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電音王朝(下)

正文卷

第156章 電音王朝(下)

榜單不是慈善。

從榜單創立之初,它就是一門生意。

這一點,在DJ Mag籌辦的年度百大DJ排行榜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想要在榜單上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用錢來換。

如何操作呢?

為了保證榜單在社會層面上的公信力,過於明顯的排名交易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DJ Mag的變現方式,是向參與榜單競爭的DJ們,兜售他們的宣傳資源包。

官網banner位、分站banner位、社交媒體推流、響應式banner位……

這些宣傳欄位有實際作用嗎?

當然沒有。

DJ Mag的團隊成員,都不會瀏覽自家的官方網站。

至於DJ Mag的社交媒體賬號,唯一有點流量的時候,就是每年十月公布年度排名的那一天而已。

但據官方宣稱,只要你購買了足夠的宣傳資源包,就會有大量原本不認識你的粉絲把票直接投給你,幫助伱登上榜單。

而沒有購買宣傳資源包的人,哪怕你名氣大得像Calvin Harris或者Zedd,一樣只能掛在榜單三四十名的位置,當個充值客戶用來做比較的吉祥物。

人類總是喜歡同類競爭,分出高下的。早些年,絕大部分人都對DJ Mag的榜單趨之若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夜店,也都按照排名的先後順序來開出offer,預訂DJ。在電子音樂方興未艾,還沒有進入大眾視野的階段,DJ Mag確實是電音製作人和DJ們為數不多的曝光渠道。

不過,隨著歐美電音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DJ們提升商業價值和品牌知名度的方式越來越多,DJ Mag逐年增大的胃口也開始令許多藝人感到厭惡。剛開始,一兩萬英鎊就可以搞定的排名,到後來需要十幾萬英鎊才能獲得一個掛在榜單末尾的機會。如果還想要往前沖,大幾十萬英鎊的保護費是免不了要交的。2015年的DJ Mag百大第一名Dimitri Vegas & Like Mike,據說更是耗費了七位數的巨額推廣費。

DJ Mag的貪婪在過去幾年時間裡被大規模報道,不管在歐洲還是北美,電子音樂的愛好者們對DJ Mag榜單的態度,也從好奇與尊敬,變成了鄙夷與嘲笑。於是,一大批能夠通過其他方式拉抬身價的DJ,開始選擇與DJ Mag脫鉤。Avicii、Calvin Harris、Zedd、The smokers、Diplo、DJ Snake、Kygo、Marshmello,大部分能夠從音樂發行上收穫忠實擁躉和豐厚版稅的電音製作人/DJ,都停止了對DJ Mag的充值行為。

但還是有一些以演出為主要甚至唯一收入來源的DJ,為了仍然對榜單買賬的各大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選擇繼續跟DJ Mag深度合作。Dimitri Vegas & Like Mike、;amp;W,以及坐在韓易三人面前的澳大利亞姐妹花NERVO,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5年的DJ Mag排名,NERVO位列第24名,前一位是KSHMR,後一位是Deadmau5。

不管以她們的社交媒體粉絲數,還是音樂作品播放量來看,NERVO的這個排名,都像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為了保持這個名次,她們上一年足足買了四個最高級別的宣傳包,總價44萬英鎊。

換算成美元,那就是將近55萬美元。

賺當然可以賺到這麼多,但要一次性拿出來,對於NERVO來說依然是一個不小的財政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的她們選擇少交保護費,排名12個月時間內直接暴跌21名的原因。

「所以,你的意思是……」

奧利維亞-內沃試探性地問道。

「如果我們簽約的話,100%的宣傳費用,都會由管理公司來支付?」

「女士們,你們之前有簽過唱片協議嗎?」

「我們跟維珍EMI有一個合資企業。」奧利維亞回答道。

「很好,那麼,我們作為管理公司支付的DJ Mag宣傳費用,你也可以按照唱片協議中的預付款來理解。」韓易語調和緩地耐心解釋道,「由MOM先墊資,然後通過演出費100%優先收回之後,我們再按照商定的經理人分成比例進行分成……20%,對80%。」

「也不用擔心生活成本方面的問題。」凱文-庫薩特蘇接過話頭,「我們會額外給你們提供10萬美元的藝人預付款,負擔宣傳費用收回前你們的開銷。」

「聽上去是個很有吸引力的提議。」

內沃姐妹對視一眼,同時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絲驚異。

藝人管理公司給藝人支付預付款,這件事本身就非常罕見。在歐美音樂工業的傳統架構中,音樂經理人拿到的分成不多,因此在財務方面的責任也就極少。通常情況下,他們只需要為音樂人提供諮詢、顧問和規劃服務,任何實際的開支和花費,都是由藝人自己承擔的。

有些比較摳搜的經理人,每一筆跟藝人演藝事業有關的打車費都要留好存根,定期報銷。

稍微闊綽一點的,也就是像本-莫森這樣,按月給杜阿-利帕發工資。

像韓易這樣,一上來就能拍出一張幾十萬英鎊的支票幫藝人買榜單,再給十萬美元拿來當零花錢的……至少在電子音樂圈裡,聞所未聞。

怪不得能讓Diplo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打工。

這是……真有錢啊!

