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第二次電影之夜(下)

正文卷

第189章 第二次電影之夜(下)

徐憶如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韓易也沒有。

兩個長期保持穩定形態的單身狗,輕易也不會拿這類故事來自虐。

但沒看過,不代表沒聽過。

《一天》這部電影,由大衛-尼克爾斯的同名暢銷愛情小說改編而來。女主角艾瑪-莫莉與男主角德克斯特-梅休,在1988年7月15日,愛丁堡大學畢業典禮當晚,彼此吸引的二人展開了一場柏拉圖式的浪漫邂逅。他們並沒有成為一對相愛的情侶,而是決定向後各退一步,保持朋友關係。

接下來的劇情,往後綿延整整二十載時光,以每年的7月15日為支點,勾勒出艾瑪和德克斯特二人時而交纏,時而疏離的命運。

用更直白一些的語言,或者說用正常人的價值觀來闡釋,那就是一對全世界最契合,天生就該長相廝守的靈魂,卻用友誼這種最愚蠢的理由,讓彼此最美好的年華付諸東流,直至天人永隔。

他縱意花叢,遊戲人生,直到對方意外離世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她默默守候,苦苦痴戀,卻怎麼也找不到勇氣和時機表達心底的情感。他們花了十八年的時間才牽手跨出教堂的大門,但那輛從她身上無情碾過的卡車,卻只給了他們兩年的倒計時。

你退我進的探戈,說不出口的愛意,精疲力竭的糾葛——發生在兩個互相愛慕的摯友之間。

聽上去很耳熟,對嗎?

韓易不清楚小如有沒有讀過這部電影或者這本小說的梗概……

應該沒有……畢竟,如果讀過的話,應該就不會選擇看它吧?

韓易轉過頭,看著徐憶如微微上翹的小巧鼻峰,暗自想道。

「看我幹嘛?」

沒過幾秒,小如便注意到了韓易的視線。雙頰上浮起兩道淺淺的酒窩,她伸出手,抵住韓易的側臉,為他矯正方向。

「看電影啦。」

「噢,你要走了?」

「外面天快亮了,所以我覺得我應該……」

「你想走的話,就走吧。」

「我本來以為你會想睡一覺的……我不是非得要走。」

「沒事,快走吧,我不介意的。溜走吧。」

「我沒有要溜走。」

「你跳樓我也無所謂,反正這是五樓。」

「看著,看著,我不走了,我留下來。」

第一場吻戲來得猝不及防,影片剛開始,安妮-海瑟薇與吉姆-斯特吉斯甫一見面便「滾了床單」。當然,這樣說實際上不太準確,因為吉姆-斯特吉斯飾演的德克斯特,在看到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艾瑪上床前還想著刷牙洗漱,甚至抬起黑膠唱片機的唱針,放起了浪漫音樂,儼然一副要把露水情緣變成伴侶關係的模樣後就慌了神,急匆匆地想要穿上衣服偷溜出去,卻被裝扮完畢返回房間的艾瑪抓了個正著。

「安海瑟薇那麼漂亮,他卻因為……he panicked just because she』s trying to make an effort。」

小如雙手抱胸,輕聲幫銀幕上的女主角打抱不平。似乎是覺得中文說出來語氣會太過嚴厲,她停頓片刻,切換成了英文。

「長得再帥又怎樣,五分鐘不到我就開始討厭這個德克斯特了。」

「我也這麼認為。」韓易點點頭,頗為認真地附和道,「這不是艾瑪的問題,是德克斯特自己的問題……他自身的人格缺陷,讓他沒辦法享受到最美好的東西。」

「什麼是最美好的東西?」徐憶如雙手交疊放在小腹前,枕在沙發上的腦袋向右一偏,饒有興味地問道。

「The effort。」韓易攤開手,對準銀幕,「有人想要為你去努力改變些什麼的嘗試。」

「我想我在這兒一定會過得很開心的。」

「那是什麼味道?」

「洋蔥……洋蔥和失望的味道。」

「哈哈,好吧。」

「沒有,其實還好啦,刷點油漆,再扔顆核彈,就都解決了。」

電影里的時間,已經來到一年之後的第二個7月15日,已經成為艾瑪好友的德克斯特,幫她搬進了倫敦的公寓。

「打字機也在、書也在,而且身處倫敦……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會在這裡做出一番成就。」

