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求訂

正文卷

第239章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求訂閱)

「哥們,明天我們去文天祥墓。」

「去文天祥墓做啥,好像文天祥墓也不大。」

「難道你沒刷到江寧老師講文天祥的嗎?」

「沒有,怎麼了?」

「要不你現在刷吧……嗨,不要了,反正今天你也沒事,跟著我。」

「算了吧,之前我去過文天祥墓,沒啥好看的,就光突突一個墓在那裡。」

「別廢話了,今天跟著我,伱絕對不會後悔。」

一把將朋友給拉到車裡,兩人直奔文天祥墓。

「我靠,你這……」

被友人拉進了車裡,這位朋友吐槽的說道。

一個小時之後。

兩人來到了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在白鷺洲書院不遠。

可雖然不遠。

相對於白鷺洲書院,白鷺洲書院好歹是一個旅遊景區,裡面打造的還可以。

哪怕一些人對於白鷺洲書院沒有太多了解,但做為一個景區,欣賞一下風景也是不錯的。

可文天祥墓就真的是光凸凸一個墓在那裡。

不說沒有什麼可看的,不了解其中的,還覺得有一些嚇人。

正當這位朋友又準備吐槽時。

他卻是看前方,卻是黑壓壓一片,無數人都在那裡。

「我去,怎麼這麼多人?」

「你說呢?」

「他們在幹啥?」

「下了車你就知道了。」

兩人下了車。

隔著老遠,一陣陣讀書聲卻是傳來。

「好像他們在背詩?」

「是。」

「背的什麼詩?」

「你仔細聽好了。」

「你這傢伙。」

越走越近。

前方的讀書聲不斷的傳入到這位朋友耳中。

雖然沒有完全的聽清。

但這聲音卻讓這位朋友內心一凜。

只是瞬間。

他彷彿回到了小時一般。

而待真正的聽清楚時,這位朋友卻是激動的叫了出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這首詩太好了。」

「那啥,哥們,這首詩誰寫的,之前我怎麼沒讀過呢。」

「你當然沒讀過,這是文天祥在死前寫的。」

「可……」

「別吵,聽……」

朝著這位朋友做了一個手勢。

接著。

這朗讀聲又一變。

隨即,耳內卻是傳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在另一邊。

有一些拿著手機直播的朋友,他們卻是搬運過江寧之前講的故事:「某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人建議答應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但文天祥已經遇害。」

耳邊一邊是讀書聲,一邊是其他人士的解釋。

這位朋友這會兒終於明白,為什麼他的朋友要拉他來到這裡了。

還要說什麼嗎?

聽聽這一些詩句,哪怕你什麼也不知道,你只要多聽一下這一些朗讀聲,這都是對於心靈的洗禮。

「各位朋友,這裡就是文天祥墓了。據江寧老師說,臨刑時,文天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成了。隨後,文天禱向南方跪拜後,他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發現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刑場上出現十位江南義士,他們冒死來為文天祥辦理後事。在遺體的衣帶間,他們發現了這樣一篇附有序言的贊: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其他一些主播,亦是拿著手機,一邊直播,一邊向眾人解釋。

而這會兒。

文天祥墓已經人潮雲涌。

但哪怕如此,一波又一波人流,仍是不斷的往這裡趕。

「老婆,趕緊來文天祥墓。」

「啊。」

「啊什麼啊,將孩子也帶過來。」

「去那裡做什麼?」

「別廢話,快點。」

「快什麼快啊,我在逛街。」

「逛什麼街,給我把孩子帶到這裡來。你再逛街,老子休了你。」

「你敢。」

「你試試。」

「你個天殺的,老娘跟你20年,你竟然這樣對我,這日子沒法過了。」

「別說這些,來不來。」

「來,老娘現在就來……」

拍的一聲,這位朋友將電話給掛了。

另一邊。

無數家長,朋友,一眾遊客……亦是在一眾人士的通知之下,紛紛前來文天祥墓。

哪怕他們來到之後,亦發現文天祥墓這裡似乎啥也沒有。

但是。

當他們聽到這一些讀書聲後。

每個人來到這裡之後,都是無比圓滿的回去了。

並且。

在回去之時,那天地之間的正氣,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志,卻是充滿著所有人的腦海。

……

「其實除了文天祥之外,另兩位也是令人佩服。」

江寧在吉安之行,可謂是獲得圓滿的成功。

文天祥最後三年在獄中的經歷,也通過江寧,讓億萬人士知曉。

當然。

還有文天祥留下來的兩首詩。

不過。

江寧講完文天祥卻並沒有結束,幾天之後,江寧再次開了直播。

「江寧老師,另外兩人是?」

「一個叫做陸秀夫,另一位叫做張世傑,他們與文天祥,也被人們稱之為宋末三傑。」

是的。

南宋雖然軟弱,但在他快要滅亡的時候,卻是硬了一回。

雖然這個硬是以死為代價。

但這也證明著,宋人的風骨依然存在。

「陸秀夫與文天祥一樣,當時南宋被蒙古不斷的入侵,很多的一些大臣或投降,或反叛,但陸秀夫沒有。當時臨安已經淪陷,恭帝被抓走,一眾大臣基本上反判了。不過,陸秀夫卻是擁立趙昰繼承帝位,改國號為景炎。只是蒙軍並沒有放過他們,一路追殺陸秀夫與小皇帝趙昰。」

「沒得辦法,陸秀夫只好帶著小皇帝趙昰在海上一路漂泊。後來,他們又逃到秀山,再後來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南海。海上這時忽起颶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小皇帝趙昰不小心落水,因此染病。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這次颶風中喪命。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逃往碙洲。小皇帝趙昰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景炎三年,小皇帝趙昰在荒島上病死,時年只有9歲。」

