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古代三大改革家

正文卷

第197章 古代三大改革家

隨著晚上直播時間的臨近,各朝古人也都做好了準備。

尤其是大明首輔張居正,更是心緒不寧的等待著直播的到來。

下午天幕在播放流浪地球的時候,張居正雖然也有在觀看,但是有些心不在焉,心中一直想著晚上直播的事。

畢竟改革失敗不說,就連家人也受到牽連,沒有一個好下場。

這讓他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還應不應該不顧大家的反對,強行推行改革一事。

而今晚的直播至關重要,他希望可以從中找到解決之道,避免悲劇重蹈覆轍。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蘇晨,歡迎大家準時觀看直播。」

晚上七點的鐘聲一敲響,蘇晨就準時和大家見面。

張居正:主播晚上好,老夫等候多時了。

蘇晨見狀,會心一笑,看得出來張居正還挺心急的。

「既然張首輔這麼著急,那主播也不多廢話,現在就說一說張首輔的事迹。」

「張首輔的赫赫功績,使他與商鞅和王安石,一同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改革家。」

各朝古人見此情況,也沒有什麼意見,主播能夠早點開始,那當然是最好了。

正好很多人也對張居正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各朝的統治者,他們也想知道大明首輔張居正有怎樣傳奇的一生。

畢竟張居正改革的名氣非常大,尤其是一條鞭法,更是讓各朝皇帝深感佩服。

現如今可以從主播口中了解張居正的具體事迹,尤其是張居正改革的具體詳情。

各朝的統治者希望可以從張居正改革中得到一點啟發,說不定能用於他們的朝代。

「1525年,嘉靖四年,張居正在荊州一位秀才的家裡出生。」

「先祖張關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同鄉,因跟隨朱元璋起義並屢立戰功而被封為千戶長,後納入軍籍成為世襲的軍戶。」

「張居正的曾祖父張誠雖有軍籍但生活貧困,祖父張鎮曾擔任荊州遼王府護衛,父親張文明雖然有才學但屢試不中,最後只是個落第秀才。」

朱元璋:張關保很不錯,為咱的大明生了一個好後代,理應當賞。

先祖張關保:沒想到我老張家出了一個這麼有出息的後代。

曾祖父張誠:還以為到我這一代破落了,不曾想後代真爭氣。

祖父張鎮:好,好,好,我們老張家出了一個麒麟兒,為我老張家光宗耀祖了。

父親張文明:我雖然是落第秀才,但我好大兒可是大明首輔,此生無憾了。

「張居正的家庭出身較為普通,但後世關於張居正的出生傳說比較神奇。」

「據記載,張居正的母親趙夫人曾經在夜裡看見住的房子里有火光,火光向上照的天都很亮,頃刻一個約五六歲的青衣童子緩緩地從天而降。」

「然後在趙夫人的床邊繞了一下,於是趙夫人就懷有身孕了,一共懷了十二個月的時間才出生。」

「張居正出生當晚,其祖父夢見有大水突然出現,然後溢到了張家的庭院里。」

「張居正的祖父大驚便問奴僕大水從哪裡來,僕人對他說大水是從已故少保張純的家中流出。」

「正好當天晚上張居正的曾祖父也夢見有月亮墜入水缸中,隨後化為一隻白龜,浮在泛動的波光中,不久張居正就出生了。」

「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張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趙夫人:這確實是真的,我沒有說謊,那個青衣童子很可能就是文曲星下凡,要不然我兒子怎麼能一路坐上首輔的位子,我兒子就是文曲星下凡。

曾祖父:我剛剛做夢看到白龜,曾孫子就出生了,肯定不可能有這麼巧合的事,兩者之間一定有某種關聯,答案毫無疑問,小曾孫就是白龜。

各朝古人看得半信半疑,一時也不知道這是真是假。

各朝的讀書人對此嗤之以鼻,絲毫不會相信這等荒謬之事。

他們都是儒家學子,子不語怪力亂神,從來不相信這種鬼怪亂神之事。

這些把戲不過是哄騙那些無知的老百姓罷了,根本就不可能騙到他們。

一般來說,在編撰各朝皇帝的事迹時,就會以春秋筆法記錄一些奇異之事,以便讓老百姓相信他們的皇帝不是平凡人,這樣更有助於統治。

不過各朝的老百姓對此事深信不疑,覺得張居正有這些神奇的傳說很正常。

畢竟從一個落第秀才的家庭出生,然後一路成長為大明首輔,本身就說明了張居正的不平凡。

一個不平凡的人,出生時有這些異象太正常不過。

畢竟他們就經常從讀書人那裡聽說,哪個大人物出生就有異象,註定此人一生都不平凡。

「張居正少年聰穎過人,五歲時入學,十歲能熟讀經書,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童試。」

