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荀爽的家人

正文卷

第17章 荀爽的家人

許多魚和廉頗急匆匆趕往學堂,究竟是何人膽敢在學堂鬧事?

只見一長須瘦小老頭,手持利劍,正在追擊荀爽。

荀爽抱頭鼠竄,不敢還手。

學子們像是見到救星,紛紛拜見許多魚和廉頗。

「女君,這老翁一進來便毆打夫子。」

「夫子不讓我們插手此事!」

「主君,夫子要被打死了!」

另一旁,老翁的僕從們卻見怪不怪,頗為淡然。

荀爽不是個好脾氣的人,這般容忍這老翁,定有緣故。

果不其然,老翁大呼:「逆子,還不給我跪下?」

荀爽蹭一下閃到許多魚身後,叫囂道:「主公在前,我自是聽從上令。」

主公?許多魚表情凝滯,是很想要這個人才,但貌似人才身後的麻煩不小啊。

老翁年歲已大,但雙眼明亮,充滿智慧。

老翁上下打量廉頗,轉頭問荀爽:「你認信平君為主?」

荀爽得意中帶著一絲看好戲:「非也,我主乃你面前的這位女郎。」

老翁不小心扯斷自己一根鬍子,喟嘆一聲,鄭重向許多魚作揖:「小娘子,小兒頑劣,請勿當真。」

許多魚不按照常理出牌:「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令公子已到加冠之年,豈有戲言一說?」

老翁沉吟片刻,點頭贊同道:「小娘子言之有理。」

荀爽傻眼,方才真不過是一句戲言,若是想認主,早就認了,何必再等到如今?

見老翁通情達理,極為上道,許多魚恭敬問道:「敢問老翁尊姓大名?」

老翁收好劍,交給老僕:「荀況。」

「竟是荀子?有失遠迎,快,令人設宴。」廉頗一聽是荀子,巧了,這不正是緣分么?

當今世上,儒道上,誰能比得過荀子?

妥妥的名師!

許多魚恭敬地跟在廉頗和荀子身後,做足了姿態。

荀爽扭扭捏捏,湊到許多魚身旁,小聲道:「小娘子,方才……」

「爽,莫要憂慮,雖然你認主匆忙,但我們相處日久,我深知你的為人和才華。不會因此看輕你,日後,我們必能相處和諧,共創大業。」

許多魚裝作看不懂荀爽眼裡的遲疑和後悔,三言兩語便藉機敲定此事。

荀爽垂頭喪氣,如霜打的茄子。

廉老夫人得知,竟是要招待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甚是用心,準備了麥飯,肉脯羹,雞肉羹以及八珍之一的搗珍。

廉家所做的搗珍是用鹿的裡脊肉,經反覆捶打,除去肉中的筋腱,烹熟之後,取出揉成肉泥而食。

所用的鹿是清早由士伍們上山操練所獵,這樣做出來的搗珍最為鮮美。

荀子對這道菜,格外鍾愛,讚不絕口。

荀子講究禮儀,這頓飯食,許多魚正襟危坐,守禮至極。

宴後,廉頗與荀子於院中賞月對飲。

「我家女郎,雖年幼,但聰慧明理,實為不可多得的人才。」廉頗誇讚道。

荀況小酌一口:「我兒雖性格跳脫,但自幼熟讀詩書,涉獵廣泛。在學宮時,便能幫我講學,與諸多才子手談,不落下風。」

兩人對視一眼,舉杯對飲。

廉頗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

「小娘子深得信平君喜愛。」

見荀況有所誤會,廉頗解釋道:「女郎名許多魚,實乃藺相如養女,我見其聰穎異常,便收她為徒。」

荀況詫異:「收徒?學兵法?」

廉頗正色道:「確實如此。女郎天生將才,但愛劍走偏鋒,廉頗懇請荀子暫留些時日,好好教導女郎。」

語畢,廉頗竟是行了跪拜禮。

如此莊重,拳拳愛護之心,另荀子動容:「善!」

第二日,許多魚一大早就得知,自己多了一個實際上的儒師。

想起歷史上的荀子,多次任祭酒之位,想必教學經驗豐富,於是許多魚大著膽子,就薅羊毛進行到底。

「拜見荀子,不若我們前往學堂?一是,學子們仰慕荀子久矣。二是去見荀爽,以安父心。」

許多魚一面勸說荀子,一面命人去通知趙政。

荀子瞥一眼這狡詐小娘子,念其初心不壞,便順水推舟,去瞧瞧那逆子,是否有誤人子弟。

學堂之中,書聲琅琅,荀爽坐在講台之上,肅穆莊嚴,不似往日活潑。

荀況暗自點頭。

許多魚邀請荀子:「何不去講上一課,讓學子們沐浴儒家光輝?」

回趙之路遙遠,荀況許久不曾宣講,心中痒痒,一時衝動,走上講台,開始教導。

起初,荀況講勸學之道:「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後來,在許多魚和趙政的刻意引導下,荀況思及自己仕途落魄,索性在這一方小天地,講起自己的執政主張。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疆,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

趙政聽得如痴如醉,收穫頗豐。

荀況對這個舉一反三的聰穎公子,印象深刻,很是看重。

到最後,這一堂課竟成了趙政的專屬一對一課堂。

課後,趙政跟在荀況身後,虛心請教學業,一個願學,一個願講,相得益彰。

待到晚飯時,荀況想收趙政為徒,卻猛然發現,自己竟還不知公子姓名。

「趙政,秦人質子政。」趙政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紹。

荀況渾身一僵,怎會是秦國質子?

荀況十分為難。

世人皆認為秦乃虎狼之國,秦軍為虎狼之師。

在儒家眼中,從戎地崛起的西秦絕非正統政權,只會憑武逞強罷了。

而且,秦國上下奉法家為圭臬,然而儒法相鬥,所以「儒者不入秦」成為儒門弟子約定俗成的準則。

「請荀子教我!」趙政屈膝而跪,兩手相疊拱地,頭慢慢俯及於地。

荀子左右為難,若非這身份,必定是要收下此佳兒的。

「你想學什麼?」

「學帝王之術,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趙政一直保持稽首的姿勢。

荀子跪坐,思索良久,過往授業之路,歷歷在目。

人生已過大半,理念卻難以舒張,這一身學問,難道要帶入黃土之中嗎?

趙政雖秦國質子,但天資聰穎,更勝在年幼!

若有朝一日,趙政能歸秦……

在先秦時期,拜見尊者的禮儀包括跪拜禮和揖禮。

跪拜禮是一種莊重的禮節,主要分為九種,包括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肅拜。

在這些拜禮中,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禮,是臣拜君之禮,其動作是屈膝而跪,兩手相疊拱地,頭慢慢俯及於地,停留片刻後起身。

頓首則用於地位相等者之間,其行禮形式與稽首同,但頭頓地即起,故稱頓首。

空首是君對臣的回禮,其行禮形式也與稽首同,但頭不及地,觸手後即起,故又稱為「拜手」。

揖禮是一種拱手禮,不用跪下,而是立姿。先秦時代的人們遵循席地而坐的習俗,行揖禮時,以拱手為禮,並對著尊者低頭。

《周禮》中記載,古代的九種揖禮分別為: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

其中,時揖是最常見的禮節,天揖是祭祀時對神明的禮節,特揖是專門對一個人行的禮,旅揖是眾人一起行的禮,旁三揖是向多人行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