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嚶嚶怪

正文卷

四川盆地西部山區邊緣有個遺世獨立的國家三A級風景區,九龍溪風景區,位置在雨城境內,佔地面積8.3萬公頃。

三月,氣溫一天天暖和了起來。菜籽花開了,桃花也開了,九龍溪的風景,美到讓人心醉。

林易家在九龍溪小竹溝的半山坡,紅磚黑瓦房,帶個大院壩,面朝朝陽初升的方向。院壩下面是林家的茶園,二十幾畝。半山上視野極好,可見遙遠的大山溝壑之間雲霧翻騰。

林易睡到自然醒,起床,暖融融的太陽已經掛到了遠處山頂。

天空湛藍,幾朵棉花糖一樣的雲朵飄在宛若藍色翡翠般的天空下面。

林易伸展了一個懶腰,到院壩邊緣看了看:「爸,媽,吃飯了沒有。」

「吃過了。廚房給你留了菜……」林媽媽道。

爸媽在山坡採摘茶葉,還有二叔、小叔,和兩位嬸……

現在的茶葉貴,叫明前茶,意思是清明節前採制的茶葉。這個時間段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同時,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

明前茶,採摘下來的茶葉直接賣到茶廠,最便宜都能賣大幾十塊錢1斤。

林家茶園是幾十年的老茶園了。聽老媽說,這裡現在的茶葉一斤160塊錢,得趕緊採摘,不然過些時間茶葉就便宜了。

林爸有兩個弟弟,當初分家,林易爺爺偏心,將最好的產業也就是茶山,分給了林易他們家。給林易二叔和小叔的產業就是幾十畝竹林……

不過在分家結束後,林易爸爸就提出用茶山換竹林。大概是24畝茶山,這麼一大片,林易爸媽可管不過來。

那是十幾年前了,竹林不值錢,竹筍更不值錢。這片24畝的茶山,現在歸林易他們三家集體所有。同時,林易他們家得到了小竹溝最裡面的23畝竹林。那片竹林在小竹溝最裡面,到現在,屬於林易家的竹林有五六十畝了。