「荊州知府李士翱做了一個夢,夢見上天要他把一個玉印獎給一個兒童。」

「第二天他監考,一見張居正就怦然心動,認定這就是夢中所尋之人。」

「興奮地對張居正表示白圭不足以成為他的名字,認為張居正日後一定能成為當朝皇帝的老師。」

「而自己是因為得到上天的使命而已,於是就將張居正的原名白圭改為居正。」

「並囑咐小張居正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

「於是將其推薦給學政田頊,張居正當場寫出《南郡奇童賦》一文,獲得考官等人的讚賞。」

李士翱:哈哈,本官說什麼來著,本官當初就看首輔大人註定不凡,果然被本官說中了。

他當初做完夢的第二天,就看到年僅十二歲的張居正,一眼就看出對方日後必定飛黃騰達。

現在看來,果然不出他所料。

當初他看中的人一路高升,成為權傾天下的大明首輔,這種感覺當真是奇妙。

而且說起來,居正這個名字還是他給起的。

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希望張居正長大以後可以盡忠報國,行端坐正。

田頊:張首輔當初一首《南郡奇童賦》當真是令人驚艷,也不怪張首輔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當時荊州知府把張首輔引薦給自己,他還不怎麼相信小小年紀的張首輔有多大能耐。

直到一首《南郡奇童賦》出來,他才徹底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神童的。

這首詩賦出來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張首輔日後必定不凡。

「1538年,嘉靖十七年,張居正參加武昌鄉試,受到主考官湖廣巡撫顧東橋的高度讚賞。」

「顧東橋將自己的腰帶和錢贈予張居正,並預言他日其必定能身佩玉帶,但顧東橋為磨鍊張居正而故意使其落榜。」

「1541年,嘉靖二十年,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

「湖廣巡撫顧東橋對張居正非常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

「並囑咐張居正,希望張居正能夠樹立遠大的抱負,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顧東橋:當初一見張首輔,本官就知道張首輔有將相之才,果然不出本官所料。

那時張首輔還沒有參加鄉試,他就已經聽說過張首輔的大名。

等張首輔來武昌參加鄉試,他特意把張首輔找來談話。

經過一番交談,傳言不虛,張首輔確實名副其實。

但他深刻的明白,一個少年天才過早地成為舉人,並不是什麼好事。

哪怕再好的一塊璞玉,也需要經過打磨,才能成為絕世珍寶。

他非常看中張首輔,不希望傷仲永的遺憾再次出現。

也正是抱著磨鍊張首輔的心思,他才稍微施加手段讓張首輔落榜。

張首輔第二次參加鄉試時,他驚喜的發現張首輔的才華比之前高了一大截。

那個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判斷沒有錯。

正因為有了三年的磨鍊,張首輔的造詣更上一層樓。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以優異的成績高中二甲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

「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歷朝典章制度,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

「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

「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夏言奪得首輔之後被嚴嵩進讒而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鬥爭,張居正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

徐階:張居正確實聰明好學,要不然老夫也不會重點培養他。

對於張居正的聰明程度,就他都大為驚嘆,不愧有神童之名。

他讓張居正去學習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張居正總能在短短時間就熟背下來,並能領悟每一條典章制度背後的用意。

夏言:嚴嵩這個無恥小人,競爭不過老夫就在背後捅刀子,實在是可惡。

他為了奪得首輔之位,對嚴嵩可謂是千防萬防,不給對手一丁點機會。

可沒想到他打敗了對手,最後卻被對手誣陷,導致自己含冤而死。

不過既然他現在已經知道了,那就不可能再給嚴嵩絲毫機會。

張居正回想起進入翰林院時,正好趕上了內閣鬥爭。

夏言和嚴嵩兩個內閣大學士為了首輔之位,兩人斗得死去活來。

最後嚴嵩更是通過進獻讒言,幹掉了已經奪得首輔位置的夏言。

連內閣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官員了。

由此可見,當時朝廷的政治腐敗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張居正被提拔為翰林院編修。」