「最重要的是,我們對藝人的幫助,絕不僅限於向他們提供資金,獲得逐漸攀升的榜單排名而已。我們會保證讓每一位簽約客戶,充分融入到HMG和Mad Det未來規劃的事業版圖中。」

「……尼基,聽著,我們即將要做一些把Mad Det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大事,一些完全改變世界電音格局的事情。」

當談判對象變成了經常一起在電子音樂節和拉斯維加斯夜店出現的尼基-羅米洛,Diplo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導談話的那個人。

從2012年在Spinnin發行的電音經典《Toulouse》開始,尼基-羅米洛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這個時代最出色的浩室音樂製作人之一。與NERVO合作的《Like Home》、和Avicii聯手推出的《I Could Be the One》,還有跟Hardwell、Vie以及Krewella的一系列單曲,都進一步鞏固了他在電子音樂界的領先地位。

作為DJ Mag 2015年百大排行榜的第18位,尼基不能說在主流樂壇里擁有廣泛受眾,但至少在浩室音樂圈,是粉絲與主辦方最為青睞的藝人選項之一。

雖然合同金額遠沒有Diplo那樣誘人,但尼基-羅米洛也是在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的Hakkasan夜店集團有駐場身份的頂級DJ。想要吸引他炒掉現在的管理公司Get Real,加入Mad Ones Ma,需要的不僅僅是預付款的承諾而已。

展現MOM、Mad Det以及母公司瀚音樂集團在電子音樂版塊方面的全面布局,讓尼基-羅米洛相信他將會成為一支快速崛起的強大勢力中的核心人物,才是促使荷蘭人點頭的最佳方法。

「改變世界電音格局?」

「沒錯。第一件事,就是從創造旁人聞所未聞的大型活動開始。你知道的,在電子音樂領域,不管你在幕後籌划了多少了不起的事情,最後都需要一個聲光電齊備的頂級音樂節來呈現。」

Diplo仰頭灌下一大口拉格,打了個酒嗝,才繼續說道。

「我們做了一個企劃,叫做Mad Winter電子音樂節。字面意義上的瘋狂冬季……因為舉辦時間,是2017年的3月初。」

「噢,所以真的是在冬天?」

尼基-羅米洛摘下墨鏡,揉了揉太陽穴,懷疑自己聽錯了。跟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在二十攝氏度左右的南加州不同,歐洲的天氣,特別是西歐發達國家的絕大多數城市,在柯本氣候分類中都屬於海洋性氣候。

夏季涼爽,最熱的時候平均溫度也就是在20-24度之間,冬季能一直冷到五月都脫不掉棉衣。陰雲密布的時間,總比陽光明媚的日子要多得多。

在這片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得供暖的土地上,冬季顯然是相當不適合戶外音樂節活動的。拋開Tomorrowland、Ultra和Mysteryland等幾個超大型的音樂節不談,那些中小型的室內音樂節和倉庫派對,也要等到春暖花開才能保證足夠的上座率。

這就是百大DJ們每年9月再到次年5月很少會留在歐洲的原因。去亞洲也好、去北美也好,哪怕在迪拜消磨時間都可以,就是不會在歐洲演出。

因為確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冬季電音場景。

這一局面,要等到2019年Tomorrowland音樂節宣布在阿爾卑斯山開啟冬日特輯,才稍微有所改觀。

既然穿越到了Tomorrowland Winter正式誕生的三年之前,那麼韓易只能對主辦方ID&T說一聲對不起了。

冬季電音盛會的頭香,必須由他來點燃。

「沒錯,真的是在冬天。」

Diplo摟過韓易的肩膀,語氣熱切。

「我們老闆的家族辦公室里,有一位投資經理叫安托萬-嘉舍,是埃德蒙德-羅斯柴爾德遺產集團的前任CEO……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尼基?」

給尼基-羅米洛透一點無關機密的底細,是韓易和Diplo早就商量好的溝通策略。

「不太清楚。」跟山姆-費爾特同為荷蘭人的尼基-羅米洛,語言表達方面甚至還要更簡練乾脆一些,「平時不看金融方面的新聞。」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非常優惠的價格,租賃到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阿爾卑斯山擁有的資產。」

