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尚書令

正文卷

趕在臘月的最後一天,李超回到了京城。

剛過武關,皇帝就已經知道了,皇帝的使者每天往返在李超與襄陽之間。當李超的隊伍抵達襄陽碼頭時,皇帝親自出城,帶著百官在那裡迎接。

碼頭邊上,還有無數的百姓也跑來迎接這位凱旋的大功臣。

李世民牽著李超的手,上下打量著他。今天李超穿了一件麒麟明光鎧甲,頭戴鳳翅兜鍪。其實李超並不喜歡穿這套,畢竟都回襄陽了,也沒有戰事,用不著。大冷天的,穿著套鎧甲既笨重又冰冷。

不過李秀寧堅持,她覺得李超是以戰爭英雄身份凱旋,當然得穿鎧甲。

「你越發的威武了,大唐軍神之名,無可動搖,實至名歸。」

「臣只是運氣銷好。」

「一名將軍要成為一位名帥,除了知慧謀略、勇武等外,運氣也是最不可缺的。」李世民笑著挽起李超的手,向著碼頭走去。

兩邊響起許多歡呼之聲,無數人在呼喊著李超的名字。

這一刻,李超確實有股榮耀而歸的感覺。

碼頭上,李世民準備了一輛黃金輦,鑲金嵌玉的大馬車,由八匹白馬拉車。這還是一輛四輪大馬車,一看就知道是李家的四輪馬車坊新制出來的產品。用料奢侈,造型獨特,馬車的車頂可以拿下,成為敞開的,也可以只把廂壁拿掉,成為半敞蓬。

現在馬車就是敞蓬的。

李世民挽著李超的手,直接上了馬車。

那股親熱勁,都不容李超拒絕。

站在黃金戰車上,李世民又拿出一件黃金披風,親自為李超繫上。

就這樣,李超跟李世民手挽著手站在黃金馬車上,身上披著李世民親自為他寄上的黃金披風。

「老師,坐好了,車要動了。」

前面的車夫扭頭,李超驚訝的發現,趕車的車夫,居然是太子殿下。

車輪滾動,馬車緩緩的行駛,在馬車周圍騎馬護衛的,全是朝廷南北衙諸衛的將軍們。

這份榮耀,一時無倆。

這陣仗太大了,大到李超都不知道要如何說話了。

想到,半路上接到的聖旨,皇帝加封他為三公之太尉,李超有點受寄若驚的感覺。

這樣搞,承受不住啊。

隨李超回京的將校,也跟在這支隊伍後面。

車隊從襄陽城西碼頭出發,穿過襄陽城,出東門,最後進入了魚梁洲上。

在回城的路上,李超在馬車裡只是一直保持著微笑,並不說話。李世民全程挽著他的手,不時的用另一隻手向路邊觀看的百姓揮手。

李超並不喜歡現在這樣的風光,太高調了。

可皇帝要搞這麼一出,他也不能拒絕,他有大功,皇帝以這種方式酬功也理所當然。

李世民經常說賞罰分明,有功必賞。立了功勞,朝廷就不會吝惜賞賜。加官晉爵,分田授地。這種制度,激勵著將士們英勇殺敵。

只不過,李超到如今,有些功高難賞了。而且李超的官職本來就已經很多,還都是要職。

當李超又一次立下大功,皇帝如何賞他?

他本來就已經官居一品,是開府儀同三司,是上柱國,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還檢校中書令,官居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太子太師,東宮左衛率,襄州府尹兼鄧州府尹、山南道大都督,山南道宣撫使等等一系列官職。

不論品級,勛爵位,還是職事,又或者差遣這些,都是頂級。一人身兼多個重要職務,李世民要怎麼升賞?

