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上了縣誌的女子

正文卷

「李長歡……李長喜,聽上去像是兄妹啊!」王棟樑一愣,「二叔,回去我就讓人調查李長喜。」

這時候,一個小嘍啰聽到了,小聲說:「李家鋪子老闆李長福送李長喜過來讀書的。」

從名字就能聽出來,這是兄弟。

李家鋪子,賣蜂窩煤的,又賣毛線,去年賺了幾十萬兩銀子,在藍山縣無人不知。

王夫子咬牙,「棟樑,你給你爹惹禍了。你說你這孩子,平時雖說頑劣,但也沒想著找人麻煩,你怎麼跟李長喜有這麼大的過節呢?」

王棟樑眉頭微皺,仔細想了想,除了李長喜沒考上秀才回到縣學,不跟他一起玩耍了,並沒有大過節。

突然想到孫有才,王棟樑暗暗咬牙,「二叔,孫有才說李長喜罵我蠢貨,考了三次都沒考上秀才,不想跟我這樣的蠢貨為伍。」

王夫子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孫有才說的,你就信?你沒親自聽到,怎麼能作數?」

「萬一孫有才跟李長喜有過節,孫有才動動嘴,你就衝過去打架,最後你和李長喜被趕出縣學,人家孫有才一點事兒都沒有。」

王棟樑傻眼了,結結巴巴,「不會吧?有才兄,跟我甚好!」

王夫子翻白眼,大哥怎麼養了這個蠢貨,「朋友之間背後捅刀子的事情,難道少啊?」

「行了,你給我老老實實地,放學之後,老老實實回家,我去跟大哥商量該怎麼辦。」

王棟樑不敢反駁,「是,二叔。」

王夫子告假,花錢找人打聽。

這一打聽,王夫子跺腳,想罵人。

此時也顧不得等侄子下課,直接向王家糧鋪走去。

王家在縣城有不少鋪子,其中三家最賺錢,一家賣糧食,一家賣皮貨,一家賣首飾。

在糧店沒找到大哥,又去了皮貨店,終於找到了大哥。

王來運看到二弟過來,連忙問:「二弟,你不在縣學教書,你來這裡作甚?」

「大哥,不好了,棟樑被孫有才當槍使……」王來運把今天發生的事情,跟大哥說了一遍。

王來運一聽這話,氣得跺腳,「這個蠢貨,老子辛辛苦苦賺錢,都被他這樣糟蹋了。」

「孫家的那個小比崽子,也不是個好東西。幸虧不是孫典史的親生兒子,只是個侄子。這要是正兒八經的孫家少爺,還不得上天?」

王夫子點頭,「就是,那個孫有才不是好東西。不過這件事情,咱們也算是因禍得福,早點知道,咱們也能早點跟公孫家和李家道歉,總比打過之後再道歉強多了。」

「再說了,現在認清孫有才的真面目,以後棟樑也能少被孫有才坑。」

聽到這話,王來運點了點頭,「二弟,你說的是。這孫有才是孫典史的侄子,咱們也惹不起。」

「我去縣學,好好看著棟樑。等他下學,直接帶回家,別去找孫有才的麻煩。」

「畢竟咱們做生意的,就算看不上孫有才,但咱們得罪不起孫典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後有的是機會。」

王夫子點頭,「我知道了,大哥。咱們對付不了孫典史,但李家不怕。您去賠禮道歉的時候,簡單說明一下,李家那邊就了解什麼情況了。」

王來運眼睛一亮,稱讚:「不愧是二弟,會讀書。咱們家裡可都要靠你了,我這個兒子估計不太行,家裡還有個老二老三,還有你家的兩個小子,都給我好好培養。」

「我就不相信,咱們家五個男娃,就不能出來一個?」

王夫子也暗暗用勁兒,他不會做生意,但大哥會做,這些年給他不少支持。

「大哥,我曉得了。我資質一般,勤學苦讀只能考上個舉人,連續進京四次,都沒考上,讓大哥失望了。」

王來運搖頭,拍拍兄弟的後背,「說什麼呢?別人不知道,我還不知道你呢?早上起得比雞早,晚上睡得比狗晚。那麼勤奮,考不上,也是時運不濟,也可能是天資不到位,不怨你自己。」

「如果棟樑和下面的孩子,能有你這麼努力,我都能笑掉大牙,很滿意了。」

聽到大哥的鼓勵,王夫子笑了,心裡也少受了一些,「多謝大哥,咱們兄弟分頭行事,別耽擱時間了。」

「好!」王來運點頭,「你趕緊回書院,回頭咱們再給吳學政送點東西。」

「嗯!」王夫子應下,躬身離開。

對於這個大哥,王夫子十分敬重。

兄弟二人當年逃難流落到藍山縣,是大哥做工養活他,慢慢積攢家業,又供他讀書,才攢了這一大攤子家業。

都說一代比一代強,怎麼變強呢?

當然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不斷努力。

他的科舉之路到頭了,所以轉回頭,好好培養家裡的小輩。

本來以為王棟樑是個可造之才,可現在看來,有點笨,而且性格衝動易怒,人家稍微挑唆,就上當。

只能好好管教王棟樑,下面的四個男丁可得好好培養。

不僅如此,還得繼續生孩子,總能生到有出息的。

王夫子回去之後,仔細盯著王棟樑,不讓他再有差池。

好在王棟樑臉色難看,但並沒有意氣用事地去找孫有才麻煩。

王夫子鬆了口氣,這個侄子還沒蠢到底,去找孫有才,看來還有葯可救。

且說李小月跟著公孫廉去見吳學政。

吳學政見到公孫廉,趕緊上前行禮。

他只是個舉人,雖然當年考得舉子名次靠前,但也比不上進士。

再說了,公孫廉是藍山縣的實權人物,要不然也不會有「流水的縣令,鐵打的公孫家」這樣的說法。

「公孫先生,今日過來,有何要事?」

公孫廉笑笑,「吳大人,這是我的朋友李小月,她的兒子李長喜,這次秀才未中,在縣學讀書,她特來看望,還請吳學政嚴加管教。」

吳學政聽到「李小月」這個名字,頓時微微一愣,「可是去年紡車和織機的改良者?」

李小月行了個萬福,「吳大人,正是我,讓您見笑了。」

「李娘子巧思,吳某佩服,愧不敢當為李娘子的禮。」這次換成吳學政給李小月行禮,「該是吳某給李娘子問安。」

紡車和織機效率提高,以後必然能夠增加布料供應量,將來老百姓就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布料做衣服。

李娘子這樣的人,是能夠在史書上留下一筆的女子,是人傑。

今年縣太爺召集縣學的人編纂去年的縣誌,就有李娘子單獨一章,介紹其功勞。

他們讀書人窮其一生,都未必能夠在歷史長河裡留下隻言片語。畢竟名言佳句,精益求精,可遇而不可求。

吳學政羨慕,又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