「你知道嗎,你也許還能在這裡遇到個好男人。」

靜靜聆聽著艾瑪的豪言壯語,德克斯特將手撐在隨意放置在客廳里,還未歸納到位的床頭柜上,笑著說道。

「德克斯特,少來了。」

艾瑪撩起右鬢的青絲,刻意躲避著這一話題。

「一個好人,情感細膩,穿著羊毛衫。一副眼鏡,和與之相匹配的學識。」

「我說過,我對這方面不感興趣。」艾瑪隨手拾起一本書,作為自我防禦的工具,隨意在空中揮了揮,「真高興你馬上就要去印度了。」

「很好,因為我真得走了,去趕飛機。」德克斯特抬腕看看錶,說道。

「Already?」一次反擊就讓自己陷入了要失去對方的境地,艾瑪低垂眼帘,看著手中的書本,只能蹦出一個單詞。

「是的,我很抱歉。」

「走吧。」艾瑪嘆了口氣,「尋找自我去吧。」

「記得寫信給我。」德克斯特放下不知道什麼時候攥在手中的打字機,「長信。」

「我會的。」

「祝你在這裡過得愉快,艾瑪。」

「當然。」

「我有種預感,明年的今天……你會像風暴一樣席捲倫敦的。」

「這一段……他還不錯啊。」

看到銀幕里德克斯特作為好友足夠稱職的表現,韓易明顯鬆了口氣,笑意也重新自嘴角浮現。

「雖然沒有在一起,但依然陪伴著她,每個重要的人生片段,他都在場,盡心儘力地幫助艾瑪平穩度過。」

「哪有平穩度過,艾瑪才到倫敦,德克斯特就馬上要去印度了。」小如搖搖頭,不敢苟同,「對艾瑪來說,真正的艱難時刻,正是她從此刻開始在倫敦度過的每一天……我不知道後面故事會怎樣發展,但至少現在來看,後來的每一天,德克斯特都不會在身邊。」

「而且……到底為什麼要去印度尋找自我啦,真的超瞎的。」徐憶如恨鐵不成鋼地咬咬牙齒,任誰都能看出,她說的印度並不是電影里那個印度。

「看看披頭士就知道了。」

「但他們去過印度之後,寫出了《The White Album》、《Abbey Road》和《Let It Be》。」

韓易把手弱弱地舉到胸口,壓低聲線。像是想要反駁小如的說法,卻又不想讓她覺得自己太過理直氣壯。

「可是明明《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才是最偉大的那一張。而且……約翰-列儂跟小野洋子去了印度之後,很快就結婚了……他們結婚之後,披頭士就解散了……所以都怪印度啦!」

徐憶如稍稍坐直身子,摟著毛毯越說越激動。至於韓易,也是越說越不敢動。

小如講的哪裡是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啊!

「倫敦沒有能夠讓他找到價值實現夢想的地方嗎?倫敦欸,世界之都,大家都是往這邊來的啊,這個呆瓜偏要飛到那邊去。」

嗯……此倫敦也非彼倫敦呀。

「有點激動了,小如。」韓易連忙俯過身子,把熱豆漿遞給徐憶如,「電影而已,別生氣別生氣。」

「沒有生氣啦,只是覺得……艾瑪都那麼明顯了……」

一口豆漿下肚,暖意傳遍全身,小如的音量也逐漸調小,直至細不可聞。

「艾瑪都那麼明顯了」的後面半句,她也不想讓易易聽到。

這個可惡的傢伙肯定會超級得意的。

接下來的劇情,用平鋪直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大衛-尼克爾斯的電影劇本完全忠實於他的小說,沒有為了電影的劇情張力和敘事節奏進行任何詳略方面的修改,而是直接把每一年按照順序,以近乎等分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1990年,在倫敦打拚的艾瑪沒有取得什麼文學領域的成就,囿困在一家德州墨西哥餐廳做服務員,並認識了同樣來這裡打工的喜劇演員伊恩-懷特黑德。伊恩對艾瑪一見傾心,但艾瑪的魂兒顯然還掛在環遊世界的德克斯特身上。

