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朝陽小世界

正文卷

第四百六十一章 朝陽小世界

林蘇行水路來到曲海省, 便改走陸路,進入了源江府。

不過在來到源江府之前,他卻又遭遇了一件事, 原來他在途中偶遇一個富商, 那富商無子,卻收養了很多義子,年邁體衰, 又遲遲不曾壽盡, 後來他的義子們忍不住了,便想提前讓他魂歸黃泉, 好分財產。

既然恰好被林蘇遇到,那麼林蘇自然不會置之不理,見到富商求救,林蘇就順手一救,送那群義子去見官。

而那富商遭遇了這事,心神受創,只覺了無生趣,一病不起,又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命不久矣,便決定將自己的財產都送給林蘇。

他原話是這麼說的:「實不相瞞,我家先祖在百年前曾受到一位落拓道長的相助, 那位道長雖衣衫襤褸,卻慷慨大方, 得知我家先祖家道敗落, 欲重振旗鼓、東山再起, 卻缺乏資財, 那位道長聽聞此事後,二話不說,便將身上金錢盡相贈給先祖……我家先祖感懷在心,後來果真靠著這份資財,東山再起。先祖欲尋那位落拓道長報答,但苦於尋不到對方的蹤跡,只好遺憾而終……」

「如今我又受道長相救,恐怕這也是天意,這份資財註定是要還給道門中人的。」

「還望道長萬萬不要推辭。」

說罷,對方就咽氣了。

只留下旁邊哭了一地的管家小廝。

***

「桂花糕,香噴噴的桂花糕!」

再次來到源江府的府城安源,這裡依舊如林蘇記性中的那般熱鬧,大街小巷儘是不停吆喝的小販,頑皮的孩童拿著糖葫蘆在街上互相追趕打鬧,年邁的老人拄著拐杖,慢悠悠地坐在巷口的大樹下,曬著太陽,笑著看這些生機盎然的孩子們。

林蘇掐指一算,果不其然,那所謂的落拓道士就是昔年的乞丐道士。

在外逛了一圈,錢包鼓了又鼓的林蘇終於大徹大悟,明白了同門之情的重要性。

「潭酒嘞!三年陳的潭酒!」

「既然以『徐公』為名,莫非與雍朝徐公有關?」

「敢問店家,這徐公餅為何物?」

借!大大的借!

回到三洞大世界後,他就要慷慨解囊。

只是其中有一樣東西卻引起了林蘇的注意。

「徐公餅!考前必吃的徐公餅!」

拋開這些插曲不提,此刻,林蘇終於來到了源江府。

同為多寶三道,他們本應該守望相助,豈能因為借錢這點小事而傷了他們之間的情誼?

「徐公餅!逢考必過的徐公餅!」

一切都如過去一般……只是走街串巷的小販、追趕打鬧的孩童、曬著太陽的老人,還有這街上無數來來往往的百姓,都已然換了一批又一批了。

林蘇剛進府城,便聽到了一堆小販對「徐公餅」的吆喝,其聲音之洪亮、數量之繁多,遠甚一旁的桂花糕、潭酒之流……可謂是一騎絕塵。

不過,這徐公餅究竟是何物?

林蘇翻了翻乞丐道士給他寫的借條,突然覺得自己之前的回信實在是太冷酷太無情了。

「賣徐公餅嘞!狀元郎必吃的徐公餅!」

他飛升之前,可沒聽說過這玩意啊!