「期間他走訪官員並考察地方民情,勤於處理分析政務,同時受到大學士徐階等人的賞識。」

「並於同年撰寫《論時政疏》,首次提出政治改革包括抑制宗藩、整頓財政、整肅吏治、修繕邊備等主張,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

「但《論時政疏》並未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視,此後張居正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再沒有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朕之所以不重視《論時政疏》,是因為張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張不合時宜,一個不小心就會引起天下大亂。

不管是宗藩問題,還是財政問題,或者是吏治問題,又或是邊備問題,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這些無一不是關乎大明江山社稷的重大問題,但他不敢輕舉妄動。

張居正的主張雖好,但沒有可操作性,非常容易引得朝野震蕩。

張居正:在我知道上的奏疏沒有引起嘉靖皇帝重視時,我就知道改革的時機還不成熟,還需要靜待時機。

他當時上奏《論時政疏》闡明改革的主張,是希望可以獲得嘉靖皇帝的重用。

可無奈的是,嘉靖皇帝一點都沒有興趣,而是束之高閣。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張居正的妻子顧氏去世。」

「同時張居正的恩師徐階遭受內閣首輔嚴嵩排擠,而他自己在官場也非常失意。」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回到故鄉。」

「告病還鄉的三年時間裡,張居正開始修身養性,遊山玩水。」

「這期間張居正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迹,使他發現了「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并」的問題。」

「這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張居正:我雖然很想施展心中的抱負,改革大明面臨的弊病,可奈何沒有這樣的機會。

他在朝堂上一直有恩師徐階作為靠山,兩人是一榮俱榮的關係。

恩師徐階遭到內閣首輔嚴嵩的排擠打壓,他作為恩師的門生,官途自然不會好。

眼看沒有得到重用的機會,他索性請病假回老家等待時機。

他在老家三年也並非什麼事都沒有干,而是到處走訪,觀察民生。

也正是通過三年的走訪觀察,他深刻明白了老百姓所面臨的困境。

土地兼并的問題已經越發嚴重,很多老百姓被迫失去土地。

要是再不解決這個難題,大明的局勢越發艱難,很可能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回到翰林院,但只被朝廷封了個小官職。」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徐階兼任吏部尚書,讓張居正負責國子監司業的工作,可以參與朝廷決策和主導社會輿論。」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張居正經過徐階引薦成為裕王府講官,趁機結識交好李芳等太監。」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嘉靖去世。」

「徐階起草遺詔並引張居正與之共謀,不久張居正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各朝古人聽到這裡,知道張居正要起飛了,仕途從此暢通無阻。

張居正的恩師徐階在朝廷上站穩了腳跟,任職最重要的禮部尚書,專門負責官員任用一事。

張居正作為徐階的門生,自然會得到徐階的重用。

各朝的官員看得羨慕無比,他們也希望有一個恩師能夠提拔重用自己。

看看張居正的恩師多麼盡職盡責,有什麼好處時刻不會忘記自己的門生。

先是給張居正謀一個國子監的職位,讓他可以藉此結交眾多人脈,為日後的政治生涯鋪路。

隨後又把張居正引薦給裕王,也就是日後的皇帝,讓他提前在未來皇帝面前混個臉熟。

最後起草遺詔還要拉來張居正,晉陞他為禮部侍郎。

就問這樣盡心儘力的恩師,誰不想要?

「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晉陞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隆慶元年的內閣大學士一共有六人,有三人因為才學政績平庸而提前告老還鄉,於是剩下的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逐漸成為內閣的核心。」

「同年四月,張居正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也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佔據上風。」

