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求

正文卷

「江寧老師,這好像與史書上寫的文天祥差不多。」

有粉絲在直播間提問。

「是的,但史書並沒有怎麼寫文天祥3年補捕的生涯是怎麼過的。」

江寧點頭,繼續說道:「文天祥被捕之後,元朝官員張弘范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拒絕,為了表明自己拒絕投降之志,文天祥寫了一首詩交給了張弘范。這首詩的名稱,叫做《過零丁洋》。」

零丁洋就是伶丁洋,這是廣省珠江口。

而為什麼叫過零丁洋,那就是因為文天祥被捕在船上,經過了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江寧開口念出了這一首詩的前四句。

相對來說。

前四句寫得還可以。

他說的是目前文天祥所處的環境。

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考中進士,本以為可以為朝廷效力,可現在國家就像飄絮一樣,隨時都要結束。

而他的事業也跟隨著國家,就像雨中無限的浮萍。

只是這前四句只是相對來說可以,但比起一些經典詩作,這首詩就一般了。

不過這一首詩並沒有結束。

江寧繼續念道: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果說前面四句或許只是一般。

甚至可以說,哪怕就是前面六句,也沒有那麼的出眾。

但。

有的一些詩,他只需要一兩句,那就足夠流傳。

這一首詩正是如此。

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一句話,可謂是瞬間讓直播間沸騰了起來。

「好一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總會有一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沒有價值,有的人死得還留下罵名。但是,如果能夠名垂史冊,哪怕就是死,我也願意。」

「所以,這就是文天祥為什麼不投降的原因。」

眾人有些激動。

這個時候。

他們看到了一位大宋朝丞相的脊樑。

而現場,一眾遊客,觀眾,聽到這一句,更是激動的叫了起來。

「江寧老師,講得好。」

「沒想到文天祥竟然如此傲骨。」

「南宋終於雄起了一回,雖然,文天祥最後還是死了。但是,如果連死都不怕,又有誰可以怕的呢?」

掌聲,不斷的湧來。

江寧只是一個開頭,眾人對於文天祥,卻是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

……

江寧則繼續說道:「張弘范看到這一首詩後,暗自心驚,說道,你寫的這首詩不錯,那我就收藏了吧。隨後,也就不再逼文天祥。不過,文天祥雖然不怕死,但蒙古統治者一直覺得文天祥是一個人材,希望他投降能夠為蒙古效力。很快,在蒙古的入侵之下,南宋小朝庭也滅亡了。這時,張弘范又來勸文天祥投降。文天祥便說,國家滅亡了,做為臣子竟然不能夠補救,那還不如死了算了,怎麼敢有二心苟且偷生呢。隨即,張弘范便將文天祥送到了京師。」

「當時元世祖消滅了南宋之後,他想收集全國的人才為我所有。有不少降服元朝的漢臣對忽必烈說,南人中沒有人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忽必烈又派人去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始終還是不願意投降。為此,忽必略又將宋朝的皇后招來,勸文天祥投降,但文天降仍然不投降。」

「又過了一段時間,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寫完便淚流滿面。」

說到這裡,江寧也是無比的感慨。

雖然文天祥是南宋最後的骨氣。

可是。

骨氣換來的,也是一系列的血淚。

他自己可以死。

他自己也不怕死。

可是。

他的家人,妻子,女兒……全都遭受到如此的後果。

但文天祥又能怎麼樣?

「我也是做父親的,我能夠感受到文天祥的痛苦。」

「是啊,同是做父親的,看到這個,心都痛。」

「嗯,哪怕我死了,我也不願意女生遭受如此的痛苦。」

「啊啊啊……」

閉上眼睛,你根本受不了。

但有著無比骨氣的文天祥,仍然是不投降。

甚至。

他不但不投降,反而又寫了一首詩,再次表達自己的信念。

這首詩,叫做《正氣歌》。

江寧深吸呼三口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他接著說道:

「當時文天祥被囚禁在北國的都城,住在一間土屋內。土屋有八尺寬,大約四尋深。有一道單扇門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臟又矮,又濕又暗。碰到這夏天,各種氣味都匯聚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進來,甚至漂起床、幾,這時屋子裡都是水氣;屋裡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陽光,蒸熏惡臭,這時屋子裡都是土氣;突然天晴暴熱,四處的風道又被堵塞,這時屋子裡都是日氣;有人在屋檐下燒柴火做飯,助長了炎熱的肆虐,這時屋子裡都是火氣;倉庫里儲藏了很多腐爛的糧食,陣陣霉味逼人,這時屋子裡都是霉爛的米氣;關在這裡的人多,擁擠雜亂,到處散發著腥臊汗臭,這時屋子裡都是人氣;又是糞便,又是腐屍,又是死鼠,各種各樣的惡臭一起散發,這時屋子裡都是穢氣。

這麼多的氣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文天祥以虛弱的身子在這樣壞的環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經兩年,卻沒有什麼病。這是什麼原因呢,文天祥說,這是因為他在修鍊一種氣。這種氣是什麼呢,就是正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對著眾人,江寧仰天大聲的念道。

天地之間有一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

在下面就表現為山川河嶽,在上面就表現為日月辰星。

在人間被稱為浩然之氣,它充滿了天地和寰宇。

國運清明太平的時候,它呈現為祥和的氣氛和開明的朝廷。

時運艱危的時刻義士就會出現,他們的光輝形象一一垂於丹青。

聽著江寧念出來的《正氣歌》。

幾乎所有人,都被這一首詩給震住了。

震住的,不是這一首詩文采有多好。

而是這一首詩,只是一念,他們便感覺好像天地之間有一種氣體突然穿越而過。

這種氣,他們也不知道是什麼。

就是感覺,一下子讓他們變得無比的光正明亮。

他們也說不出什麼來。

如果要說,正如這一首詩裡面寫的一樣。

這種氣,就是叫正氣。

正氣一來,那所有的惡的,邪的,歪的念頭……全都掃退到一邊。

「兄弟們,我感覺我的身體好像加了buff。」

「何止是你,媽的,這詩一念,我都感覺我變得光明正大起來了。但實話跟你說,我現實是一個品性一般的人,但現在,我感覺,如果我碰到一些不公,碰到一些不良,碰到一切歪風……我會第一個站出來。」