嘆了一口氣,江寧繼續說道:「雖然小皇帝趙昰死去,但陸秀夫仍沒有投降,他找到了趙昰的弟弟,也就是趙昺,擁趙昺為帝,趙昺當時只有6歲。但雖然如此,蒙軍卻仍是不斷的攻擊南宋小朝廷。雖然陸秀夫等人一直都在不斷的抵抗,甚至不斷的招募對宋還有感情的兵馬,可蒙軍攻勢不斷,陸秀夫便帶著趙昺逃到了崖山,並在這裡一邊抵抗,一邊等待流亡朝廷的支援。」

「只是蒙軍的進攻實在是太過於激烈,陸秀夫一眾宋軍根本就無法抵擋。眼見一眾軍士根本就不是蒙軍的對手,他們被俘虜也是早晚的事。此時,陸秀夫背著只有7歲的趙昺,看著前方的茫茫大海,一時悲從心來。陸秀夫說道,陛下,臣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罪臣沒有為國朝扳回局面,沒有辦法保住皇上你,陛下可願與我跳海殉國?」

「看著老淚縱橫的陸秀夫,雖然只有7歲的趙昺,他卻是說道,朕知道,既然天要如此,不管做什麼都無任何用處,既然國家滅亡,朕身為一國之君,豈能獨活於世。陸秀夫回頭看著在自己背上的小皇帝,而趙昺亦堅定的點頭。隨後陸秀夫縱身一躍,與趙昺投入了洶湧的大海。」

比之文天祥的故事更為的凄慘。

兩個皇帝。

一個死前只有9歲。

一個只有7歲。

9歲的皇帝是驚愕病死。

7歲的皇帝卻是投海而死。

不僅如此。

江寧卻又接著說道:「見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而亡,跟著他們的宋軍看著漫天的蒙軍,亦是跟著陸秀夫一樣,跳入了茫芒大海。幾天之後,崖山岸邊,浮屍有數萬於眾。」

說完,眾人沉默了許久。

他們此前從來沒有聽過陸秀夫。

就像沒有聽過文天祥一樣。

雖然有一些歷史愛好者,他們知道有陸秀夫,有文天祥這樣的人。

但在宋朝末期,很多人已經不太去會關心這一些人物了。

可是。

雖然這一些人也是按著史書一樣,就是這樣死去的。

但死雖然是死。

可一種不同方式的死,那產生的效果卻完全不一樣。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必。

這對於陸秀夫來說,他也是這麼想的。

如果不然。

他完全可以帶著小皇帝向蒙軍投降。

一但投降,那麼,他不但不會死,反而還會獲得一眾高官厚。

但陸秀夫還是選擇了死亡。

不是他不怕死。

誰人都怕死。

哪怕像文天祥這般有意志的,聽到兩個女兒在宮裡為奴,內心亦是奔潰。

陸秀夫同樣也有妻子,同樣也有兒女。

但是。

他同樣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這便是宋人最後的骨氣。

「江寧老師,張世傑呢?」

直到好久,眾人這才想起。

江寧所說的宋末三傑當中,還有一位沒有說。

「張世傑與陸秀夫,文天祥一樣,都是南宋小朝廷的堅定支持者。當他聽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跳海自殺之後,張士傑找到楊太后,想尋找趙氏其他的血脈,然後東山再起。可是,楊太后得知趙昺死去的消息,亦是跳海自殺了。後來,張世傑便將楊太后在海邊安葬了。」

「這時,突然海邊颳起了大風,將士勸張世傑登岸。張世傑說,不必了。然後登上柁樓,說道,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還能怎麼辦?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至此,宋末三傑,全部死亡。南宋,再也不存在。」

……

「江寧老師,宋朝您講完了?」

「講完了。」

「江寧老師,其實我們還想聽宋朝。」

「你們不是說一聽宋朝,肝都疼嗎?」

「雖然疼,但被您說的,我們越來越對宋朝感興趣了。」

「那沒辦法了。」

江寧攤了攤手,說道:「真正的要講宋朝,那恐怕得幾個月。只是,我要講的已經講完了,再要詳細的講,那就不是我的任務了。」

說實話。

其實江寧講宋朝講得也有一些肝疼。

不管是南宋雄起,還是南宋軟弱,他都是一個悲劇的朝代。

這本來也是一個很無奈的朝代。

在這個朝代當中。

不管出了什麼樣的人物,他都會以悲劇收場。

打也打不過。

哪怕硬起來幾回,死得人也一大堆。

所以。

不管是從哪個方面。

哪怕就是宋末三傑,雖然江寧內心上面是佩服他們,也認為他們是南宋的脊樑。

可惜三人的結局卻並不好。

但江寧又不知道說什麼?

所以。

講到這裡,江寧回顧了一下,差不多一系列宋朝該講的都講了。

有一些沒有講的,那就讓其他一些歷史大佬去補充了。

「江寧老師,那您準備開講唐朝了?」

「嗯。」

江寧點頭:「是的,講唐朝。」

至於為什麼要講唐朝。

一個是講完了宋朝,自然得講唐朝。

當然。

在宋唐之間還有朝代,那是五代十國。

但說真的。

五代十國一個是江寧不感興趣。

另一個,五代十國有一大堆的國家。

真要講的話,別說是一般的普通人了,哪怕就是歷史愛好者,記起來也是頭暈。

所以。

江寧直接就跳過五代十國,進入到唐朝。

做為如此燦爛輝煌的唐朝,江寧可是期待已久。

而且。

此前講了這麼久的宋朝,講得江寧有的時候也不時鬱悶。

接下來,那便講爽得不要不要的唐朝。

當然。

還有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李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