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外戚的用法(上)

正文卷

第335章 外戚的用法(上)

劉隆聽到了鄧綏的話語之後也是忍不住翻了一個白眼出來,他算是看出來了。

這位太后是一丁點的活路都沒給他留下。

這上來就是沒有選擇,那他還能說些什麼。

看著劉隆一臉無奈的模樣,這鄧綏也是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還精通揚雄的《太玄經》甚至覺得玄風當盛。

對此朕不置可否,也不想說他這到底是對還是錯。

只不過朕知道他的名聲和過往之後就以公車特徵張衡進京,拜張衡為郎中,後升任太史令。

太史令掌管天文歷算,從世祖光武帝開始,便不再撰史,專掌天時、星曆等事情。

每到歲終奏新年曆,國祭、喪、娶奏良日及時節禁忌,有瑞應、災異則記之。

這張衡當了太史令之後,那是一點太史令的事情都沒有做過,朕也懶得催促他,只是讓些小吏幫助他就是。

而這段時間他專心捯飭他自己的東西,朕看過幾次,可以說是構思精巧實在是讓人驚嘆咋舌。

朕已經決定了,讓這張衡在太史令的位置上專司此事。

若是他做得好,日後朕就打算專門招募一些例如這張衡一般的人物。

朕算是看出來了,這大漢只是需要儒生是不夠的,這等奇淫巧技也不是那般無用,若是用得好了也可以有大用處。

而且這雖然被稱之為旁門左道,奇淫巧技,但無論是當年的公輸班還是如今的張衡,都不是沒有仕途之路,也不是當不得那聖賢之名。

陛下覺得如何?」

「朕覺得好極了!」

劉隆對於這鄧綏的話語倒是沒有否認,而且他也真的是不想否認。

因為他也覺得最近這些年的儒生有些.太上不得檯面了!

不說別的,當年那連綿不絕的天災將大漢給折騰了什麼樣子,這還用多說么?

他劉隆又不是沒以後看到?

為了能夠恢複天下的民生,為了能夠恢複生產,為了能夠讓天下,讓大漢再次有錢糧。

這鄧綏的命都快豁出去了。

單單是這宮中用度這位母后就不知道縮減了多少次了。

從劉隆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隔三差五聽到未央宮傳來了命令。

要麼是這位母后下令削減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並儉省膳食。

直接讓大家從錦衣玉食變成了稍微精緻點的飯菜,然後變成了粗茶淡飯.

不僅如此,到了最後這位母后自己做主,她開始一天只吃一餐,這宮中其他人總不能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吧。

劉隆這個皇帝也只能跟著一天吃一頓,經常餓得他嗷嗷亂叫。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劉隆記得曾經有那一段時間這宮中的人都是有氣無力的。

不僅如此,除了用度吃喝之外,這位母后還直接下令減少宮廷御馬的食料,真的是從人變成了畜生,最後連畜生都沒有放過。

處理了宮中,還直接處理這各地的君王,直接下令削減了侯爵封地稅收,不是少收,是直接少給。

什麼郡國之中的營造一概停了,這皇宮之中更是削減了土木營造,一併停了!

那樊准進宮吃了一頓飯,說這宮中飯菜真不錯,比百姓之中好了不止一籌,這陳設也是極為精美的,外面更是見不到。

他陰陽怪氣的說了一頓,結果這位母后聽進去了,直接明令就減去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所管膳饈。

好嘛,大家更是一起挨餓吧。

剩下的注入擇米、刀劍、帷帳等服御珍膳與靡麗難成的物件,那更是全都撤下去了。

日後自然也是不再需要採買了。

如果不是大漢還得供奉的話,那恐怕連供祀陵廟都寒酸到了極致了,也不知道祖宗真看到了那一幕會是怎麼想。

直到現在,除了供奉急死之外,連稻粱米宮中都不得選擇,至於吃喝.就連劉隆自己都是早晚一肉飯就行了。

嗯,比百姓吃的好多了,還有肉。

就是這說是皇帝和太后吃的飯,這話說實話有些.呵呵呵.

但劉隆也不得承認,就這位母后的這種折騰,每年單單是從宮中就生出來了幾千萬錢。

最開始渡過難關,還真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

而在民間更是如此,從元初二年開始,這位母后就已經下令修理漳水為支渠,以灌溉民田。

之後更是在數年的時間裡硬是頂著天災將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等郡國的水渠全都重整了一遍。

劉隆還有聽聞,這位太后已經在和朝臣們商議封賞爵位的事情了。

引起來了這朝臣們的極大動蕩。

這封賞爵位本就是靠著軍功,只不過自從有了外戚之後這「非軍功不可封侯」的規矩算是徹底沒有了。

但是鄧綏這一次做得更加過分。

這一次竟然直接想要給普通的百姓封賞爵位,也就是所謂的農爵!

當然,這民爵也不是她拍腦袋定下來的,漢隨秦制,這秦漢都是實行的二十級爵,有俸祿和諸多特權的那種。

當年老秦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百姓因為耕種得力,加上德行高尚而有爵位的。

但大漢和老秦也是有規矩的,那就是不上戰場的尋常百姓,即便是再如何的勤奮也就只能夠受封前面的那一部分。

說白了就是只限於二十級爵的前八級,不能超過第八級公乘。

但是鄧綏想要再高三級!

二十等爵到了第八檔就已經是足足歲俸四百石了,說句不好聽的,都快趕上那太史令張衡的俸祿了。

而若是再往上走的話,右庶長足足有五百五十石的歲俸!

這個數字已經是相當了不得了,倒也難怪這朝中很多人不肯同意,其中就是以鄧家的那些外戚,加上.他們身邊自己徵辟到自己府邸的名士大儒們。

一群人現在除了給某些人鼓噪造勢,除了胡說八道之外,那真是一丁點的作用都沒有。

若是鄧綏真的可以促成此等改革,那對於劉隆這位大漢皇帝來說倒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