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文化認同 遣華使

正文卷

第472章 文化認同 遣華使

在皇室的支持下,王贇開始大量徵召百姓擴建水軍。普通水軍和能夠進行海中遠航的水軍有很大區別。畢竟海洋中的風暴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扛過去的。

為了培養出足夠多的水手,王贇讓那些經歷過暴風雨考驗的老水手手把手對他們進行教授。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教授之後,再去讓他們經歷幾場暴風雨洗禮,基本上就合格了。

為了配合對大小琉球以及扶桑群島的控制,水軍的規模必須快速擴張,按照皇室眾人商議,遠航水軍的人數至少也要五萬。

大小琉球的水軍基地在快速建設,大量勛貴開始將物資、糧食、耕牛、農具等集合起來,藉助水軍的船隊運送到大琉球島。

經過半年的開荒,二十萬畝農田緊趕慢趕也只有一半田地種植上了甘蔗。

這其中王贇累計提供了兩萬倭人農奴以及勛貴豪強們組織的三千頭耕牛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蔗的成長周期在七個月左右,大琉球島嶼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沒有冬天,在種植完了甘蔗之後,還能夠種植一季水稻。

那些勛貴豪強們在了解到這一點之後,立刻明白這裡土地的價值。許多人都想要獲得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只可惜,皇室根本不打算出售。

即便是這些勛貴有心耍賴,面對掌握了船隊的朝廷也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勛貴豪強們已經準備,購買更多的農奴以及耕牛,儘快完成種植園的耕種。十年時間,只要用心經營,至少能夠賺取數倍投資的收益。

不少勛貴在意識到這些之後,開始尋找皇室,想要開墾更多的田地。要知道大琉球島嶼上,足以開墾出百萬畝農田,現在才開墾了十萬,即便是只有使用權,十年時間也足以賺上一大筆錢了。

對於勛貴豪強們想要開墾更多的農田,皇室並沒有拒絕,而是要求在將原本購買使用權的土地開墾種植之後,才能夠繼續購買。

除了勛貴豪強開墾農田外,皇室也開始招募人手開始在島上修建道路、據點、莊園、灌溉溝渠等等,為移民做準備。

雖然向大琉球群島移民困難,很多人都不願意前去,但是卻又不能不做,同時皇室也開始招募一些公族家族遷徙前往大琉球島嶼。

整個過程雖然緩慢,但是持續幾年之後,也還是很客觀的。

中原人口鼎盛,在不進行分田之後,那些壯丁開始在朝廷的組織下向邊地移民,總歸還是有一些願意前往大琉球的。

大琉球的頭人們在前往大乾神都開闊眼界之後,全部都被大乾所折服,在回到琉球之後,也向大乾人學習,開始開墾土地,種植甘蔗,學習乾人語言、改成乾人名字、學習乾人衣著還有耕作方式。一切都向乾人進行學習。

對於這種情況,朝廷還是很贊同的,於是允許大小琉球派遣使者前來學習。大小琉球國主精挑細選了二十人,前來大乾進行學習。

這些使者被成為遣華使,主要來學習大乾的文化和制度,至於那些技術需要朝廷同意才能學習。

這些乾華使可以學習儒家經典,可以學習道家和法家,甚至是墨家、名家等學派,但是墨家的格物派、公輸家、農家卻被嚴格限制,不允許學習,甚至就連書籍都不允許接觸。

皇室很清楚,這個時代,能夠最快捷提供實力的東西是什麼,雖然學宮之中,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等一個個都喊著治國強國要靠他們,只有他們才能讓國家永遠強盛安定。

但實際上,這些學派更多的是制定一個規則框架,然後按照國家人口,土地增強實力。而墨家格物派和公輸家,以及皇室的研究院則是完全不同。

這些東西只需要學會,就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提升實力,並且時間越長,增強實力也越多。這些學派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力量。能夠讓一個土地人口並不多的小國,爆發出比他土地人口多幾倍的大國還要強大的力量。

皇室對這些知識的保護非常嚴密,即便是學宮之中也沒有這些知識的書籍,想要學習除了一些人家族傳承外,就只有大乾匠作監、皇家研究院這種地方。

皇室對那些儒家、法家、道家這些經典卻完全不同,幾乎沒有限制任何門檻。甚至還將一些愚民、弱民理念的學說也拿出來。

這些學說在大乾已經被皇室淘汰,但是卻對那些小邦番國很有吸引力。這些小國的國主絕大多數都沒有想著開啟民智,而是選擇愚民穩固自己以及自己後代的國主之位。

這些國主明知道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國家實力提升,但是依舊會選擇這些。這對於大乾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很好的限制了那些國家的提升。

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等學術經典很好,聽了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甚至覺得這就是他畢生追求,但是理論就是理論,想要變成實踐難度極高。

簡單來說這種文科偏向哲學的東西可以治國,而強國則是需要理科。要不然最後只會成為真實歷史中的民國,各種所謂的大師成群,國力卻弱的一塌糊塗,別人飛機大炮都早出來了,民國卻連一輛自行車都造不出來。

皇室對學宮的定位很清晰,治國可以靠學宮的士子,但是強國卻是在另外的地方。

大小琉球的遣華使的到來讓皇室對學宮制度進行了一些改良,同時這也讓其他番國也紛紛派遣遣華使前來學習。

——

遣華使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是中國古文明向神州的一次大範圍擴張。這一次大規模的文化交流,也奠定了後來中華文化圈的基礎。通過遣華使,神州其他小國受到了中國文化深遠影響。

文化的認同感在以後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讓越來越多的藩屬國加入到了中國這個大家庭中。——《文明的發展—遣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