好奇之下,林蘇走到了一個賣「徐公餅」的小攤前,見對方似乎空閑下來了,便上前好奇問道:

再一看富商硬要送給他的資產,已經遠遠超出乞丐道士向他借的錢。

不過小販們吆喝的商品卻和百年前大同小異,依舊是源江府過去的特產,可見這裡的人雖然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當地的傳統美食,卻隨著當地人的血脈傳承,一同延續了下來……

聞言,那店家詫異地看了林蘇一眼:「自然是與徐公有關了!」

「我聽你也是源江府口音,怎麼連這個也不知道?」

林蘇只好借口道:「我自幼離鄉,已不記得家鄉形貌,長成方有機會還鄉,如今剛回鄉不久……」

知道林蘇是個離鄉遊子,又見其對「徐公餅」感興趣,這店家當即就來了興緻,口沫四濺地與林蘇說起這「徐公餅」的來歷。

「要說這徐公餅,那可是我們源江府赫赫有名的特產!」

「傳聞前朝徐公酷愛吃餅,讀書時餅不離手!」

「當年徐公上京趕考,便是靠著這徐公餅,度過了清苦艱辛的趕考之路,安然到達京城,後來在京城參加春闈,也是靠著一籃子徐公餅,成功通過會試,得中二甲,名列前茅……」

「再後來徐公得罪小人,貶謫邊境,也是靠著徐公餅,度過那幾年最艱難的歲月,最後成功回到京城……」

「據聞當年徐公每逢考試,必在考前吃餅,並感嘆『考前無餅,若學子無筆,無從下手』。」

「可見徐公餅,實在是讀書人不可不吃之物。」

「我看道長你也是個讀書人,要不要也嘗嘗這徐公餅?」

林蘇:……

林蘇心中陷入沉思,有這回事嗎?沒有吧!

這種感嘆一聽就不是徐覃會說出來的話啊!

所謂的「傳聞」究竟是怎麼傳出來的?太離譜了吧。

不過見到店家熱情推銷、滿眼期待的樣子,林蘇便爽快地大手一揮:「來兩份!」

他倒要嘗嘗傳聞中的「徐公餅」究竟是何滋味。

「好嘞!」店家高興地應了一聲,很快就給林蘇拿了兩份剛出爐的徐公餅。

見到「徐公餅」的真容,林蘇忽然覺得這面前的餅莫名眼熟。

再一想,林蘇便猛然想起來了,這不是他當年剛進遊戲不久,為了在上京趕考時繼續投喂徐覃,結合當地飲食特色和現代美食知識,指導當時的幫工寧嬸做出來的酥餅嗎?

話說徐覃當初參加會試時帶的乾糧是什麼來著?

好像大概應該似乎……也是這酥餅。

林蘇拿著「徐公餅」,此刻的心情是震驚複雜的。

萬萬沒想到,這麼離譜的傳聞……居然還真有點現實依據。

不過所謂的「餅不離手」這種傳聞,很顯然就是店家為了推銷商品而造出的不實之言了。

只是……為何是「徐公餅」?而不是「林公餅」?

明明是他創造出來的啊!

難道是因為他名氣沒有徐覃大嗎?

林蘇提著「徐公餅」走在大街上,突然發現除了徐公餅以外,這裡還有好多東西前面有「徐公」二字的前綴。

什麼「徐公糕」、「徐公酒」、「徐公筆」、「徐公紙」、「徐公硯」……連這滿城的柳樹,也被加了兩個字——「徐公柳」。

可謂是將名人效應發展到了極致。

但前面的「徐公餅」也就罷了,後面的「徐公糕」、「徐公酒」,則完全是無中生有,是後世人們的牽強附會。

林蘇走在府城中,穿過一個街巷,經過一家家書鋪。

當年的「三更齋」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但是新的書鋪從來不會滅絕。

而讓林蘇感到驚訝的是,他居然在這些書鋪中,發現了自己的《明公案》!

「三更齋」雖然已經消逝,但是他撰寫的話本,卻似乎一直流傳了下來。

並且看上去,哪怕是幾百年後的現在,這本書依舊還是熱銷書籍,經久不衰,被後世人稱為古今奇書。

另外一本奇書,則同樣是《明公案》的作者所著,名為《閑客遊記》,以瑰麗奇幻的風格和故事,為人稱道,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裡面記載的妖鬼仙魔究竟是不是真的。

關於《明公案》和《閑客遊記》的作者「閑客」,因為其過於神秘,後世人對他的身份也有許多猜測,但由於線索太少,大多傳聞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什麼真實性和可靠性。