「嗯。」

眾人內心無比的激動。

現場一眾看客,這時亦是緊抓著拳頭。

他們看著江寧,也看著在白鷺洲書院的文天祥畫像。

他們只感覺心中被天地之間,卻是被正氣徹底的洗滌了一遍。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這裡用了很多典。

就是拿各個典向大家解釋,什麼才是正氣。

第一個典,他的故事出至於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把國君殺了,齊國的太史在史冊中寫道【崔杼弒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殺了。然後,崔杼又叫太史的弟弟再寫,太史的弟弟仍然還是寫【崔杼弒其君】,接著這個弟弟就被殺了,然後,他又將太史簡的第二個弟弟叫來,第二個弟弟仍是與兩位哥哥一們,寫上【崔杼弒其君】,同樣被殺。

接著,他又將太史簡的第三個弟弟叫過來。而太史簡的第三個弟子,也是寫上【崔杼弒其君】,最後,崔杼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寫在史冊中。

「我的天……」

眾人眼睛裡閃爍著星星。

因為在他們眼裡,他們對於史官這樣的一類人,他們並沒有太多的研究。

雖然他們知道,史書是由史官寫的。

如果沒有史官的話,我們就看不到歷史。

但他們卻同樣的知道,有很多的一些史書,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寫出來的並不是真實歷史。

所以他們對於這一些史官也就沒有前世那麼有敬意。

可春秋時的這位太史簡,他們一家四人,竟然一點也不畏懼死,一直堅持將真實的史實寫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品格?

不過,江寧並沒有說完,他接著說道:「太史簡第三個弟弟寫完之後,他準備回家。而在回家的路上,太史簡第三位弟弟又碰到了另一位史官。太史簡第三位弟弟就問,你怎麼來了?這位史官就說,我聽說崔杼殺了你三位哥哥,擔心崔杼也將你給殺了,所以我就趕過來了。」

雖然後面江寧沒有再說。

但還需要說什麼嗎?

這位趕過來的史官同樣與太史簡一樣。

就算是你殺了我,我也要將那時發生的真實事件給記錄下去。

「江寧老師,那什麼是,在晉董狐筆呢?」

這時,有粉絲繼續問道。

「他同樣出至於春秋時候的一個典,他說的是春秋時期,晉靈公想殺掉趙盾,最後趙盾就逃到了別國。他的堂弟趙穿聽到此事之後就非常氣憤,就去質問晉靈公。晉靈公不聽,趙穿一氣之下就將晉靈公給殺了。後來,趙盾回國之後,就擁立晉靈公的叔叔為王,是為晉成公。」

「後來趙盾登上相位,他想知道史官對這件事的評價,於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他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親自去看。趙盾看到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布,於是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是趙穿殺的,你們這些史官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回答道:雖然晉靈公不是你殺的,而是趙穿殺的。但趙穿也是因為你,所以才殺的晉靈公。你從國外回到晉國,並擔當了相位,你又不處罰趙穿。歸根到底,晉靈公就是被你殺的。」

這兩個故事,都是用史官的正直,從而向大家解釋什麼是正氣。

「江寧老師,董狐這樣寫,他被趙盾殺了嗎?」

眾人有一些擔心的問道。

雖然他們很佩服這樣的史官。

可是。

像太史簡一樣。

如此的正氣,如此的不怕死是有代價的。

代價就是他死了,而且還死了兩位弟弟。

只有最後的弟弟還是保持這樣,才免於死。

董狐也像太史簡這樣寫,很有可能也會遭來殺身之禍。

不過江寧這時卻笑了笑說道:「雖然晉靈公是被趙盾堂弟趙穿所殺,趙盾後來成為宰相之後也包庇了趙穿,但趙盾還算是賢明,所以他並沒有殺掉董狐。」

「還好,還好。」

聽到董狐沒有死,眾人鬆了一口氣。

「江寧老師,張良椎與蘇武節又是什麼意思?」

眾人接著再次問道。

「張良是漢朝的張良,他祖上五代人都是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他一心要替韓國報仇,於是他找到了一個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伏擊出巡的秦始皇,但可惜沒有未擊中。再後來,張良的歷史大家也就知道了,他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

「蘇武節說的是蘇武,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堅決拒絕,被流放到北海邊牧羊。為了表示對祖國的忠誠,他一天到晚拿著從漢朝帶去的符節,牧羊十九年,始終賢貞不屈,後來終於回到漢朝。」

接著,江寧又再次講了【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的典故。

這裡的嚴將軍是為嚴顏。

嚴顏在劉璋手下做將軍,鎮守巴郡,被張飛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見其威武不屈,把他釋放了。

【為嵇侍中血里】的嵇,指的是嵇紹,他是嵇康的兒子。

晉惠帝永興元年,皇室內亂,惠帝的侍衛都被打垮了,嵇紹用自己的身體遮住惠帝,被殺死,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戰爭結束後,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隨著一個典故又一個典故不斷說出。

眾人早已經被《正氣歌》給感染。

「我想,我知道什麼是正氣了。」

「雖然我不是很懂,但我隱約明白了一些。」

「是啊,天地間就是有這樣的正氣,這才誕生了這一些英雄豪傑。」

看著書院里的文天詳,眾人內心,一股浩然正氣,卻是緩緩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