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嗶哩小說 > 都市小說 > 風起2005 >

第229章 王道之術

正文卷

第229章 王道之術

歲月流逝,如白駒過隙,時間眼看著就來到了三月底。

【蜀都六婆餐飲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馬涼早已經拿到手了,而且品牌也正在申請當中。

項目有條不紊地推進,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難題。

畢竟他手握著充足的資金,還有管理團隊協助,再加上【紅唇串串香】打下的良好基礎,搞定個麻辣燙店再容易不過。

麻辣燙項目真正難的不是開店,而是後面的招商加盟過程。

如今當務之急,是要把【六婆麻辣燙】的樣板店開出來,而且要運營至成熟後,方可開始招商。

這天,馬涼跟著楚成東一起來到了曹楊路中山北路路口。

「老闆,裝修已經進場了,最多再等十天就可以完工。」楚成東指著一家正在施工的門店,滿臉驕傲地講述道。

這就是【六婆麻辣燙】選定的樣板店之一,屬於四種門店類型中的一種。

為了招商加盟做準備,必須測試不同的門店模型。

這四種門店模型分別是:商場店,社區店,商業街店,以及辦公區店。

樣板門店的營業面積皆是控制在20-50個平方,這種大小的門店最容易普及。

到時候營業數據做出來,展示給加盟商們看也會更有借鑒意義。

而曹楊路這家新的門店,是馬涼跟著楚成東來考察麻辣燙項目的最後一家樣板店。

門店位置非常好,就在地鐵口邊上,周邊幾乎都是辦公寫字樓。

一看就知道,上班族是這家店的主要客群。

而且兩公里範圍內,還有十幾個居民小區,所以這家門店的選址屬於複合型區域,十分有代表性。

就在麻辣燙店的同一排,就有不少其它的小吃店。

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家常小炒等等,沿街的一溜幾乎都是干低端餐飲的。

唯獨就數楚成東拿下來的這家門店位置最好,面積最大。

整個店鋪可用面積近35平,只要正常運轉起來後,絕對是最好的參照模板。

而盤下這家店,馬涼也付出了將近八萬塊錢的轉讓費。為了打造樣板店,屬實是下了血本。

他淡定地點了點頭,對著楚成東問道:「麻辣燙項目的三家樣板店都已經接近完工,現在就差商場店的選址還沒有敲定。

關於商場店,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沒有?」

麻辣燙不同於串串香,小吃的屬性相對弱一點,而正餐的屬性則更強一些。

而且因為麻辣燙這種食物有湯湯水水,很難端著邊走邊吃。

一般就是堂食或打包回去再吃,所以對於營業場地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再像【紅唇串串香】那麼隨意了。

畢竟在麻辣燙店裡面,最起碼也要擺那麼幾張堂食的桌子。

商業街店、社區店、辦公區店都好說,面積用不著太大,和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那些餐飲店差不多規模就行。

唯獨商場店的面積不好界定,而且商場和商場檔次還不一樣,在打造商場店樣板這個問題上,馬涼就有些犯難了。

「老闆,商場店我建議暫時先不弄,如果非要開,也盡量控制在80平以內。

畢竟在商場吃正餐,可選擇的餘地就太大了。

麻辣燙客單價不高,還要提供堂食,面積太大會影響利潤率的,而且還不利於複製。」楚成東說出了自己的專業判斷。

馬涼想了想,還是搖了搖頭:「你說的有道理,但不全面。

從品牌宣傳的角度來說,形象旗艦店必須要提前測試一下,而且還就要測試大面積店鋪。

因為接下來的招商加盟,咱們肯定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拓展。

作為總部,肯定是要先去當地開一到兩家形象店做示範,才有可能吸引很多人來加盟。

而且還要在每個地方建立分公司,駐點服務當地的加盟商才行。

既然示範店不得不開,那開在商場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商場內可沒有太小面積的店鋪給你租。