而最讓人遺憾的是,閑客所著的《明公案》,尚沒有完成。

所以人們也不知道,善斷案、明法度的明公,最後是什麼結局。

人們猜測,可能是作者「閑客」在當時出了什麼意外,於是只能丟下未完成的話本,飲恨身亡。

也有人猜測,或許是「閑客」寫不下去了,畢竟同時期的《閑客遊記》還在連載,但《明公案》卻突然沒了下文。

而關於《閑客遊記》,這個話本上的神秘色彩比《明公案》更加濃厚。

因為《閑客遊記》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實在是太大了,正常人根本不會有這樣漫長的壽命。

相當於祖孫三代,爺爺聽著這個話本的故事長大,後面蹬腿了,孫子繼續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繼續蹬腿……而且孫子聽的,還是全新的故事,因為那個時候,成功熬死祖孫三代的《閑客遊記》依舊在繼續發布新的章節。

於是有人便覺得,「閑客」本身便是一個得道高人,壽命漫長,而且後面「閑客」很有可能是成仙了,因為在《閑客遊記》的階段性結局中,「閑客」大師提到了羽化二字。

但也有人認為,「閑客」可能不止一個人,而是有好幾個人。之後的《閑客遊記》可能是後人以「閑客」的名義續上的。至於不續《明公案》,則是因為後來的「閑客」沒有這個天分。

而因為《明公案》的斷更,後世有無數人在坑底嗷嗷待哺,希望話本大家「閑客」投胎轉世,再世為人,重出江湖,為這《明公案》寫上續作。

若是能寫第二部 《閑客遊記》,那就更好了。也有一些人嘗試續作《明公案》,但大多讓人感覺狗尾續貂,缺失了一種「閑客」獨有的特色。

林蘇沒想到這個世界的讀者還在坑底嗷嗷待哺,只是他實在是沒想好《明公案》的結局,於是只能暫時愧對他們的期待了。

——畢竟《明公案》,是以徐覃為原型。

自從徐覃死後,他就再也寫不下去了。

陶府昔年是正朝的名門望族,位高權重,可是後代中出了個不肖子孫,導致家世敗落……但敗落,也是相對而言的。

現在的陶府,再次融入市井百姓,雖不再像過去那般大富大貴、權勢滔天,卻也是小富即安,平平穩穩。

潮漲潮落皆有時,國如此,家亦如此。

而方文石、李小虎、趙圓、喬括、薛興修……這些林蘇曾經識得的故人後代,有些分茅裂土,有些浪跡江湖,有些一貧如洗,有些官運亨通,有些隱居山野……

各有各的來處,各有各的歸處。

「哥哥,騎大馬!騎大馬!」

一個宅院中,一男一女兩個幼童在開心的玩樂,而他們的母親一邊坐在屋前做女紅,一邊含笑看著他們,很快,便有勞累了一天的男人從外面歸來,見到這溫馨的一幕,臉上也不自覺揚起了微笑。

女人給男人擦了擦汗水,男人向女人講述著這一天的生活。

孩子們繞著兩個大人騎木馬,打打鬧鬧,調皮搗蛋,試圖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而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父親和母親一人給了他們一個腦袋瓜。

小院子里飄起了炊煙,伴隨著孩子的嬉鬧聲和大人們的談話聲,越飄越遠,飄散在這黃昏中,隨著夕陽一同逝去。

隨後便是萬家燈火。

漸漸的,燈火一盞盞熄滅,原本因為孩童吵吵鬧鬧的宅院也歸於寂靜。

只有一輪明月遠掛天邊。

還有明月下的林蘇,一個人靜寂地看著萬家燈火熄滅。

彷彿他在這萬家燈火之外。

看著林姑姑的後代平平穩穩地生活在安源城中,林蘇並沒有打擾,只是靜靜地看了這個小院子一眼,便離開了這裡。

中秋快要到了,明月也越發圓滿。

安源城中,人人都在為團圓的中秋做準備,但林蘇卻離開了安源,去往潭縣——

那是他最初降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