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休了你

正文卷

肅親王心疼嬌妾,又被肅親王刮花了的臉。

肅親王怒不可遏,「你個悍婦,你要是再敢這麼鬧下去,本王就……就休了你。」

「好啊,你為了這麼一個小賤蹄子,竟然敢說出這種話,有本事你倒是休。」肅親王妃扯著肅親王的袖子開始撒潑,滿嘴的怪味,惹得肅親王一臉的嫌棄。

還是秦姨娘好。

肅親王一臉嫌棄的推開了肅親王妃,「好,我現在就休了你。」

說著,肅親王就讓人準備筆墨紙硯,可下人卻不敢動。

肅親王見狀氣不打一處來,再加上秦姨娘的勸阻,乾脆帶著她出門了,來個眼不見為凈。

姜苗道:「你是故意的?」

洛廷燁嗯了一聲,想了想又解釋了一句,「以前的事情,我本不打算追究,可是他們竟然膽大包天敢貪墨修建皇陵的錢,朕這一次絕不姑息,不過說到底,這也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洛廷燁拿出了一份舉報的奏摺,上面清楚了寫明了兄弟二人貪墨銀兩的過程,還提供了證據。

人證物證俱全,只要查明,甚至可以當場結案了。

「誰寫的?」

姜苗幾乎從來不會看洛廷燁桌子上的摺子,但是這次是洛廷燁主動給她的。

這一看不得了,這上面幾乎每一個字都要將肅親王一家送進去。

人證,物證,時間線。

就算刑部的人也未必能夠查的這麼全。

署名是一個六品的小官。

姜苗晃了晃手裡的摺子,「你不解釋一下嗎?」

洛廷燁道:「前不久,肅親王的庶子回京述職,我見他辦事得力,就將他留在了工部。」

這麼巧,肅親王世子也在工部。

肅親王妃前腳招惹了姜苗,後腳就有人送了這麼一份摺子上來。

擺明是想要藉此機會報死仇。

姜苗見他在笑,忍不住道:「他這不是利用你嗎?」

「互相利用罷了。」

洛廷燁並不在意被人利用,他在的是天下和姜苗。

姜苗隨手將摺子扔在了一旁,「文章寫的不錯,你應該讓他去刑部才對,留在工部浪費了。」

「朕也是這麼想的,調令都寫好了,你說我們算不算得上是心有靈犀?」

姜苗臉頰微紅,「算是吧,不過朝廷上的事情我可不參與。」

洛廷燁一愣,良久後將人拉入了懷中,「阿苗,我答應你,我永遠不懷疑你。」

「那我也保證,永遠都相信你。」

一轉眼,刑部和洛廷燁約定的一個月的時間到了,可是刑部依舊沒有查到害死洛璟策的兇手。

刑部的人還去了現場調查,找了軍中的神射手現場操作,可同樣的位置無人能夠精準的射擊。

宋尚書不信邪,他相信此人一定在軍中,幾乎將兵部的名單差了一個遍,差一點和張尚書打了起來。

這才罷休,可殺手到底在哪,又是誰指使的?

為了維護刑部的顏面,宋尚書甚至動用了自己的某些關係,可依舊沒有找到關於兇手的半點線索。

不得已只能和皇帝請罪。

洛廷燁很給宋尚書面子,「刑部調查了一個多月,雖然沒有查到兇手的線索,但是也儘力了,朕都看在眼裡。」

刑部一干人等灰頭土臉,總覺得周圍的人在看他們的笑話。

這時,有人提起了工部的案子。

因為證據確鑿,監察部的人還幫忙提供了不少的證據,案子基本已經審理的差不多了。

涉事的人員也都抓起來了,已經在走程序了。

主犯洛明亮和洛明輝判的也不重,大抵也是用銀子抵。

然後,意外就出現了,洛廷燁說完了刑部的彙報,雪花一樣的摺子朝著霍尚書飛了過去。

霍尚書氣得不輕,貪污的是肅親王府的兩兄弟,皇陵也沒有怎麼樣,結果彈劾他的人反而是最多的。

霍尚書就一直站著和人分辨,基本沒有機會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最後,也不知道是誰先動的手,竟然打了起來。

風紀中目瞪口呆,猶豫著要不要阻止,扭頭卻見陛下正在喝茶,十分愜意。

風紀中猶豫了一下,沒有讓人上前。

胡祭酒忍不住輕咳了一聲。

洛廷燁惋惜的收回了目光,輕咳一聲,「好了,不要再吵了,霍尚書雖然有過錯,但是也不完全是他的錯。」

洛廷燁當著百官的面,罰了霍尚書一個月的俸祿,又罰了帶頭鬧事的幾個官員,事情也算是過去了。

「雖說,霍尚書也監督不利的責任,可是吏部怎麼多年就沒有發現兄弟二人的行為嗎?」

吏部言尚書為了自己不落得和霍尚書一樣的下場,忙出來請罪。

「朕知道,因為他們是皇親,吏部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是從今以後,朕希望吏部能夠管理好官員的考核,朕不想讓人鑽了空子,到那時損失的是朝廷。」

洛廷燁無疑是向眾人傳遞了一個消息。

從今以後,皇親國戚沒有特權了。

對於寒門出門的官員來說自然是翻身的好機會,可是對於世家出身或者勛貴出身的人來說卻不是什麼好是。

陛下收拾了皇親國戚之後,會不會就要收拾他們了?

洛廷燁列舉了幾個因為貪污腐敗而引起民變的按例,其中就有不少是因為朝廷監管不力引起的。

為了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現,御史台責無旁貸。

「朕打算成立巡查組,人員由御史台和六部的人組成,主要的任務是對各地方的官員政績進行抽查,一旦發現有人貪污腐敗,結黨營私,絕不輕饒。」

洛廷燁的話擲地有聲。

像是一顆炸彈,在朝堂上炸響了。

御史大夫問道:「陛下,此舉會不會引得各地方的官員人心惶惶?」

「朕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他們心中有了忌憚,自然就不會太過分欺壓百姓,百姓安,則朕安。」

眾人捉摸著這件事的可行性。

倘若巡查組的人是由監察部的人出任,他一定反對,可如果是由御史台和六部的人兼任,就好商量了。

「諸位愛卿可有什麼想法?」

沒有一個人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