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不玩小車玩大車

第四卷 舟橫滄海風休住,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他三人對於林一表現出的悲觀態度是很驚訝的。

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上,毫無疑問是萬里出行三年以來最輝煌的時刻,也是這個行業誕生以來最高光的瞬間。

他們認為,這隻是個開始。

但聽林一的意思,似乎認為眼下已經是巔峰了。

關於行業瓶頸的問題其實他們早有探討,並不像在投資人面前那樣信誓旦旦,胸脯拍得震天響。

不過剛剛成為行業老大,就如此行事看起來為時尚早。

「林一,對於公司下一步要實現盈利這個發展方向我是完全贊同的,也是投資人所希望的。」

「但是他們可能也希望看到,我們的業務能夠有些保護和屏障,而不是隨隨便便誰進來都能搶走一塊蛋糕。」

「為了實現盈利這個目標把那些不賺錢的枝枝蔓蔓給砍掉,雖然是必要的,但在外界看來是一種收縮戰線的信號,我們可能需要作出更多積極的表態。」

「此前我們已經投資了Mobike,且不提你看好不看好,但共享單車畢竟只是共享單車。」

「對於我們來說,沒人指望兩個輪子的能撬動四個輪子的,我們還需要更多故事來支撐萬里出行的估值。」

「即使我們真的打算這麼做,也不能平平淡淡地告訴所有人,我們就是一家無聊的網上計程車公司。」

對於增長的執著也是一種貪婪。

吐槽歸吐槽,這個問題還是不得不重視的,林一意外地贊成道:「你說得很對,所以我們不玩兩個輪子的,我們玩四個輪子的。」

「嗯?」

這個想法林一誰都沒有說過,其他三人也是頭一次聽說。

「在我們的主營業務之外,萬里出行的進一步發展無非是藉助我們的行業影響力往上下遊方向發展。」

「在整個出行產業鏈上,最有想像空間最可能產生顛覆性結果的,當然是——新能源汽車。」

林一這話其實是不太讓人信服的。

2016年,新能源汽車早就不是個新鮮話題,股市裡題材都更新過好幾輪,但還沒有展現出引領時代、革新產業的勢頭。

那時候傳統汽車廠商依然強勢,對於方興未艾的電動車不屑一顧,全球第一的豐田還在抱著氫能源專利敝帚自珍。

在愛嘗鮮的極客當中,買輛特斯拉是件挺時髦的事情,南非出生的馬一龍憑藉空叉的大火箭已經名聲遠揚,但還沒到路人皆知的地步。

至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常年跟騙補之類的醜聞聯繫在一起,行業亂象一言難盡,社會上各種冷嘲熱諷。

年年都說彎道超車,可惜只見彎道不見超車。

總之呢,林一剛才話里話外對於網約車行業各種看不上,但提出的這個選項似乎更加不靠譜。

「造車……林一,新能源汽車當然是一個很大的風口,但是專業的汽車廠商努力了那麼多年,都沒讓這把火燒起來。」

「製造業、重資產、高投入、長周期,這些東西都是投資人最討厭的元素,一眼就否決了。」

「退一步說,就算不提這個行業的前景什麼時候能夠兌現的問題,就我們這樣兩手空空的,連個會修車的都沒有別說造車了,幾乎是從零開始。」

「造車可不是網際網路,一台電腦兩台伺服器,一個懂編程的碼農就能開張的。」

「據我所知,即使是拿零件組裝出一台能開上路的車,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工程師團隊,和大量的經費投入。」

說實話,包括林一在內,這幾位對於汽車行業都是外行。

林一要不是重生回來的,還真不敢斷言新能源汽車或者說電動車處在什麼發展階段,錢投下去會不會打水漂。

對於他們的顧慮林一是有心理準備的,也自有一番說辭。

「我當然知道造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則的話世界上有那麼多聰明人,也輪不到我們來撿便宜。」

「你剛才說投資人最討厭的那些元素,聽起來一點都不性感,但那些都恰恰是我們最缺的東西。」

「護城河。」

「如果我們是一家以製造業為主的公司,有這樣統治級的市場份額,根本用不著擔心一覺醒來天翻地覆,而是我們的上下游要生怕被吸血。」

「這樣說你們可能覺得太樂觀了,退一步講,即使失敗了,我們手上還有很多有形的東西。」

「土地、廠房、生產設備,以及流水線上下來的一輛一輛能開得動的鐵盒子。」

「我不是說造車萬無一失,只是說這可能是我們能找到的最有潛力的一個發展方向,你們還能設想到這條產業鏈上其他更龐大的市場嗎?」

這讓他們一時語塞。

汽車工業是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工業門類。

「但是林一,市場規模大不是我們涉足這個行業的理由,我實在很難想像一家打車軟體的公司,跨界去造車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

「或者說,你認為我們有什麼資源和稟賦去做這件事呢?」

林一的答案是:「我們有市場。」

「雖然我們只是一個提供出行服務的平台,司機的車輛並不是由我們來提供的,但作為直接運營方其實有很多手段在造成影響。」

「在我們採取一些傾向性扶持措施的情況下,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網約車司機的買車或者用車選擇的。」

「造車,說難也不難。」

「雖然我們沒有汽車行業的背景,但是那些這兩年跳出來的所謂新勢力,又有幾個拿得出專業背景了?」

「我們只要花錢把車造出來,就可以想辦法把車賣給網約車司機。」

「即使不考慮社會面上的銷售,只是在一定周期內,比如十年內完成所有網約車的置換,這個規模完全足夠支撐一家規模不小的汽車廠了。」

這話聽著有幾分道理。

不過林一還是沒有完全說服其他人,畢竟這是公司最重要的未來發展戰略,不得不慎之又慎。

他們決定委託專業團隊做更詳細更充分的行業研究,用來支撐公司的關鍵性決策。

林一沒有覺得失望。

如果只考慮個人財富的增長,他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資產全部折現,然後直接換成特斯拉的股票,這應該是未來幾年回報最豐厚的選擇。

非要自己干,似乎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不過除了紙面的財富,林一想要追求的東西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