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公務員制度

正文卷

第176章 公務員制度

武則天剛登基稱帝沒多久,就得知自己最後以落寞的方式退場,心裡很不是滋味。

她想要向全天下的男人證明,一個女人也是可以做皇帝的。

最終她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可最後同樣因為女人的身份,只能黯然離場。

這一刻,她理解了自己臨死前的決定,為什麼要以皇后的身份和高宗合葬,以及為什麼要立無字碑。

她這一生充滿了爭議,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

武則天:主播,朕想知道後人是怎麼看待朕這一生的?

蘇晨倒是非常理解武則天此時的感受,要不然也不會留下一座充滿爭議的無字碑。

「關於如何評價,主播想不僅是女皇陛下,其他人肯定也想知道!」

「評價一個人,是要看這個人做了什麼事,放到女皇陛下身上,就是要看女皇在執政期間施行過哪些政策」

「主播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女皇的執政措施,想必大家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女皇的是非功過。」

「女皇的執政措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主播一一為大家介紹。「

「主播先從積極的一面來說,武則天在政治方面做到了重用人才和廣開言路這兩點。」

狄仁傑:陛下在重用人才這方面確實沒話說,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全仰仗陛下的提拔重用。

陛下大力發展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而他也正是通過科舉考試得到了陛下的重用。

因此嚴格說起來,陛下對他恩重如山,有再造之恩。

張柬之:我雖然心繫大唐,不認同陛下篡奪大唐江山,但也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陛下重用人才,我才能一路高升到宰相之位。

雖說他後來發動神龍政變,看似對不起陛下的栽培,但他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則天以重用人才而聞名,她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不論對方的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會得到她的重用。」

「還通過設立官員自薦制度和發展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許多名臣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得到重用的,如狄仁傑、姚崇、宋塌、張柬之等。」

「武則天的用人之道不僅在她自己的朝廷中得到體現,後來的大臣們也對她的用人方略表示認可。」

「武則天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對能幹的臣子和賢才有著愛惜和欣賞之情。」

「武則天重視人才的選拔,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努力。」

「而且武則天還開創了殿試製度,以改革普通考試製度的弊端。」

「702年,武則天設立武舉,從中選拔有軍事才能的人,也對於穩定國防意義重大。」

「所以在武則天執政的年代中,始終有一批文似狄仁傑,武如婁師德的能臣良將為其效力,這些人才有力地維護著武則天政權的穩固。」

「武則天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此外,武則天在執政時,還下詔修訂《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趙匡胤:不說其他的,武則天執政期間嚴重打擊了門閥的囂張氣焰,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朱棣:武則天開創的殿試製度和武舉制度,對後來的朝代影響深遠,哪怕是朕的大明也一直沿用,從這一方面說,武則天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劉徹:還別說,武則天雖然是一介女流,但不得不說她在人才選拔這方面還是很成功的,朕倒是可以借鑒一下。

武則天施行的自薦制度,他的大漢也同樣有通過自薦制度來選拔人才。

但武則天的科舉考試製度,卻讓他眼前一亮。

他記得之前天幕播放的視頻中隱隱有提到科舉制度,但只是順帶提一嘴,根本就沒有細說科舉制度到底是怎麼選拔才人的。

現在主播說到武則天通過科舉考試製度選拔了一大批的名臣,這讓他格外感興趣,迫切想要知道科舉考試製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的大漢急需要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但目前他們大漢最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是察舉制,顧名思義就是大漢各個地區的官員選出當地的人才推薦給朝廷。

察舉制遠遠不能滿足朝廷對人才的需求,而且察舉制也有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各地官員對舉薦人才擁有很大的操縱權力,這裡面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亂象。

由於各地官員舉薦人才的數量有限,這就導致名額基本上被各地的士族佔據,普通人根本就得不到舉薦名額。

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朝廷的官員基本全都是士族出身,使得士族集團越做越大,嚴重影響朝廷的決策。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被舉薦的人才只會對各地的官員感恩戴德,會認為是各地官員給了他們飛黃騰達的機會,而不會感激朝廷對人才的重用。

察舉制長此以往所造成的後果,就是堵死了普通人的路,使得各地官員和當地大族勾結,進而危害朝廷的統治。

他作為大漢的皇帝,自然清楚察舉制的缺陷。

可沒有辦法,除了察舉制,也沒有其他好的人才制度。

但現在不一樣了,武則天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了眾多名臣,這讓他看到了人才選拔的好辦法。

要是他們大漢也可以搞科舉考試製度,那想必可以給朝廷培養一大批的人才。

劉徹:@武則天,朕的大漢也需要科舉制度,女皇能否給朕說一說科舉制度的詳細內容,朕也好參考一下。

武則天:@劉徹,科舉制度內容繁多,朕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武帝還是詢問主播吧,可以請主播詳細介紹一下科舉制度,朕正好也可以看看後面朝代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說不定可以借鑒一二。

劉徹和武則天的對話,引起其他各朝皇帝濃厚的興趣,他們也想知道科舉制度。

畢竟一個王朝想要繁榮昌盛、長治久安,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們身為帝國的掌權者,自然希望朝堂的人才越多越好。

嬴政:主播,朕對科舉制度也很感興趣,不知道主播可否詳細告知?