接到艾瑪從紅色電話亭打來的跨海長途,德克斯特輕言細語地安慰著好友。艾瑪提醒在巴黎教書的德克斯特不要去勾引女學生,因為那樣不僅違反道德,也說明他毫無長進。悲哀的是,電話亭里因為用光零錢斷了線,只能聽著忙音呢喃一句「我想你」的艾瑪不知道,聽筒那頭的德克斯特,床上正站著個極盡挑逗之能事的女學生。

看到這一段,小如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但韓易兩隻手臂上的汗毛,卻有一根算一根全部豎了起來。

這什麼電影啊這是!

拿二十六年前的歷史,講他自己的故事?

1991年,成為電視台實習製作人的德克斯特帶著另一個情人回倫敦拜訪艾瑪,鼓勵她離開那家墨西哥餐廳為她構造的舒適區,重拾信心繼續追尋她的文學之夢。

「我只是感覺有些迷茫,僅此而已。」

「別想那麼多,每個人二十五歲的時候都很迷茫。」

「你就不迷茫啊。」

艾瑪為兩人各斟了一杯龍舌蘭,說道。

「實習電視製作人,租了個有CD播放機的好公寓,每周二和周五定時出去鬼混……」

「沒錯,但我……內心在哭泣。」

吉姆-斯特吉斯的俊俏臉龐和他那玩世不恭的微笑,總是能讓徐憶如聯想起坐在身邊的男孩。她不自覺地瞥了一眼韓易,正好跟後者四目相對。

「咋了?」韓易撥了撥後腦勺的頭髮。

「你今年幾歲來著?」小如微微眯起眼睛,沒來由地問了這麼一句。

「啊?」韓易被問得有點發懵,「二十……二十二啊,你不記得我几几年出生的啦?」

「記得呀。」徐憶如若有所思地戳戳自己的下巴,「人家二十五歲都還在迷茫,你怎麼二十二歲就清醒了。」

韓易這幾個月來的表現,常常會讓小如忘記他的「真實年齡」。每每想起,徐憶如都會驚嘆於心儀的他,那近乎非人的卓越成就。

哪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生,有一棟四千萬美金的絕版豪宅?

哪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生,能成為世界第三大演藝經紀公司最重要的機構股東?

哪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生,能從零開始,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建立起一個架構完善的音樂集團,且已經有數支單曲闖入了全球最負盛名的音樂排行榜?

這一系列的里程碑,從上到下,難度呈指數級增長的態勢。

也許是徐憶如孤陋寡聞,但不管是在身邊還是書本上,她都沒有見到過任何同齡人,能夠取得哪怕十分之一的成績。

毫無疑問,韓易是徐憶如目前見過的,最優秀的人。

極大概率也會是她這輩子,目力所及處能仰望到的高山之巔。

更不用說,The Vermont公寓徐憶如特意添置的保險柜里,還靜靜地躺著一條韓媽媽贈予她的鑽石項鏈。

來自海瑞-溫斯頓的A Spetacular Diamond Necklace。

165.54萬美元。

一百……六十五……點五四萬……美元。

這只是韓易漫不經心地抬抬手,便從他的財富之海里漏出的極小一部分而已。

而自己哪怕傾盡全力,又能給他帶來什麼呢?

自從將韓媽媽的見面禮放進保險柜,徐憶如就再也沒有打開過一次,哪怕夜深人靜,獨自一人,在絕對安全的卧室里,也生不起半點試戴的想法。

在她看來,那串由205顆欖尖形和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組成的項鏈,就彷彿是洛城只有天氣極好時,才會在夜裡看到的璀璨星河。

