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抽動穢語綜合征

正文卷

神經內科病房。

今天是周一,院長查房輪到了神經內科。

陳棋穿著白大褂,手裡拿著一個小鎚子,一錘一錘輕輕敲打著自己的手心,在夏主任親自帶領下,一間一間病房查過去。

院長查房,那架式是很足的,院長走在正中間,旁邊和身後圍著一大群白大褂。

院長後面是醫務科主任、院辦主任,再後面就是臨床科室主任、副主任,接著是正高副高以上的醫生,主治級別的醫生,普通住院小醫生,最後是進修醫生,實習醫生。

一次查房,出去2、30個醫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往往這時候就可以看出醫院的生態鏈,誰離院長最近,往往是在醫院裡地位最高的人。

當然也有例外,總有一部分醫生想在院長面前表現表現,所以也會拚命往院長身邊湊。

有人求上進,同樣也有不少佛系的醫生,這批醫生在院長查房的時候往往走在最後面,有時候病房裡人擠滿了,他們寧可站在門外透透氣。

當然也有可能是這批醫生怕被提問,到時回答不出來那就是社死現場,也會給院長留下不好的印象。

一般的院長都喜歡在查房的時候問一些問題,這樣才好體現出他們的權威,而且往往喜歡提問那些表現積極的醫生。

這樣一問一答,流程簡單,看起來場面非常和諧。

但做為二般院長,陳棋就特別喜歡「為難」那些佛系醫生。

你不是怕被院長提問嗎?你不是故意躲在後面嗎?你越怕什麼就給你越來什麼,嚇不死你!

陳棋剛給一個病人做完體格檢查,眼睛朝四周瞅了一圈。

機靈點的醫生知道院長要提問了,趕緊挺了挺胸膛,陳棋默默白了幾眼這些馬屁精,然後視線看向了最後:

「來,那位戴眼睛,馬尾辮的小姑娘,過來過來。」

這個小醫生都快哭了,心想我都躲到門外了,咋還來叫我。

但院長都叫人了,不去肯定不行,於是露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來到病床邊,趕緊點頭哈腰:

「院長好,我是海東醫大的實習醫生,我叫葉芬娥。」

陳棋微笑著點點頭,學著非常6+1的樣子說道:

「葉同學注意了,我可要出題了,念你是個學生,我來個基礎點的吧,什麼是腦卒中?」

這位女學生緊張得話都哆嗦了:

「出,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因是腦內出血,比如高血壓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老百姓說的中風就是,就是腦卒中。」

你越緊張,陳棋越要逗她,故意裝作嚴肅問題:

「嗯,只有一個出血性卒中嗎?」

「噢噢,還有,還有一個缺血性卒中,像腦梗就是典型的代表。」

「那腦卒中有哪些先兆?」

「這個這個,太多了,包括反覆發作固定部位的劇烈頭痛,持續較長時間,可伴有嘔吐;突發持續的單側眼瞼下垂、視物雙影;反覆發作的肢體活動不靈便,無力,吐詞不清;反覆發作的頭暈,視物旋轉;反覆發作的一過性單眼眼前發黑等等。」

「動脈硬化是怎麼回事?」

「動脈硬化指的是動脈管壁上脂類物質沉積,不僅在管壁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斑塊,造成動脈管腔的狹窄乃至閉塞;還可以損傷動脈管壁的正常結構、彈性,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什麼是腦動脈狹窄?」

陳棋越問越上癮了,這院長提問居然問不倒一個學生,那不就顯得他院長無能嗎?於是一個問題比一個問題難了。

女學生都快哭了:「院,院長,你,你不能老逮著我一個人問呀,你也問問別人呀。」

呵呵呵~~~病房裡眾多醫生都輕笑起來。

陳棋也不逗她玩了,笑著說道:

「別緊張,你回答得挺好的,幹嘛躲在後面,我這個院長有這麼可怕嗎?小同學,要緊跟帥哥呀。」

呵呵呵~~~笑聲又連成了一篇。

這個女同學臉上笑著,心裡卻在罵罵批:你覺得自己很幽默很帥嗎?