……

林易媽媽和兩位嬸嬸採摘茶葉快,她們每人,每天能採摘5斤左右。而林易爸爸,二叔和小叔,他們一天下來也能採摘兩三斤。

採摘茶葉是耐心活兒,明前的茶葉讓林易去摘,一天能摘一斤就不錯了。也沒那個耐心……

廚房裡飯菜還是熱的,有臘肉和香腸。

自己養的土豬,肥肉多。做成臘肉,肥肉晶瑩剔透。土豬肉,肥而不膩,香味濃郁。

做成香腸,味道更是一絕。

四川人口味重,林易爸媽又特喜歡花椒。香腸里放了很多漢源紅花椒,麻的那個味道啊,將辣味都掩蓋了。可吃起來特別過癮,越吃越想吃,停不下來。

吃完飯,收拾了廚房,林易換上舊褲子,舊衣服,一雙舊的運動鞋……

園子里停著一輛嶄新的白色比亞迪—秦PLUS,林易打開後備廂,從裡面提了個紅色大塑料袋出來,裡面裝著香燭、紙錢,兩串鞭炮。

今年過年,公司出了點狀況,過年期間林易留在公司加班沒回來,等忙完了工作,林易這才休假。也是前天才回的家……

「媽,我去龍隱山了。」林易喊道。

「路上慢點兒。」

「知道。」林易邁著大步向山裡走去。

九龍山很大,山巒起伏。山中很多寺廟……

大的寺廟有龍王廟、龍溪寺、天龍寺、大德寺、長居寺、普陀寺等等。

小的寺廟,那就更多了,數不過來。其中還有許多廢棄沒有人的寺廟……龍隱寺,就是其中之一。

龍隱寺挺大的,有大殿、禪院、廂房等等。應該是九龍山廢棄寺廟中最大的一座。

寺廟距離小竹溝5公里多,沒有公路,只能步行過去。

林易從家裡出發,走一公里多來到龍隱山的山下。山下面有條石梯古道,沿著石梯走到盡頭,便到了。

這座荒廢的寺廟,除了林易一家人,基本沒人會去,太遠了。

林易是去祭拜爺爺、奶奶,還有太爺爺和太奶奶。他們都葬在龍隱寺……

來到龍隱山下的石梯口,石梯口旁邊立著一座石碑,上面寫著『龍隱寺』。

直接就是兩三百米的石梯,然後是一條石板古道,再爬石梯,又一條山間石板古道……總共九道長石梯,爬上最後一個石梯,便到了寺廟山門。山門下是一塊石板鋪設的大平地,面積有1畝左右。平地中央寬闊的九步石梯,上去就是龍隱寺了。

再上九階石梯便看到紅砂岩砌成的牆園,和方尺大門。而不是寺廟常見的『三門』。

這是一座道觀,並非寺廟。之所以叫龍隱寺,卻有一段特殊的經歷。

整個道觀以牆園算起,佔地2畝左右。

進入道觀,正面是大殿,左右兩邊分別是廂房、禪房。中間是紅砂岩地板……

廂房到院牆有塊空地,廂房的後院是一片墳地。那裡有十幾個墳頭……

有名字的墳頭只有4座,一座是林易爺爺奶奶的合葬墓,另外兩座是林易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墓地。還有一個墓碑上寫著『天師墓……』

聽爺爺說起過,林易的太爺爺,也就是林易爺爺的父親,他是天師觀最後一位天師從外面撿回來的。

最早的時候這裡不叫龍隱寺,而叫天師觀,是道家的道觀。

最後一位天師姓林。這才有了現在的小竹溝林姓三家……

天師墓,墓碑只寫了天師墓和什麼人立,別的都沒有寫。

最後一位天師,在林易太爺爺還未成家的時候就去世了。林易太爺爺本來也想繼承天師位,幸好遇見了太奶奶

不過這座山,確確實實叫龍隱山……

龍隱山上還有一口龍隱泉,傳說是龍眼所化。故此,龍隱山也叫龍眼山,是龍頭山的一部分……

不管叫天師觀還是叫龍隱寺,這都是一處古迹。根據可以考證的資料,天師觀在明朝中期就有了。

道觀的建築主體結構全部用紅砂岩,保存完好。

最後一位天師去世後,林易的太爺爺又遇到了心愛之人,再說那些年的局勢,太爺爺也不可能成為這座奇怪道觀的天師,就成了守廟人。

守廟人負責看護寺廟,政府每年會給一些補貼。

林易太爺爺是第一代守廟人,他還立下了一個古怪規矩,林家人死後都要葬在龍隱山的天師觀,也就是現在的龍隱寺。而嚴格說起了,龍隱寺算是林家祖宅。

守廟人一代傳一代。太爺爺只有一個獨子,也就是林易的爺爺……太爺爺死後,守廟人就是林易爺爺了。

林易爺爺兩年前去世的,指定林易父親成為守廟人。

守廟人沒什麼好稀罕。九龍山破敗的寺廟、道觀多得是,只要是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寺廟、道觀,都有守廟人、守觀人。

守廟人不用每天住在裡面。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巡視一下就好了,若發現道觀寺廟有損毀的,得及時向鄉政府報備。

作為龍隱寺的守廟人,林易爸爸每年還能領到幾百塊錢的補貼。

林易先去爺爺奶奶墳前上了香,點燃蠟燭,燒紙錢……

在林家兄弟姐妹之中,爺爺奶奶最疼愛林易、林筱。他們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留起來……

想著那些很久的事情,林易心裡就會特別溫暖。給爺爺奶奶多燒一些紙錢,跟著祭拜了太爺爺和太奶奶,以及天師觀最後一位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