「1568年,隆慶二年,也就是張居正進入內閣的第二年,徐階因諸兒子違法亂紀被迫致仕,而其政敵高拱上台成為內閣首輔。」

「張居正在首輔高拱的支持下管理軍備邊防事務,他推薦徐階的門生戚繼光主辦練兵,使得東南倭寇外患平息,且邊境貿易得以發展。」

徐階:有一個坑爹的兒子,真是讓人不省心。

這讓他不得不懷疑此事有嚴嵩在裡面摻和,就是為了藉此扳倒他。

他心裡非常清楚,嚴嵩覬覦首輔的位置很久了,總是想方設法也要把他弄下台。

張居正:老師一走,我就要獨自面對高拱的排擠。

高拱把恩師排擠走後,下一個要排擠的人就是他。

而高拱之所以讓他負責軍備邊防事務,就是想讓他犯錯,然後好藉此把他趕出內閣,然後一人獨攬大權。

此時的大明軍備邊防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之前一直都沒有人可以解決。

而高拱為了把他排擠出去,把軍備邊防這個燙手山芋丟給他。

不過還好,他沒有讓高拱的陰謀詭計得逞。

別人不知道,他還是知道恩師的門生戚繼光有兩把刷子的。

於是他推薦戚繼光去平定倭寇外患,好在戚繼光沒有讓他失望。

「1570年,隆慶四年,韃(da)靼(da)首領進攻大同,並企圖稱帝。」

「而韃靼首領的孫子帶著十多人請求歸附明朝,張居正鑒於此事涉及兩國外交。」

「於是致信宣大總督王崇古,要求將韃靼首領孫子歸附明朝的事情詳細告知。」

「原來是祖孫兩人都愛上一個小女子而心中結怨,這才上演一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於是張居正再次致信宣大總督王崇古,要求其妥善安置韃靼首領的孫子,派人通報韃靼首領後,張居正指示王祟古等人上奏皇上接納投降。」

「朝中很多大臣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韃靼首領的騎兵如黑雲壓城來到北方邊境。」

「宣大總督王崇古早在張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子要挾,韃靼首領終於被迫妥協。」

「張居正順水推舟答應韃靼首領的請求,把其孫子禮送回鄉,韃靼首領則把大明叛臣綁送給大明朝廷。」

「韃靼首領的孫子穿著大明皇帝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韃靼首領見到非常感動,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大明友好相處。」

「由於在這件事情中張居正居功甚偉,被封為吏部尚書,兼任太子太傅。」

「1571年,隆慶五年,張居正和首輔高拱成功勸說皇帝封韃靼首領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貿易。」

「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張居正向皇帝上奏三篇奏章,其中初步提出改革的總體思路。」

張居正:說起來,我還要感謝韃靼首領鬧這麼一出,要不然我還撈不到這麼亮眼的政績。

他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又要時刻面臨著高拱的暗算,就需要儘快晉陞獲得權勢。

可想要更上一層樓,需要有亮眼的政績。

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韃靼首領恰到好處的給了他絕佳的機會。

也正是憑藉著平息韃靼作亂的政績,他才得以晉陞為吏部尚書兼任太子太傅。

解決了邊患問題,自己的權勢又大了幾分,他也開始施展理想抱負。

「1572年,隆慶六年,大學士張居正被朝廷進封為少師。」

「同年五月,明穆宗駕崩,內閣大臣高拱和張居正受顧命輔佐東宮太子,而後年僅十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繼位。」

「內閣首輔高拱為防止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專恣跋扈,暗中謀劃剷除馮保。」

「但張居正暗中將消息泄露給馮保,於是兩人共同計畫將高拱排擠出內閣。」

「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言,李太后以專政擅權的罪名將高拱免官。」

「同年六月張居正順理成章成為內閣首輔,隨後張居正又加左柱國,並進中極殿大學士。」

高拱:背後打小報告,當真是卑鄙無恥。

馮保:還想剷除我,我先把你剷除了。

張居正:為了早日推行改革一事,就必須把高拱這個最大的障礙掃除。

大明疾弊已深,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

可他的改革措施勢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朝堂的文武群臣。

為了能夠順利推行改革,他就必須獨攬大權,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牢牢掌握在手中。

況且高拱還是恩師的政敵,不管於公於私,他都必須除掉高拱。

「萬曆小皇帝賞賜張居正金幣和綉蟒鬥牛服,而張居正也因皇帝的信任而以天下為己任。」

「張居正勸說萬曆遵守祖宗舊制,將講學、親賢、愛民、節用視為緊急要務,同時應該尊崇兩宮皇太后。」

「此時太監馮保想討好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暗示張居正讓他提出兩宮並尊的建議。」

「於是張居正議定明穆宗皇后的尊號為仁聖皇太后,明穆宗皇貴妃李氏為慈聖皇太后。」

「而慈聖皇太后遷移到乾清宮,撫養皇帝,宮內事情任用馮保,朝廷的大權全交給張居正。」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掌握大權後,以尊主權、整頓吏職、明確賞罰、統一號令為主。」