自認為很平易近人的陳院長在一群馬屁精的擁護下,又走進了一個新的病房。

剛一進去,陳棋還沒幽默幾句,病床上的小男孩直接就將桌上的瓶子摔到了地上,罵著:

「蠢豬,一群笨蛋,傻瓜。」

說著說著,這個小男孩還抽動了幾下,然後又快速躲進了家長的懷裡,埋著頭不願意出來。

陳棋有點愕然,心想這是誰家的倒霉孩子這麼不懂禮貌,但他一個大人也不可能跟小孩計較。

「這孩子什麼情況?」

主診醫生趕緊從人群里擠出來,手裡抱著病歷,吧啦吧啦開始彙報病情。

隨著醫生的講述,所有人腦海里就浮現這樣一個孩子:

患兒會不自主動作,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臉部扭曲、聳肩膀、搖頭晃腦、說粗俗的淫穢的或咒罵的話、突然打砸東西,甚至會突然毆打同學。

陳棋心中靈光一現。

就跟考試的時候抓關鍵詞一樣,這幾個關鍵詞其實可以排除很多疾病,這樣診斷的範圍就近一步縮小了。

陳棋心中已經默默有了兩個答案,但具體是哪一個,他還不能確定。

主診醫生還在介紹:「患兒曾經七院就診,後排除精神系統疾病,遂來我院就診,彙報完畢。」

在場的每一位醫生腦子裡都在回想可能的診斷。

夏主任這時候介紹道:

「入院後,我們首先完善了各項檢查,但無論是腦電圖還是腦CT都顯示是正常的,我們是按照癲癇病來進行治療,目前看來療效並不顯著。」

孩子父親鍾恆源也介紹道:

「陳院長你好,我兒子發病以來,我們也帶去省城,滬海就診過,那些醫生最多的診斷就是抽動症,也有醫生認為是精神病,但最終是什麼原因也查不出來。」

夏主任接話道:

「按目前看來,精神性疾病和癲癇是可以排除的,如果只是普通的抽動症,癲癇類藥物也適應,但所有藥物用下去,孩子還是不斷發生抽搐等癥狀。」

陳棋心中有了答案,當然要提示一下同事們,於是問道:

「不止是猜測,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嗎?從我們進來以後,這個小孩子除了做出各種醜態,抽動外,還時不時在罵人,甚至拍下桌子和被子之類的。」

大家開始思考起來,更加仔細觀察小男孩時不時的「發病」。

陳棋又看孩子父母,「你們兒子大約是幾歲的時候開始有這種情況?平時在家是什麼樣子,在學校又是什麼樣子的?」

鍾恆源已經回答過醫生無數次了,所以脫口而出道:

「大約是小學一年級開始,開始的時候經常被同學告狀,說我兒子欺負同學,後來發展到上課上著上著,他就突然站起來大聲說話,或者把書本扔掉。

再後來就時不時出現抽筋的現象,鬧鬧鬧,就這個樣子。」

小名浩這時候恰巧又開始抽動了幾下,陳棋注意到小孩的意識是清醒的。

鍾恆源則還在訴著苦:

「很多老師同學都認為孩子是調皮搗蛋,所以非常孤立我兒子,甚至還有老師要體罰他。再後來我的親戚鄰居也都認為,讓我家小浩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被人嫌棄。

但我們夫妻堅信我兒子不是差生,他是有病,只要把病治好了就會好。陳院長,你是越中有名的神醫,比外國醫生都牛,求求你救救我孩子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陳棋聽了不勝唏噓,同時也為這個小孩感到慶幸。

如果不是碰到如此通情達禮,堅信兒子是生病了的家長。

但凡是別的家長,因為老師告狀,然後動不動就對孩子辱罵毆打,不主動求醫,那後果可以想像,這孩子的病情只會越來越重。

如果這個家長堅持認為孩子得的是精神病,把他當傻瓜對待,這孩子一輩子都完了。

於是陳棋看著家長安慰道:

「先別急,到了咱們越中醫院總是能想到辦法的,咱們先要搞清楚到底是什麼病才能治療不是。」

就在眾人安慰家屬的時候,小名浩卻輕聲來了一句:

「醫生,我想上學……」

陳棋家中也有一對8歲的雙胞胎,所以看到10歲的小名浩一副害怕又無助的樣子,心中惻隱之心大動:

「你叫鍾名浩是吧?」

「是的,叔叔。」

「你剛才說你想上學,對吧?」

「是的,叔叔,我想上學,我想跟同學們在一起玩,可是他們都不歡迎我,總是罵我是壞孩子。」

陳棋蹲了下來問道:「那麼小浩,你告訴我你是壞孩子嗎?你有故意在上課搗亂,毆打同學嗎?」

鍾名浩小朋友眼裡都是淚水: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不能控制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老是會不自覺罵人打人,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陳棋輕輕點頭:「叔叔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你……」