漢宣帝劉詢:朕時常感慨朝廷可用的人才太少,希望主播可以說一說科舉制度其中的奧妙。

趙頊:朕的大宋雖說也有科舉制度,但朕也想知道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有何不同,期望可以從中參考一二。

朱元璋:科舉制度發展到咱的大明,已經很完善了,咱更想知道後世官府是怎麼選拔人才的,要是可以從中有所啟發,那就最好不過了。

雍正:朕對後世的官員選拔比較感興趣,不知道主播可否詳細說一說。

見各朝皇帝這麼積極,蘇晨也不好掃了大家的興緻。

科舉制度興起於隋朝,後面朝代一步步發展完善,最終科舉制度到清朝達到巔峰。

後面隨著清朝滅亡,科舉制度也徹底走向終結,迎來了全新的科學人才培養制度,直到如今政府的公務員制度。

「既然大家踴躍要求,那主播下播後搜集一下科舉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相關視頻,明天上午播放給大家觀看,有需要的可以認真看一看。」

各朝皇帝聽到主播這麼說,心裡鬆了口氣,這樣最好不過了。

還沒有施行科舉制度的朝代,比如大秦,大漢,三國等,則對科舉制度很感興趣。

後世的公務員制度也想了解一下,說不定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制定出屬於自己朝代的人才制度。

至於已經有了科舉制度的朝代,例如隋朝,唐朝,宋朝,明朝等,他們除了想知道更加完善的科舉制度,還有對後世的公務員制度同樣興趣濃厚。

蘇晨見大家沒問題了,就繼續講述武則天的施政措施。

「武則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除了重用人才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那就是廣開言路。」

「武則天非常重視廣開言路和求言納諫的重要性,她認為君主的過失如果不及時被諫言糾正,將危及國家和社稷的安危。」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但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

「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

「因此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則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開通言路,使人們可以自由地提出諫言和冤屈,開放朝堂的登聞鼓就是一條開通言路的措施。」

「凡有諫詞或冤屈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到朝堂擊鼓,朝廷將受理並上奏,以保證下情上達,了解更多的諫言。」

「此外武則天還命令鑄造了意見箱,分為四個面,用於收集人們對朝政的讚頌、批評、冤屈和軍事機密等方面的意見。」

李世民:其他的不說,武則天廣開言路這一點,做得還是非常正確的,頗有朕的風範。為君者,就是要有容人的肚量,敢於直面臣子的諫言。

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會犯錯,這個時候就顯得諫臣的重要性。

皇帝犯錯要是沒有臣子直言敢諫,那對於國家,對於老百姓來說,那就是一場災難。

嚴重一些的話,很可能就如前朝隋煬帝楊廣一般,弄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想到這裡,他不禁看向端坐於案台前的魏徵。

正是因為有魏徵時刻提醒他的言行,他才能時刻保持警醒。

雖說魏徵很多時候挺煩的,他恨不得堵住魏徵的嘴,但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有魏徵這面鏡子,他才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過錯。

廣開言路對於朝堂政治清明具有莫大的積極作用,他是能做到這一點。

但他也知道,很多皇帝做不到這一點,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是聽不進臣子的諫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武則天一介女流可以做到這一點,才顯得尤為可貴。

「武則天除了政治方面的措施,在經濟方面也有不小的建樹。」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推行了均田制政策,並採取抑制豪強多佔土地破壞均田的措施。」

「同時武則天鼓勵逃亡戶還鄉開墾定居,同時幾次下令解放奴婢,放回土地。」

「還建立嚴格的賞罰官員制度,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及升遷的根據。」

「武則天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組織農學專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

「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對安定的,在獎勵農桑政策的刺激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農田灌溉面積擴大,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戶口由唐高宗時期的380萬戶,增加到武則天時期的615萬戶。」

武則天時期的大唐百姓對女皇還是非常擁戴的,只要可以讓他們老百姓的生活變好,那就是好皇帝。

他們老百姓不在乎誰當皇帝,更不在乎是男人還是女人來當皇帝。

他們唯一關心的一點,就是當朝皇帝是不是對老百姓好,有沒有讓他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正如主播所說的,大唐在女皇的統治下,民生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好了,那麼他們老百姓就會擁戴女皇。

李治心裡很不是滋味,戶口增加了近一倍,這對他而言是一個打擊。

大唐在他的統治下,戶口也才380萬戶。

可到了媚娘統治的時期,老百姓戶口卻增加到615萬戶。

老百姓數量的顯著提升,足可以看出媚娘的執政能力比他強多了,這多少讓他有些掛不住面子。

不過一想到媚娘最後以皇后身份和他合葬在一起,媚娘現在所做的也算是幫他治理大唐江山,他就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