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正文卷

第113章

其實他們不應該怕火的,窯人怎能怕火呢?梁佩秋自打當上把樁,日日在窯弄上走,透過一個個窯孔觀察火。

從釉面開始融化到長進瓷胎,從顏色釉的裂變到匣缽被敲碎,這之間千百種變化,哪一種能少了火的參與?

他們是靠火吃飯的。

然而,他們最後都怕了火。

安十九將火摺子扔進牢房的那一瞬間,說不害怕是假的,只她安慰自己,柳哥也是被火生吞的。

千萬種死法里,她更願意承受和徐稚柳一樣的死法,承受某種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的肖想,承受黑暗裡是禁忌的、或許擺在明面上也不會被允許的蓬下之愛。

憑著那樣一腔孤勇,她閉上眼睛,任火苗躥到身下。意外的是,千鈞一髮之際,銅鎖哐哐亂響,她抬頭之間,撞見安十九發紅的眼。

他最終還是把她抱了出去。

他們闖出了火海。

少女的夢被焚燒殆盡。

/

萬慶十三年至十四年的交接之際,一整個暮冬,在「小神爺竟是女子」的議論中逐漸收場。

安十九以稽查方向錯誤為梁佩秋洗去竊取冬令瓷的嫌疑,將她從牢里放了出來,然民間對「女子入窯是為不祥」的非議還是很大,原先堵著衙門示威的人群紛紛轉移至安慶窯門前,揮舞著棍棒喊打喊殺,要求安慶窯給個說法。

他們還不知道,隔著幾扇門,安慶窯內部也正在進行一場交接。

王雲仙回來了。

曾經的王少東家,最該繼承安慶窯的人,堂堂正正地回來了。他抱著王瑜的牌位,重新走進王家祠堂,在叔伯長輩們的見證下,從梁佩秋手裡重新拿回了安慶窯。

然後,打開門,走出去,在所有人都以為梁佩秋要被逐出安慶窯之際,他拿出王瑜生前親手寫就的一紙婚書,力破謠言。

看客們傻了。

王家人都不說什麼,他們這些外人還叫個什麼勁?什麼男子女子,自打小神爺入廠,安慶窯哪一年不是在走上坡路?王氏宗族那幫吃人不吐骨頭的傢伙,哪一個是睜眼瞎,能輕易被一小兒忽悠?王雲仙必然早就通過氣了,其中利害,他們能不清楚?

罷了罷了。

世人皆是小丑。

何況御窯廠早就廣發英雄帖,重金懸賞燒制皇瓷的民間匠人,可幾個月過去了,誰也沒有那個口氣敢打包票,能與小神爺一爭高下。

別說創燒皇瓷,連仿燒都難,十幾種技法,上百種繪色,入窯燒窯,一步不可錯。何謂皇瓷?這就是皇瓷。

其中跳得最凶的彰武倒是耍了好一陣,結果連炸好幾座窯,險些鬧出人命,後面沒人再敢嘗試。大人物們都不吱聲,跳樑小丑鬧了一陣,不得不偃旗息鼓,此事便慢慢地被所有人「睜隻眼閉隻眼」吞進肚子。

本還覺得吞了蒼蠅難受地厲害,這時候皇瓷之上又再創燒出更多高難度技法,原先的六面罐八面瓶可作出十二面,一人高可作出兩人高……梁佩秋這一小女子,用她的頭腦和本事,結結實實地讓最後那些固守著不肯吃蒼蠅的人,都閉起了嘴巴。

於是萬慶十四年的新春,在打打殺殺的必然無果中,以「小神爺是女子」寫就景德鎮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齣戲——《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個「生」不單屬於梁佩秋,更屬於景德鎮窯業。

走到這一步,自然幾家歡喜幾家愁,王雲仙當屬歡喜裡頭最首當其衝的那一個。冬令瓷完美收官後,梁佩秋總算能從窯房出來,整個人灰頭土臉黑了一層。

王雲仙看得好笑,拿面巾給她擦拭額角:「熱水點心都給你備好了,好好泡個澡睡一覺,有什事等你醒來再說。」

他看著她,視線不自覺落到她頸邊。

吻痕消失了,轉而被鞭痕替代。

不一樣的醒目,同一種刺痛。

他迫使自己移開目光,喉頭滾動了下,其實有很多很多話想跟她說,想告訴她,她被關進牢里的那段時間他每一天是怎麼度過的,想告訴她,當他知道她被人冒犯後,那每一個想要殺人的瞬間。