倒不是說功高震主,確實有點功高難賞,李超本就因玄武門之變,而得居高位要職,這兩年又接連立下大功。

特別是如擊退突厥,斬殺十萬突厥軍這樣的功勞,還不是說宰相治國之功,這是軍功。

大唐雖已一統天下,卻也依然極重軍功。

軍功封爵,歷來如此。

但李超早就已經是趙國公,還是實封領地的國公,李世民不可能放開自己剛定下的限制,讓李超封王。

這一步,李世民不會輕易讓步。

李超明白李世民現在很為難。

一個臣子立功太多,多到讓皇帝難以封賞,這也是一種錯。

回來的路上,他已經先後向李世民上過幾個奏摺。

全是辭官奏摺。

他一人哪裡能兼任那麼多的要職。

李超先後上奏請辭山南道大都督、山南道宣撫使,山鹽道鹽鐵使、轉運使,以及襄鄧府尹等職。

他甚至把太子左衛率、太子詹事、檢校中書令、戶部尚書等職也都請辭了,至於講武堂總教官、翰林學士院長,他也辭了。

只不過李超上的這些辭章,李世民根本就沒有回復。

其實李超上第一道辭職奏章的時候,還比李世民加封他太尉銜還要早一點。

「朕為你準備了慶功宴,為你接風洗塵,慶賀凱旋。」

到了魚梁洲,李世民牽著李超的手下車。

「容臣洗漱更衣。」

「嗯,朕陪你一起洗。」

李超無語,剛才入城,弄那樣還說的過去,畢竟作秀也能讓那些百姓們看到,可這到宮裡了,洗澡也要一起,別人也看不到啊。

天很冷。

不過宮裡的有溫泉,人造的熱水池子而已,但在這樣的天氣里,泡一個熱水澡,確實能緩解旅途疲勞。

君臣兩個,脫的赤條條的泡在池子里。李世民還讓人弄了一壺茶來,大木托盤就漂在池上,一邊泡澡一邊喝茶。

「這次能擊退統葉護,真是辛苦你了。」

「臣只是盡職盡責而已。」

李世民搖搖頭,「統葉護南下,朕是寢食難安啊,關鍵時候,還是你力挽狂瀾,換其它人,朕沒把握,你也沒有負朕所託。」

李超享受著熱水的熱力,並不說話。

「你的那些奏章,朕看過了。」

李超嗯了一聲,算是回答。

「你現在一人身兼多職,也確實過於辛苦,你有大才,可朕也不能把你給累了。朕仔細的考慮過了,適當的給你減輕點負擔。」

「謝陛下。」

李世民苦笑,「你都沒聽朕說免哪個職,你就先謝上了,你就不擔心朕給你全免了?」

「那更好,無官一身輕,臣就能安心的去封地,經營好趙國公領了。」

「你啊,這話若是別人聽了,肯定不相信,以為只是虛言。但朕信,你真的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那樣的瀟灑,朕也想啊。但朕一國之君,肩挑日月,胸懷乾坤,如何能拋下這江山社稷呢。你是朕的肱骨,朕不能放你去瀟灑,留朕一人辛苦,你得陪著朕。」

「給你留了一個職務,你不能推脫,得替朕擔負起來。」

李世民目光凝視著李超,「朕準備讓你出任尚書令。」

李超臉上笑容凝住。

尚書令,這開玩笑嗎。

在隋朝時,確定三省六部的中央核心後,尚書省雖與中書門下並列,實際上尚書省是中樞中的中樞,朝廷的最核心決策機構尚書都省,就是在尚書省內。

朝廷的核心,就是由尚書省來主持的,而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便因此算是真正的首相。也正是因為尚書省權利大,尚書令的權利更大,後來才會空置尚書令,而以尚書令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來實際負責尚書省。

到了如今,李世民更是直接改制,把中央核心從尚書省,改到了中書省,尚書都省也變成了中書門下。不但尚書令空置不授,連左右僕射都給空置不授,現在宰相以中書令為首,侍中為次,其餘加了同中書門下才算宰相。

隋朝的時候,楊廣曾經做過尚書令,後來他稱帝後,酬謝楊素助他奪位之功,晉封尚書令,但最終權利過大的楊素被楊廣猜忌。

大唐立國,李世民當過尚書令,除此外其它人沒當過。

現在李超剛封了太尉,這太尉也是李世民做秦王時擔任過的官職,現在李世民又要封他為尚書令,這真讓李超看不懂了。

「朕也思慮良久,上次把中樞從尚書都省移到中書省後,尚書省連左右僕射也空置,以左右丞負責。可尚書省畢竟是負責朝廷行政大計的,地位過低,也不利。魏徵擔任尚書左丞,負責尚書省,並不太適合。」他搖了搖頭。

魏徵不是沒本事,只是他的能力並不適合尚書省這塊。

「朕準備調魏徵轉任御史大夫一職,尚書省恢復尚書令和左右僕射官職。你來擔任尚書令,重新把尚書省抓起來。」

「陛下,既然朝廷已經改以中書門下為中樞核心,那麼空置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並沒錯。」

李世民卻搖頭。

改制以來,以中書令和侍中為首的中書門下,確實讓朝廷的三省權力更均衡,避免尚書省一家獨大。但對尚書省也有過過猶不及,現在尚書省以左右丞主持,辦事能力大降。

「朝廷以中書門下為核心依然不會變,中書門下為中樞決策機構,但尚書省也很重要。以為中書令依然是百官之首,然後是侍中,接著就是尚書令。尚書令和左右僕射都要加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入中書門下議政參政。」

這話一說,李超明白了。

李世民不是要恢復過去以尚書省為首的制度,而只是覺得先前對尚書省打壓的過了,現在恢復一點而已。

就算朝廷再授尚書左右僕射,也不再是位居中書令和侍中之上了,就連尚書令授人後,也一樣只能排到中書令和侍中的後面去。

尚書省的權力恢復了點,但以中書門下為首的新制不會動搖。

李超這時出任尚書令,也並非多驚人了。

李世民讓李超當尚書令,只是讓他當尚書省之長,而不是朝廷百官之首。

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尚書令、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國公李超。

這就是李世民給李超保留的官職爵位勛品,其它的那些兼職,則全免了。

「朕給你免了那些兼職,只給你一個任務,就是專心抓好尚書省,另外,你回來了有空的時候,也給太子講講課。」

李超沒有馬上回話,更沒馬上接下。

他心裡還是有點猶豫,尚書令,接下這官職後,那他就是三省之一的尚書省長官,還是朝廷排第三的宰相了。只不過,他不太想當這尚書令啊。

大唐開國以來,第二個尚書令,第一任還是李世民,這把官椅可不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