所以必須提前測試一下,咱們才能更加放心。

畢竟麻辣燙項目的招商策略是一邊安營紮寨,一邊攻城略地。一旦啟動,速度會非常快。

如果我們自己測試的不夠充分,到時候肯定會手忙腳亂。

磨刀不誤砍柴工,工作做紮實,才不會打無準備之仗,不至於因為擴張過快而崩盤。

這樣,你把東海的商場都摸排一遍,選幾個最接近二三四線城市水平的商場出來,想辦法再開兩三家商場店出來。

商場店要更小心,那是我們對外招商加盟的最直接窗口,容不得半點失誤,開出來就必須成功。」

「明白了老闆!您放心,三天之內我就把商場店的選址調研結果彙報給您。」楚成東果斷地回應道。

馬涼跟著又追問道:「招商加盟的計畫和方案做得怎麼樣了?」

「已經弄得七七八八了,具體還要和劉大忽悠那邊再碰兩次頭,溝通好細節就可以操作了。

老闆,咱們先從哪個地區開始拓展?」楚成東小心翼翼地問道。

馬涼想了想說道:「就先從蘇省開始,然後一路北上,直到把京城市場佔了,然後再考慮向全國範圍拓展。」

他說的這個市場拓展戰略,和前世的楊國福及張亮麻辣燙的發展歷程,正好是反著來的。

這也很正常,畢竟楊國福麻辣燙和張亮麻辣燙都是從東北創業起家,必定是要先南下,然後再覆蓋到全國各地的。

而馬涼的生意總部在魔都,自然要先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然後在向西拓展,鋪開全國市場。

這不是什麼走地圖強迫症,而是出於供應鏈物流體系的搭建考慮。

畢竟強如楊國福麻辣燙,後來不也把總部挪到東海來了么。

前世的楊國福麻辣燙和張亮麻辣燙的商業模式並不相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盈利能力。

楊國福本人資歷更為豐富,而且還是做產品出身,所以他一直以來對原材料的把控十分苛刻,從一開始就堅持自建食材供應體系。

而張亮則是酒水銷售出身,對公司經營頗有想法,因為起步晚,也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當品牌規模化之後,楊國福和張亮逐漸走上不太一樣的道路。

兩家公司都靠加盟方式進行擴張,統一向加盟商收取加盟費、裝修費、設備款以及原材料訂購費用,但是加盟一家張亮麻辣燙要比楊國福麻辣燙更便宜些。

之所以有這個區別,就是因為張亮麻辣燙起步晚,想更快地搶佔市場。

所以張亮麻辣燙不得不以更低的加盟費吸引加盟商,讓其得以快速增長門店規模,從而趕上楊國福麻辣燙的發展腳步。

雖然到後來兩個品牌開始規模相差不大,但背後的盈利模式隨著門店數增加在一步步拉開差距。

不同的盈利模式,造就兩者不同收入結構。

巔峰時期,楊國福麻辣燙年營收達十幾億元,加盟費只佔兩成,其他收入多來自於銷售;而張亮麻辣燙年收入才區區6000萬,利潤僅為2000萬,還主要來自於加盟費。

可以明顯看出,前者的盈利能力更強,營收規模也是後者的20倍之多。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楊國福麻辣燙更偏向於重資產模式,食材供應鏈基本靠自建,辦工廠、做商貿,收入來源較為多元。

而張亮麻辣燙採用輕資產模式,專心做一家品牌管理公司,食材則全是靠採買為主。

這個本質區別,才是二者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差距。

前者模式更重,後者則做得更為輕便、更容易複製,究竟誰好誰壞,並沒有標準答案。

但如果讓馬涼來選擇,他寧願選前者。

張亮麻辣燙看似發展快,但命脈都拿捏在人家手裡。一旦食材供應商坐地起價,你則是一點兒反抗能力都沒有。

而且就競爭門檻來說,今天可以出一個張亮麻辣燙,明天就可以出一個李亮麻辣燙。

大家都是玩品牌,靠招商加盟,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不一定誰笑道最後。

而楊國福麻辣燙則不同,不僅可進可退,而且盈利能力更為恐怖,掌控的資金盤子也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最關鍵的是,因為啟動的更早,而且還有先知先覺,馬涼對於麻辣燙項目有著更大的雄心壯志。

他不僅要玩楊國福麻辣燙,還想玩張亮麻辣燙,李亮麻辣燙。

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通過掌控食材供應鏈產業,麻辣燙行業的前幾個品牌,馬涼他全都要。

誰讓他做得早呢,早啟動就先一步起飛。

到時候就沒有楊國福和張亮什麼事兒了。以後國內麻辣燙行業的老大,就只有【六婆麻辣燙】。

至於老二、老三、老四那些,就丟給類似發哥這樣的人去玩吧。

到時候看誰順眼,就孵化出一個新的麻辣燙品牌出來。

只要掌控了食材生產供應,隨時可以培養一個新品牌出來,自己和自己打擂台,直接把麻辣燙行業卷死,不給其他人發展的機會。

只要食材都是從他這兒採購,那些個新的麻辣燙品牌都是為他打工的。

所以馬涼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走自建工廠模式,這才是他財富騰飛的基石。

趁著沒啥競爭對手的時候廣積糧,方為王道之術。

大章節了,繼續碼字,晚點還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