陳棋的話還沒有全說完,小名浩又發病了,大罵了一聲:「獃子!呆婆!」

隨後翻過身,沖著眾人露出屁股自己拍打了幾下,故意就是你們都是大臭屁的。

陳棋站了起來,看完小名浩的這套「表演」,然後回頭對著眾多醫生提示道:

「剛剛大伙兒也看到了,患兒神志清醒的時候,表現得是一個乖巧的樣子,甚至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後悔和難堪,儘管他知道是不對的,但他並不能控制自己語言和行動,你們認為這是不是一種病態?」

剛剛陳院長和患兒的友好對話,以及患兒發病時的罵罵咧咧,所有人都看在眼裡了。

這時候有個醫生輕聲說道:

「這也不像是癲癇小發作,癲癇小發作也會有抽動、行為異常的表現,但不會展現攻擊性,更不會滿嘴髒話。」

另一個醫生也疑惑道:

「患兒沒有頭部外傷史,也沒有腦炎史,似乎很難從神經系統疾病方面去診斷,而且患兒的表現已經遠超抽動症的臨床表現。」

還有醫生堅定地說道:

「我覺得還是一種精神疾病,否則不能解釋剛剛還在細聲細語說話,不一會兒又變得污言穢語,這種切換根本不像是器質性疾病。」

陳棋看向了夏華主任:

「夏主任,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引起?」

夏主任輕笑著搖搖頭:

「這的確是難倒我了,我也試過診斷用藥,全部失敗,陳院長,我看你的樣子似乎挺有把握了,要不你跟我們說說?」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陳棋,神醫的診斷總能出人預料。

陳棋也不隱瞞,點頭道:「的確有兩個診斷。」

「一個我認為妥瑞氏綜合征比較符合,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亨廷頓氏舞蹈症也不能排除。」

陳棋的話音一落,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家屬腦子裡出現的全部都是問號。

夏華主任知道院長見多識廣,知識儲備量在國際上都是頂級的,於是笑著說道:

「來,趁今天家長都在,還有這麼多大小醫生,陳院長你給我們講講什麼叫妥瑞氏綜合征,什麼叫亨廷頓氏舞蹈症。」

陳棋心情好,於是站在那兒,開始講起了故事。

「我在國外曾經看過一部電影,電影名字是《叫我第一名》。」

(其實這是一部2001年的電影,這個時代還沒有呢,不過這種小事也沒人查,陳棋也亂忽悠。)

「電影的男主角叫布萊德,也是一個小學生,從小就患有一種特殊的先天性疾病。

這是一種嚴重的痙攣疾病,導致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奇怪的聲音,就連上課也經常會突然尖叫一聲,或者打翻課桌,嚴重影響其他同學。

而這種怪異的行為,讓他從小不被周圍人理解。

在學校里老師經常批評他,同學們更是對他冷嘲熱諷,就連他的父親對兒子三番兩次教育過後,見兒子沒有改正,也對他失望透頂。

因為布萊德沒辦法克制的發出怪聲,被學校認為是不受管教的壞小孩,不僅老師們不諒解,同學之間更是會取笑他這種行為。

所以布萊德在小學中學時代,都是在被誤解和孤獨中度過的。

但是他的成績一直很好,顯然智力是不受影響的。

大學畢業後,布萊德秉持著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導而很想當老師的想法,去各個學校面試尋求教職。

但是每次面試,校方人員總因為他的怪異癥狀而對他抱著懷疑的態度,明確告訴布萊德,如果他想當老師,那麼他在上課的時候不能發出怪聲,做也古怪的動作才會聘請他。

可是布萊德得的是病,他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沒有辦法獲得工作。

這些種種原因讓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母親一直支持他鼓勵他,讓他勇敢的面對生活,克服困難,在這過程中布萊德也收穫了愛情。

最後,經過了大約25間學校的面試後,終於有一間小學願意聘請他擔任有一年合約的二年級教師。

而布萊德也用自己的種種努力印證了他非常適合當老師,與學生的關係都想處的很融洽,最後甚至獲選為那年度的優秀新進教師。

布萊德的一生很艱難,一直都在跟疾病抗爭。

媽媽在旁邊一直為他打氣,鼓勵他不要向疾病妥協,痛苦之後依然是樂觀的心態,依然勇敢的面對殘酷的現實打擊,他自己克服了很多困難和阻撓,頑強的戰勝了疾病。

確切地說,這是一部勵志電影,但正是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極大的啟發。」

鍾恆源激動地說道:

「這個布萊德不就是我兒子嘛,這電影里的主人公跟我兒子一模一樣,陳院長,你告訴我,電影里的孩子得的是什麼病?最後怎麼治好的?」

大伙兒的眼神唰一下又集中到了陳院長身上。

好傢夥,原來當醫生不但要書看得多,連電影也要看得多呀,這看電影還能破案,診斷一例疑難雜症呀?

