣,我們不僅想全額承擔製作費用,還想分攤一部分的P&A費用,這樣扣除渠道發行費之後,我們能直接分到第一筆資金。」

「肯定可以試一試,合同都是談出來的。」喬丹-布羅姆利猶疑片刻,思考著如何以更含蓄且精準的方式,表達索尼影業聽到條件後可能會擺出的態度,「索尼應該不會同意分攤P&A費用的提議。宣傳和發行,對於這種大型影視集團來說,其實很多宣傳環節都是自有渠道,他們只不過是折價計算而已……集團內部左手倒右手的把戲。如果你來分攤這部分的成本,反而對他們來說不值當。」

「另外,在行業通用的融資模型里,投資方的資金大概會佔總製作成本的35-50%,海外市場的預售現在比較萎靡不振,只佔得到製作成本的10%,然後還有10%是『軟錢』,通常是各個地方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補貼,以及一些商業品牌的贊助。而剩下的45%,通常來說影視公司會從自己的賬戶里支出。索尼影業現在缺乏現金流,他們有可能會選擇缺口融資,或者超級缺口融資。」

「這些影視集團的高層都是機靈鬼,易。哪怕他們沒有那麼看好某部電影,但只要這部電影能走到製作階段,就說明他們對這個項目還是抱有一定期許的。即使對於《勇敢者遊戲》這種項目來說,索尼影業也絕不可能把100%的製作份額都交給你來投資,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一來你肯定會要求更高的分成比例和更嚴苛的審計標準。」

「同一家電影集團,製作資源相差無幾,宣發渠道更是基本上一個模板。能不能叫好又叫座,說實話,其實大多數時候都只是概率問題而已……萬一這部片子大火了,他們不就成為了全行業恥笑的傻瓜?」

「因此,在我看來,別說分攤一部分P&A費用了,他們哪怕再缺錢,也不會願意讓你承擔全部的製作費用的。雖然沒有現金,但是他們有作為好萊塢六大影業的信用,任何一家銀行,都會很樂意為他們提供短期拆借的服務。」

「是短期拆借補上剩下的45%,還是讓你把這45%也投掉,最後票房大賣損失更多收益。易,你猜猜,索尼影業的高層會選哪一個?」

說完這一大段話,喬丹-布羅姆利才歇口氣,抿了一口香檳,才悠悠說道。

「這是家上市公司。每個高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二級市場的打工仔。這些人,拿公司資產去做抵押,會有半分猶豫嗎?」

「所以,我知道你有足夠的資金能支持《勇敢者遊戲》整部電影的拍攝,但你應該做好即使有錢也花不出去的準備……這就是好萊塢。」

「這就是好萊塢……」

韓易喃喃地重複了一遍,輕聲嘆了口氣。喬丹-布羅姆利的提醒,將他從躊躇滿志的規劃中拉回了現實。

誠如喬丹所言,哪有人會把100%的融資額度開放給一家公司呢?分成都暫且拋開不論,如果遇到資方出現問題,資金供應跟不上,那整部電影不就直接胎死腹中了嗎?

繁榮發展了一百年的好萊塢,能是自己欲予欲求的囊中之物嗎?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還是太年輕了。

韓易在心中默默警醒了自己一番,抬起頭,發現凱文-哈特的嘴唇也在微微翕動。

一個是羽翼未豐的喜劇明星,一個是初出茅廬的資本新貴,兩人興緻勃勃的討論,在喬丹-布羅姆利這樣的行內人看來,全是漏洞。後者只是出於對二位客戶的尊重,才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否決,而是循循善誘,慢慢為他們揭開行業背後的運作準則。

不過,這一切沒有讓韓易產生挫敗感。計畫落空本來就是商場上非常自然的學習過程,如果這就能產生負面情緒,那自己註定成不了大事。

看著凱文-哈特逐漸堅定的眼神,韓易知道,對方與自己的想法一定相差無幾。

一種將遇良才、惺惺相惜的感覺,在韓易心中悄然升騰起來。

做事就是做人,修行即是修心。一個好的合作夥伴,比任何資產都更加寶貴。

也許凱文與自己的合作,不一定會局限於Hartbeat……甚至不一定局限在影視領域。

「沒關係,夥計。」

最終,是凱文-哈特打破了餐桌上短暫的沉默。

「Hartbeat和你的產業投資基金,可以按照20/80的比例來分配投資額度。如果索尼影業給的投資額度實在是太少,Hartbeat這邊再削減一些份額也沒關係。反正不管怎麼說,我這邊都會跟投《勇敢者遊戲》,不管條件如何。」

「我沒想到你也這麼看好這部電影,凱文……」韓易停滯片刻,才緩聲說道,聲線裡帶著一絲抑制不住的好奇,「如果《勇敢者遊戲》虧損了怎麼辦?血本無歸的話,2500萬美元就得瞬間去掉至少一小半。」

「我不是看好《勇敢者遊戲》,易。」

凱文-哈特舉起餐叉,把尖端轉過來對準自己,用柄身指向韓易。

「我是看好你的眼光。」

「至於如果虧損了怎麼辦……」

「如果虧損了,我就再多排兩輪脫口秀巡演,讓你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