沒有誰不會被它的綺麗壯美所打動,但敢於真正走進它的人,亦是寥寥無幾。

畢竟,銀河裡不止是有閃耀的群星而已。

它的絕大多數組成部分,是零下273.15度的真空。

極致殘酷的冰冷,讓任何生物都無法存活。

想到此處,徐憶如心中感受到的寒意,讓她下意識地蜷起身子,把自己完全覆蓋在厚實的毛毯下。

「因為我……跟他不一樣,我迷茫的年齡可能比正常人要……早很多。」

已經迷茫得一輩子都渾渾噩噩地過去了,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的自己,要是再不清醒,那可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當然,這種理由是肯定不能跟小如講的,韓易只能打個哈哈,把話題一筆帶過。

「上大學的時候,在跟你第一句話之前,我暗戀過你。」

1992年,艾瑪和德克斯特踏上了前往歐陸的散心之旅。他們來到法國布列塔尼北部科特代默羅德岸邊的一座海濱小鎮迪納爾,享受著沒人認識,也就無人打擾的清靜日子。

抵達小鎮前,艾瑪給德克斯特定下了幾個規矩,以免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卧室分開、不許調情、不能酒醉之後毛手毛腳,當然也不能酒醉之後對其他女生毛手毛腳。

但艾瑪親自定下的行為準則,卻在深夜的小酒吧里,被她自己打破了。

「我知道聽上去很傻,但是,畢業那晚,雖然我們……差點做了,只是差點而已。但我還是……不敢相信,特別開心,還為此寫了幾首詩呢。」

艾瑪用那雙小鹿斑比似的明亮眼眸注視著德克斯特,輕聲問道。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

「我早就知道了。」德克斯特啜飲一口紅酒,偷笑著回答道。

「你早就知道了?什麼意思?」

「我差不多……算是猜出來的。」

「一封封那麼長的信,那麼精美的包裝……你繼續說下去吧,後面又發生了什麼?」

「後來了解你之後,就把我治好了。」

艾瑪讓氣氛驟然反轉的調侃,讓銀幕外的兩個人都同時笑出了聲來。

「好真實。」

徐憶如捂著嘴,咯咯直樂了好半晌,才終於停了下來。

她拍拍韓易的手臂,右手撐著自己的腦袋,整個身體偏轉了九十度,完全對準韓易的方向。

「你知道嗎……」

帶著歡笑後依然潮紅的臉頰,小如一字一句地說道。

「我跟艾瑪……有些地方一樣,有些地方不一樣。」

「比如說?」

韓易也側過身子,跟徐憶如面對面。

「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沒有等到畢業才講第一句話。」

「一樣的地方是……我喜歡你。」

人類由現實世界客觀存在的物質組成,但我們對周遭的感知,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世界感性情緒的影響。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話,能夠像卡拉瓦喬的畫筆和貝多芬的琴鍵一樣,瞬間為你眼前的一切賦予鮮活而蓬勃的生命力。太陽在微笑,小鳥在歌唱,鮮花在跳舞,調亮了幾個色度的世界,完全為你開啟。

而另一些話,則像是約翰-多恩的詩句,或者僅僅是母親在某個慵懶午後的溫柔安撫,給所有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套上了一層模糊濾鏡。雜訊消失、旁人消失,就連繁雜的心緒也一併消失。只剩下她,和你。

小如的這句告白,同時起到了這兩種作用。

難以言喻的奇妙體驗。

「她說話的停止,她容貌的神化,

命令我急切的心靈保持沉靜……

我看見千萬個光輝燦爛的形影,

向我們游近過來,聽到每一個都在說:

看啊,那個將使我們的愛增加的人。

每一個精靈向我們走來的時候,

因自身發出的璀璨光芒,

都顯得充滿著無限的喜悅。」

但丁的《神曲·天堂篇》,也許就是在經歷了相同的情緒後,才迸發出的靈感。

「我也喜歡你。」

並沒有想像中的緊張和局促,韓易的回應如小溪般清澈而自然地流淌。

「接下來你準備說啥?」

韓易清清嗓子,沖小如眨巴一下眼睛,笑道。

「你也了解了我,然後把自己治好了,是嗎?」

「不。」

徐憶如輕柔卻堅定地搖了搖頭。

隨即,她再次轉動身體,讓自己一整個投進韓易的懷抱。

「我沒被治好。」

求求求月票月票月票!!!劇情到關鍵部分了不給月票怎麼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