陳棋笑笑,「我說的電影,主人公得的就是妥瑞氏綜合症。」

「妥瑞氏綜合症?」顯然連夏華這種主任級別的醫生都沒聽說過,更甭提病人家屬了。

「妥瑞氏綜合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這個名字的來源,是法國神經學家讓-馬丁·夏科為實習生圖雷特命名,正是這位實習醫生圖雷特首先發現了抽動症,並發表了對 9名患有「驚厥性抽動障礙」的患者的描述,這才被世人所知。」

陳棋手點了下最外側旁聽的實習醫生笑道:

「聽到沒,我說的這個妥瑞氏綜合症可是實習醫生髮現的噢,說明實習醫生也可以獨立思考,獨立發表醫學論文,但像你們這樣躲在最後面,病人面都沒見到,想發現什麼獨特病人可能嗎?」

幾個實習醫生一聽,臉都紅了。

但也不是所有實習生都是佛系的,中間有求上進的實習生就趁機往前擠了擠,包括之前提問時那個馬尾辮女孩。

陳棋笑笑,繼續給大伙兒解釋道:

「抽動穢語綜合征,這個名字很好地概括了疾病最嚴重的表現,即無法控制的抽動和穢語。突然的、短暫的、間歇性的運動或聲音,是圖雷特綜合征的標誌性體征。

抽動分為簡單抽動,這涉及到有限數量的肌肉群。還有一個就是複雜抽動,涉及數個肌肉群。在妥瑞氏綜合症的患者身上發現的簡單和複雜抽動癥狀很多。

簡單抽動包括了眨眼、搖頭、聳肩、眼睛亂瞟、鼻子抽搐、嘴部運動、嘟噥、咳嗽、清嗓子。

複雜抽動就包括重複觀察到的動作、摸或嗅聞物體、以某種模式行走、淫穢手勢、彎腰或轉動身體、無目的跳躍、重複自己或別人說的字或詞、說粗俗的淫穢的或咒罵的話。

咱們事後諸葛亮,再來對照一下這位小朋友,叫,鍾名浩對吧,家長你們是最了解自己兒子的,你想想,我剛剛所說的幾點,是不是跟你們兒子對得上號?」

鍾恆源和杜文娟激動地連連點頭:

「對對對,陳院長你就跟神仙一樣,把我兒子的病情描述的一點不差,太厲害了,那這病有沒有什麼風險或者危險?」

陳棋聽到家長的肯定,心中有點小得意,自己利用上世的知識,在這一世充當神醫,太他娘的爽了。

不過為了保持高人風範,陳棋還是裝逼的呵呵一笑。

「正常人可能覺得奇怪,怎麼自己的動作和言語還不能控制嗎?事實上還真不能,很多患者表示對他們來說就像打噴嚏,是忍不住的。

在出現抽動之前,患者會有一種不舒服的身體感覺,也叫先兆性衝動,比如瘙癢、刺痛或緊張,只有抽動發作後,這種感覺才能得到緩解。

如果生病、壓力大、焦慮、疲勞或興奮,情況還會惡化,妥瑞氏綜合征常會引發一些行為和社交挑戰,進而損傷患者的形象。

再加上這種病往往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所以還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比如經常與抽動症混淆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強迫障礙,以及學習障礙、睡眠障礙、抑鬱症等。

到這一步,那我們真的可以用精神疾病來形容了,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這就是最大的危險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危險就在於,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種病,自然也不會把孩子的抽動癥狀往疾病上想,多數會認為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

有的家長比較耐心,會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的行為,或者尋求心理治療。但是有的家長可能就會直接採用暴力糾正。

所以我之前在想,鍾名浩小朋友是幸運的,因為你們做為父母非常理解他,沒有給他更多的壓力。

如果你們做為父母的不理解,老師一來告狀就把孩子打一頓,或者非常嚴歷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否則就要怎麼怎麼懲罰他,那今天鍾名浩小朋友的病情只會越來越重。」

鍾恆源和杜文娟一聽,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了一半,慶幸自己之前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去傷害兒子。

所以孩子的教育,父母的作用真的太大了,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包括作業的時候,發成績單的時間,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