Diplo打開手機里早就存好的圖片,翻過屏幕,給尼基展示。

「這就是明年三月份音樂節的舉辦場地,法國默熱沃,四季酒店。這一整片雪地,都可以供我們使用。」

「Wow。」

食指與大拇指懸於屏幕上方,逐漸放大照片的尼基-羅米洛驚嘆道。

「確實很美。」

「可不是嗎?我們想要做的,就是在這片冬季仙境里,打造一個從周五到周日,持續三天的電子音樂節,涵蓋多種電子音樂流派和藝術家。我們將設置幾個主題各異的舞台,展示國際和法國本土的音樂人才。主舞台將由你、馬丁-蓋瑞斯、大衛·庫塔和其他頂級音樂人奉上演出。」

「為參與者提供獨特的、難以忘懷的沉浸式體驗,也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之一。」韓易補充道,「將冬季的魔力與電子音樂的激情相結合。更關鍵的是,把滑雪玩家與電音玩家的購買力相結合。」

滑雪愛好者與電音愛好者,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消費水平較高的兩個群體。想要在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場玩得盡興,一天大概400歐元左右的花費必不可少,而一場電音節,從門票到酒店再到餐飲和交通,一千歐元只能算是基礎開銷。

「同時吸引兩個群體,同時在場地里提供兩種服務,同時賺兩類玩家的錢。也讓消費者把兩種不同的娛樂活動合二為一,幫他們也省點錢。」韓易攤開雙手,笑道,「這是不折不扣的雙贏。」

自己先贏一次,再用糖衣包裹的,所謂物超所值的雙重體驗組合贏一次……雙贏。

「默熱沃……沒記錯的話,在義大利和法國的邊境,對嗎?」

尼基-羅米洛看過這張照片的二十分鐘後,另一雙手捧起了Diplo的手機。

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的Tropical House製作人,菲力克斯-德拉埃,藝名Lost Frequencies。

「上面就是日內瓦?」

「沒錯。在三個國家的交界處,交通很方便,可以同時吸引到西歐和南歐的電子音樂愛好者。」

「我知道這裡,小時候去過一次。」菲力克斯把手機還給Diplo,靦腆地笑了笑,「如果能在阿爾卑斯山演一場這樣的音樂節,絕對是一件能夠定義職業生涯的標誌性事件,不過……」

「不過……」

凱文-庫薩特蘇平舉右手,在空中畫著圓圈。

「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跟我們溝通,菲力克斯,這就是我們想要去承擔的職責。」

「不過,現在,我其實更專註於音樂製作板塊的發展……夥計們,別誤會,現場演出肯定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這一點每個人都必須得承認。但是我覺得現在的我有非常多的新奇想法可以向流行樂壇輸送,打入各個國家的排行榜,特別是美國的Billboard,是我現階段最想要完成的目標。」

「我希望簽約的管理公司,一定是能夠幫我完成這件事的。」

聽到Lost Frequencies的規劃,韓易和Diplo默契地目光交匯,相視一笑。

從第一位見面的喬納斯-布魯到此刻坐在他們對面的菲力克斯-德拉埃,自天光大亮至暮色西沉,三四個小時的時間裡,每位DJ對於經理人都有不同的訴求。

需要音樂資源——渴望更多演出——期待資金保障——考量綜合實力,最後回到Lost Frequencies身上,音樂製作方面的支持又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

Full circle。

不能說哪個藝人目光短淺,哪個藝人更有遠見,每個人的生涯目標不同,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也大相徑庭,有迥異的訴求實屬正常。

這是管理公司的機遇與挑戰,也是音樂經理人存在的必要。

「你說的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長項。」

有韓易過去三個月大灑支票,跑馬圈地引入的雄厚資源,凱文-庫薩特蘇提起音樂製作和音樂宣發方面的話題顯得極有信心。

「你得知道,Mad Ones Ma的母公司,HMG,現在不止擁有Diplo而已,我們的覆蓋範圍也不僅限於電音圈。拉娜-德爾雷、艾麗-古爾丁、霍爾希,這些都是我們的藝人,也都是你觸手可及的合作對象。」

「讓旗下的音樂人碰撞出創意火花,從而在排行榜上取得更優異的名次,是公司自成立以來的根本性策略。」

「事實上……聽聽這個,菲力克斯。」

凱文-庫薩特蘇從Instagram的私信里,給菲力克斯-德拉埃發送了一個Soudcloud的私密鏈接。

「這是Major Lazer和賈斯汀-比伯以及麥迪遜-比爾合作的全新單曲,《Cold Water》。」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希望你的名字,能夠出現在這支單曲的remi特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