張居正:皇帝年幼,有了太后和馮保的支持,我終於可以大展拳腳開始推行改革。

除掉高拱後,他得以擔任內閣首輔一職。

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推行改革,還需要得到強大的支持。

而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就是兩個最強大的外援。

得到了這兩人強有力的支持,他才終於可以得以施展心中的理想抱負。

「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後,又得到了太后和太監的支持,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

「主要是當時的大明朝面臨嚴重的土地危機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明朝中葉,兼并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

「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勛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老百姓的土地。」

「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

「貴族和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

「當時民間有兩首歌謠,足可以反應當時的土地兼并有多麼嚴重。」

「一畝官田七斗收,先將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

「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

張居正:土地兼并蔚然成風,朝廷賦稅收不上來,老百姓生活凄苦,要是再不著手解決,大明江山危矣。

土地問題和財政問題息息相關,兩者相輔相成。

士紳階級通過巧取豪奪,大量侵佔老百姓的土地。

這些士紳階級儘管土地眾多,但根本不交賦稅,嚴重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

士紳階級的賦稅收不上來,朝廷只能把賦稅強加在老百姓身上。

原本老百姓就賦稅沉重,再加上朝廷攤派的賦稅,只會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苦。

要是再不解決這種問題,老百姓遲早會被逼反,到時候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會那麼迫不及待的推行改革。

他知道大明不能等了,否則局勢只會越來越惡化,最終無力回天。

「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

「洪武年間,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動,地方官吏隱匿賦稅,朝廷每年公征米2216萬石,麥462萬餘石。」

「到嘉靖後,稅收下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

「稅收大幅下降,但朝廷的財政支出卻與日俱增。」

「特別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進逼北京。」

「朝廷因此增加了很多士兵人數,從而導致軍費大增。」

「據戶部統計,嘉靖三十年,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要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

「而當時正稅、加派、余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差了一大截。」

「據戶部統計,隆慶元年底,太倉只剩下銀子130萬兩。」

「而應該支付的官員和將士的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通計總支出銀需553萬兩。」

「以當時的現銀來計算,只夠三個月的開支。」

「京倉存糧,也只是夠支付在京官軍兩年的月糧。」

「用銀子的地方很多,但國庫的銀子遠遠不夠,這足以說明朝廷的財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時在北方,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經常有叛亂髮生。」

「黃河數次決堤,動輒淹沒數十個縣區,這需要大量的賑災銀。」

張居正:大明財政已經嚴重入不敷出,要是再不改革增加財政收入,大明江山將要分崩離析。

朝廷稅收日漸減少,可朝廷必要的支出卻與日俱增。

由於土地兼并嚴重,再加上士紳階級的土地收不上來賦稅,導致朝廷的收入急劇降低。

朝廷收入是減少了,可支出卻不見減少。

相反,內憂和外患雙重加劇下,使得財政支出大幅增多。

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再不想辦法開源節流,朝廷將陷入無錢可用的危險境地。

太后和馮保之所以大力支持他改革,也正是因為大明江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局面,不得不進行改革。

「張居正指出,當時大明存在最為突出的五大積弊。」

「一是宗室的供養使得王朝背負沉重的包袱。」

「二是派系互斗導致朝廷人才匱乏。」

「三是沉官冗員太多,朝廷政令難以有效實行。」

「四是軍備渙散,邊防不堪。」

「五是朝廷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由來已久。」

「於是1573年萬曆元年,張居正針對大明存在的五大問題,在年幼的萬曆皇帝、後宮李太后、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三方的支持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來解決大明面臨的困境,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大明面臨的五大弊端,哪一樣都不容易解決,但不管再怎麼艱難,為了延續大明江山,為了減輕百姓負擔,為了實現理想抱負,我也必須推行改革,永遠不會退縮。

他一路走來,努力這麼久,走到如今的位置,就是為了施展心中的抱負。

要不容易走到這一步,要是讓他放棄。

他做不到,也不甘心。

他暗下決心,堅定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推行改革。

各朝古人聽到這裡,無不對張居正萬分欽佩。

大明面臨的弊病令人望而生畏,可張居正卻可以不畏艱難險阻,也要推行改革拯救大明,這讓大家不得不敬佩。

不過接下來應該就是張居正改革的具體內容,大家對此萬分期待,尤其是各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