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兩次進宮

正文卷

第171章 兩次進宮

各朝的古人聽到這裡,紛紛精神一震,大家知道武則天命運的轉折點來了。

正因為楊氏帶著女兒武則天去了長安城,才有了武則天此後波瀾壯闊的一生。

不過李世民的臉色不怎麼好看,他記得很清楚,武則天是被他召進宮的。

可後來武則天成了兒子李治的皇后,這無異於是李唐的醜聞。

現在主播要當著全天下臣民的面說起這段醜聞,他們李唐皇家少不得被老百姓笑話。

但不管李世民如何不願意,主播依舊娓娓道來武則天命運的轉折點。

「637年,貞觀十一年,李世民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貌傾國傾城,於是就把武則天選入皇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武則天入宮前,向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了一句話,侍奉聖明的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不一般,像其他的小女孩進皇宮都是誠惶誠恐,唯有武則天心嚮往之。」

劉徹:十四歲的女子可以說出這話,武則天確實非凡,也難怪能夠一路扶搖直上。

不過該說不說,李唐皇家玩得真花,讓他大為驚嘆。

武則天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後又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而且他要是沒有記錯的話,楊貴妃原本是李隆基的兒媳婦,最後也被李隆基強行霸佔了。

他不得不感慨,倫理道德彷彿在李唐皇家眼裡不存在似的。

劉徹:@李世民,你們大唐真會玩。

李世民:@劉徹,呵呵,你們大漢也好不到哪裡去。

劉徹:……

各朝古人看得當真是過癮,好戲一出接著一出。

大家正在吃李唐皇家的大瓜,正吃得津津有味,又看到漢武帝和唐太宗兩個千古一帝懟起來了。

不過有些可惜,大家還想看兩位千古一帝交鋒,結果就熄火了。

「武則天進宮並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

「後來李世民病重,當時的太子李治入宮侍奉。」

「也正是這段時間,兩人建立了感情,李治對武則天心生愛慕之情。」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52歲的唐太宗李世民駕崩。」

「按照慣例,武則天和一些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進入長安城的感業寺出家為尼姑。」

「之後太子李治繼位,史稱唐高宗,而武則天也與新即位的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大唐時期的老百姓聽到這裡,一個個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可沒有一個人敢多說什麼,只能相視一笑,那笑容中已經包含了大家想說的話。

老子病重,兒子趁機和小媽看對了眼,這種情節光是想一想就刺激。

大唐的老百姓是看得津津有味,可大唐的皇家眾人卻臉色難堪,一個個鬱悶不已。

武則天一人侍二夫,本就是大唐不光彩的醜事。

可如今卻公之於眾,大唐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了,這讓他們李唐皇家的臉面往哪裡放。

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駕崩,也就是說,朕還有二十年的壽命,應該足夠朕把大唐打造成萬國來朝的貞觀盛世。

李治和武則天趁他病重胡亂勾搭,絲毫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力。

他的心思全在自己貞觀二十三年駕崩這件事上,二十年的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如何好好度過這二十年時間,才是他最應該考慮的。

李治和武媚娘兩人也是一臉尷尬之色,頗有些不自在。

畢竟這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如今鬧得人盡皆知,他們兩人可謂是顏面大失。

但即便如此,他們兩人也絲毫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武則天:時間一晃,已經過去了那麼久,如今回想起當尼姑的那段經歷,彷彿還歷歷在目。

她進宮之後,就一直是才人,沒有得到太宗皇帝的寵愛。

眼看著太宗皇帝病重,她的處境越發危險。

因為按照規矩,她沒有誕下一子半女,太宗皇帝一旦駕崩去世,她就必須出家為尼,一輩子與青燈古佛相伴。

這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自己才二十多歲,正值青春年華。

讓她一輩子待在感業寺誦經禮佛,她死都不願意。

還好在她快絕望的時候,那時候的太子李治出現了,讓她看到了擺脫命運的希望。

想要擺脫出家為尼的命運,唯有僅僅抓住太子李治這根救命稻草。

於是,後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

憑藉著她的美貌與才智,讓太子李治對她情根深種。

後來她在感業寺出家為尼,每天盼星星盼月亮期盼著已成為皇帝的李治可以救她出去。

在感業寺的那段日子,是她最難熬的日子,害怕李治把她忘記,讓她老死在感業寺。

李治登上皇位之後,手上有一大堆政事要忙,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一直沒有顧得上她。

