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194:恩怨兩消

正文卷

崔薄言面色發僵,後背全是虛汗,他若是知道是哪個長舌婦在采小蘭耳邊說了這些話,他非得薅掉其一撮頭髮不可。

其實他錯怪了他人了。這個時代怎麼會有人覺得男子逛一逛青樓,和同道好友把臂同游平康里是一樁壞事呢!而女子更不好意思和他人說這些話了。采小蘭得聞平康里得大名,自然是在後世的電視節目里看來的。

「小蘭,別的地方我都能陪你去。唯獨平康里,不適合——」崔薄言瞬間化身死諫的忠臣,賣力阻止。

可惜,采小蘭不是那種聽話的人。

「你不去,我就自己去!」她去平康里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去泰國體驗特殊文化。

崔薄言快步跟了上去。

唐朝的高官們多少要些臉面,沒把煙花之地立在皇宮對面,而是與其隔了一條長街。平康里與唐皇宮差不多算個斜對面的關係。平日里達官貴人們,茶餘飯後溜達,一時不慎就會溜達到此處。

無分春夏秋冬,無分風霜雨雪,無分日月晝夜,平康里總是喜氣洋洋的樣子。

采小蘭腳踏進街道的瞬間,便被滿街的脂粉氣衝到了鼻子。

「這也太香了!」采小蘭皺眉,到此處,她方才理解《阿房宮賦》中所寫並非虛假,一條街的熱鬧都達到了這個地步,更不用說集齊六國美人的阿房宮了。

後面的崔薄言見到此處,卻喜上眉梢,「我就說你不習慣吧。我們還是……」

這話立即被采小蘭打斷了。

「你習慣?所以你常來?」

「你不知道,秋闈放榜後的鹿鳴宴,就設在平康里最大的樓里。」崔薄言一臉的無奈,愣了片刻才意識到眼前人不是同僚好友,機智補充道:「不過你放心,鹿鳴宴上只有吟詩作對。」

采小蘭白了他一眼,平康里有沒有吟詩作對她能不知道?所謂的詩詞不過是噱頭。某一方面無趣了,才借詩詞助興罷了。

「意料之中罷了,又有什麼失望的呢?」她搖搖頭,不理會崔薄言,埋頭往前。

迎面來了個手執紙扇的公子,「崔翰林,元宵佳節怎麼不在家裡陪父母?到這平康里,可是又寂寞無聊了?」

「哦哦,沒想到你已經有了官身?想來科舉中第了!」采小蘭原以為鹿鳴宴只是崔薄言的借口,現在聽別人叫他翰林,分明是官身了。

「林兄!」崔薄言匆匆朝剛才那人抱了抱拳,回頭繼續與采小蘭說道:「區區不才,殿試聖人欽點的第五名。」

匆匆三四年沒見,他身上儒生氣更重了,抱拳、開扇、佩玉,踱方步。

而剛才的林兄一樣踱著方步到了近前,上下打量了一番采小蘭,在她那姣好的面容上多停留了幾秒,「崔翰林,妙呀!眼光不俗,眾人皆愛豐潤肥美,而清癯亦有清癯的妙呀!」

說話時,此人眼神怪異,怪笑喋喋。

「林兄,跟你介紹一下,這是——」

「不必,君子不奪人所愛!」公子哥又一抱拳,緩步離開。看他方才的言語,應該是把采小蘭當成了平康里各大青樓里的人了。

林公子的所言,句句戳到了崔薄言的痛點。當初離家趕考的時候,采小蘭萬千囑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逛青樓。並且她在督促其讀書的時所提的要求中,專一更是第一位。

現在一切都在采小蘭面前顯出了原型。

「唉!這官場,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別說了,我們還是繼續逛逛了,不過倒是可惜了。」采小蘭似乎沒把剛才發生的事情放在心上。

崔薄言見狀欣喜,以為多年沒見,采小蘭的性格終於發生了變化。

「有什麼可惜的?」

「可惜我沒穿個男裝,不然非得進到樓里喝一頓花酒。以我的詩才,騙到的女孩子肯定比你多。」采小蘭回頭一笑,媚態橫生。把崔薄言看得心裡像貓抓一樣。

平康里的精彩都是在裡面。若在夏天夜晚,外人倒是能通過鏤空的窗戶,看到一絲半縷凝脂肌膚;而現在,只能聽聽內里的鶯歌燕語,想入非非了。

走過平康里,是長安的東市。此時黑燈瞎火,沒什麼人。

采小蘭「走路」的興緻,到頭了。

「好了,街逛完了,以後不必單獨來找我!」采小蘭語出驚人。

「啊?你剛才不是不生氣了?」崔薄言又無奈了。

「崔翰林,從此後,恩怨相了!你走陽關道,我過獨木橋,井水不犯河水。」

攢了一路的狠心,又受了平康里的刺激,絕情的話脫口而出。

「小蘭——」

采小蘭任憑背後崔薄言叫聲凄厲,也絕不回頭。若是她心軟了,憑著古人的三觀,以後就該她叫聲凄慘了。

古代婦人有七出之罪:沒有子嗣,拋棄;不侍奉舅姑,即公婆,拋棄;多說閑話,拋棄;干涉丈夫納妾,拋棄;生惡疾,拋棄;盜竊,拋棄;淫佚,拋棄。

這七條里,前五條簡直滅絕人倫。人圖一個安穩,嫁進這樣的人家,還不如進一個私企,永無躺平之日。

哪有人不想上岸。某位先哲曾說過:宇宙的盡頭就是編製。

只是可惜了懷中的竹節白毫筆,那可是她身上唯二的絕世物品。

生花妙筆:紫竹、狼王毛所制毛筆,持之才思敏捷,可寫錦繡文章。技巧+1,智力+2。

……

當采小蘭回到客棧,徐小琴才放下了手裡的醫書。她沒問采小蘭去幹啥了,取過爐子上的熱湯,倒入洗腳盆里,請她洗腳。

面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接近,虞尚書放不下心,最後又把采小蘭喊到了禮部,問了一遍流程不算完,還模擬了一遍覲見的禮儀,見采小蘭一絲不苟地完成了,才作罷。

貞觀甲午年歲首中旬第八日,起居郎寫下了新的一頁。

采小蘭依照禮儀等候在殿外耳房,等待李世民的召見。朝中大小事項,在龍椅前一一詢過。當議論的,拿出來與幾位智囊們商議一番;當決議的,他也不啰嗦,大印落下。

雖說虞世南等人把聖人面見采小蘭當作大事,可對皇位上的那位來說,只是區區小事。一直到奏摺處理結束,他才想起來,外面還有個女子等著他召見。

「叫采民女進來吧!另外去值班房,把鄂國公叫過來。我記得今天是他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