但是,這一切在她回來後就投身於窯房不停歇燒制冬令瓷的忙碌中,逐漸變作只有他一個人關心的事。

細細想來,其實這份心事,她不知道也沒關係。

或許她不知道更好一些。

於是他說,「我們還有很長很長時間,可以慢慢說。」

他看得出她的疲倦,也知道她累了,累到已極,不該說的一個字不說,不該問的也一個字不問。不光如此,他還制止她的欲言又止,不讓她煞風景說些討人厭的話,只讓白梨好好照顧她。

梁佩秋無奈聽從,梳洗完回來,看到亂糟糟的案頭已經被收拾一新,箱籠上擺著兩隻熏燈,燃著草木淡香,床幃和窗幔都是她喜愛的素色,用金鉤掛著,露出月亮。

屋內有她情有獨鐘的一切。

她環視一圈,沒看到王雲仙人,便知他已經走了。她彎著唇角,爬上床榻,伴著溶溶月色酣睡一場。

這一晚參與冬令瓷的所有人都能如釋重負地睡個好覺,包括安十九,或許還有孫旻。倘若朝廷有什麼調任,一般會在年後開朝下達,該做的都做了,現在只有等。

等一個風平浪靜、水到渠成的升遷。

然而鎮上並不如想像中平靜。

應是故意挑選的一個時機,為了在所有人放鬆戒備的時候,輕飄飄揭過一樁本該重大的案件——張文思死了。

吳寅說,自打王進下山秘密和人接頭後,安排在山上的樁子就一直緊盯著他。

張文思人近瘋癲,狀若小兒。一個傻子,似乎死不死並不重要,王進也一直沒有下手,正好臨到過年,樁子就鬆懈了。

誰知就在這時,王進動手了。

張文思像是驚恐發作後因忍受不了情緒折磨而自發地撞柱身亡,周遭沒有任何打鬥或是糾纏痕迹,連同他的衣裳皂靴都乾淨整潔。

吳寅這才知道,王進長時間的等待和蟄伏,為的恰恰是這樣一天和這樣一個結果。

他們想要張文思無聲無息、沒有任何嫌疑地死亡,要他像隨著寒冬離開的一縷春風,掀不起任何風波。

事實上也是如此。

樁子發現時已經晚了,幸而留在山上的人身手都是一等一的好,很快就發現了王進的蹤跡,但是,結果仍舊不盡如意。

「他們已經追上了王進,但他……他咬舌自盡了。」說到這裡,吳寅暴喝了一聲,「我早就提醒過他們,讓他們輪番盯著王進,不能放鬆警惕!誰知、誰知……」

「這事不怪他們。張文思早就開始裝瘋賣傻,除了身邊人,誰能分得清他什麼時候真瘋什麼時候裝瘋。王進能成事,是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張文思。」

「可如果小心一點,未必不能留住張文思的命,他可是重要人證!」

吳寅仍舊懊惱,揮舞著拳頭瘋狂砸牆,轉念又道,「張文思也就罷了,王進那人……明明都追上了,還是沒攔住,實在可恨!他這一死,必然驚動上頭,那我們這些日子的籌劃豈不白費了?」

徐稚柳端坐在涼凳上,手邊的茶早就涼了。他的指腹搭在杯沿上,水波倒映出吳寅不停走動的身影。

他不說話,就那樣看著,看著看著吳寅的視線投了過來。

「怎麼不說話?」

「沒什麼,我在想,對方為什麼非要張文思死。」

「還能為什麼?他活著就是個隱患,早死晚死都要死,與其留著膈應,不如了結省事。」

「是嗎?」徐稚柳淡淡一笑,「你上次跟蹤王進時,確定沒有被他發現?」

「你不信我?」

吳寅總算察覺出不對,隔著水波和徐稚柳的眼睛對上,徐稚柳旋即偏過頭去,可那一閃而過的陌生的寒意,足以讓吳寅寒毛直豎。

「你是覺得我暴露了,讓對方察覺到有人跟蹤,才不得不殺張文思?呵,姓徐的,老子什麼身手你不知道?」

「那就是山上的人,興許做了什麼,引起王進的懷疑。」徐稚柳的手罩住杯子,將一切隔絕,「罷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人既已死,多說無用。」