她在感業寺待了兩年,徹底坐不住了,擔心李治忘記了兩人之間的露水情緣。

為了讓李治接她出去,她特意做了一首詩《如意娘》送進皇宮。

武則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詩直到現在她還記得一清二楚,這首詩所表達的是女子思念情郎的憂愁悲苦之情。

也正是因為這首《如意娘》打動了李治,讓李治來感業寺接她回宮,從此開啟了她傳奇的一生。

「650年,李治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去感業寺進香,與武則天相遇,兩人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裡,暗中讓武則天留髮,主動勸說李治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情敵蕭淑妃。」

「李治早有此意,當即答應下來。」

「651年,李治的服孝期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

「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後便生下兒子李弘。」

「再次入宮的武則天因聰慧機敏,迅速打敗蕭淑妃,受到李治寵愛,被封為昭儀。」

各朝古人對王皇后的決定頗感好笑,這是親手送進宮一頭猛虎,最終也把自己吃得一乾二淨。

大家覺得王皇后要是知道武則天是日後的女皇帝,一定非常後悔當初愚蠢的決定。

為了對付一隻狐狸精,結果放進來一頭猛虎,最後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正在被武昭儀打壓的王皇后聽到這裡,整個人欲哭無淚。

一想起之前愚蠢的決定,她就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

蕭淑妃是失寵了,可武昭儀得寵的勢頭比當初的蕭淑妃更甚。

此刻的她,悔得腸子都青了,千不該萬不該,就不該讓武昭儀進宮。

楊堅:還是李家人會玩,在尼姑庵都能玩出花來。

感業寺是佛門清修之地,可他沒想到李治都能在佛祖的見證下整出個孩子來。

武則天一個尼姑都能幹出這等大膽的勾當,也難怪後面敢篡奪李唐江山自立為女帝!

雍正:武則天在感業寺懷孕的情節,怎麼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王皇后和蕭妃失寵,對武則天進行誣告。」

「但李治沒有聽信,唯獨信任武則天。」

「王皇后雖然失寵,但李治並未有廢后的想法。」

「655年,武則天生下了長女安定公主。」

「在安定公主出生後一個月,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

「王皇后離開後,李治與武則天卻發現女兒遭到殺害。」

「詢問周圍的人,他們都稱王皇后剛剛來過。」

「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李治認定是王皇后殺害了公主。」

「而王皇后無法自證清白,李治開始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

聽到這裡,各朝古人吵翻了天,對於此事分成兩派。

一派是認為王皇后太惡毒,連一個月大的嬰兒都下此狠手,真是喪盡天良。

另一派則認為王皇后是被人陷害的,畢竟一個正常人不會蠢到這種地步的。

哪怕再怎麼想殺害公主,也不會大搖大擺的跑去親自動手,怎麼著也得背後動手。

兩方爭論不休,吵得不可開交,恨不得打起來。

李世民:朕怎麼看都覺得其中有問題,兇手不像是王皇后乾的,反倒像武則天乾的。

他怎麼也不相信身為一個皇后,居然愚蠢到這種起步,跑到武則天寢宮害死嬰兒。

畢竟寢宮都有宮女太監,他們不可能不知道王皇后來過寢宮。

這樣一來,王皇后就相當於告訴大家,是她害死孩子的。

所以這種推論漏洞百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孩子是別人害死的,正好栽贓嫁禍給王皇后。

根據目前來看,最大的嫌疑就是武則天。

畢竟案發地點在武則天的寢宮,別人也很難混進去,只有武則天才有這個機會。

而且整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就是武則天,所以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武則天。

可他一想又覺得不對,公主是武則天親生的,怎麼可能有母親親手害死自己的孩子呢?

虎毒不食子,哪怕武則天再心狠手辣,也不可能殺害自己的孩子。

這不禁讓他疑惑,那孩子是誰害死的,難不成是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