「怎麼沒用?有用!好歹證明我是清白的。」

「你想說什麼?」

「現在不是我想說什麼,是你在想什麼!」

沒抓住王進,他本就十分自責,當然這事確有他失察之處,那幾個樁子他已想好怎麼教訓。不管怎麼說,徐稚柳的態度尤為重要。

他不想好好的兄弟,因為一些破事離心。

「你總不能懷疑我。」

沒幹好是一回事,故意沒幹好是另一回事。徐稚柳知道他的意思,笑一笑算作回應,轉移話題以作安撫:「你幼年時可曾來過江西?」

「不曾。」吳寅奇怪,「你問這個做什麼?」

「你父親年輕時曾在江西求學,此事你可知曉?」

「我知道啊。」吳寅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徐稚柳怎麼突然提起他父親?「不過我身體不好,出生不久就被送上山學藝了,沒跟在他身邊。」

徐稚柳點點頭,也不知信了還是沒信,只是說道:「王進一死,勢必打草驚蛇,船塢那邊你不要去了,免得被人抓住尾巴。」

「我知道,你放心,山上我會好好收尾。」

現在僅剩的線索是錢莊,要查錢莊,勢必繞不開居九,而以此人發家的時間和之後的迅猛之勢來看,十幾年前引誘文石輸光身家之人很可能就是他。

「派人盯著居九,一定要小心。」

「你放心,這次我親自盯著。」

顯然這一晚誰的談興都不高,吳寅一腦門的費解,不想逗留,轉身要走,想了想,還是回頭拋下一句話。

「那什麼,巡檢司的兄弟們巡邏發現,王家那小子最近總往金店跑,似在籌備禮單作下聘之用,那婚約應是真的。」

沒得到回應,他張了張嘴,待要說什麼,卻見屋內燭火亮了,慢慢傳出一道聲音,「我知道了。」

吳寅離開後,燭火又暗了。

徐稚柳沒再出門,即在務本堂用來見客的大廳坐著。門縫泄出一行月光,他眼眸微垂,一動不動坐著,彷彿入定,不知在想什麼。

張文思說過,殺害徐有容有許多方式,非要用身敗名裂的方式逼他死,足以證明對方和徐有容有舊。徐有容為人剛正,若偶然發現文定窯數十萬兩身家被侵吞的秘密,勢必舉發,這便有了殺徐有容的理由。

先前托楊公探查,今兒得了消息,當年和徐有容並稱江西三傑的其餘兩人,分別是孫旻和吳方圓。

其中孫旻早在預料之內,畢竟江西是他的天,只他怎麼也沒想到,另外一人會是吳方圓。

孫吳兩家本要結親的,多年來交從甚密,休戚相關,那麼當初設計殺害徐有容的是孫旻一人,還是孫吳兩人?

吳方圓為什麼要幫他改名換姓重回景德鎮,只是為了對付太監?當初在皇宮,擄掠了梁佩秋的人究竟是誰?吳方圓說不是文官集團所為,莫非騙了他?那麼吳寅呢,吳寅被「發放」到景德鎮,只是巧合?

倘若吳寅都……他還能相信誰?

連唯一愛過的人都能殺他,他是否不該再相信任何人?

這一夜,徐稚柳枯坐到天亮。

他終於明白了父親臨終前說的那句話——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的短暫經歷一樣短暫活過。

名利如浮雲,徒勞無力。他必是對官場,對權勢,對他曾經嚮往的清正朝綱都感到厭倦了,才會用那樣一句話了結自身,也勸他放下吧?

如果用後世的眼光來看的話,這一刻的徐稚柳眾叛親離,滿目瘡痍。

坐身成像,半人半鬼。

忽而地,一簇光飄到眼前。

他聽見遠道而來的聲音,柳哥,柳哥。

反求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