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世界巡演的籌備!

正文卷

新作品的設計已然搞完了一半。

所以,李少傑也會開始想一下首演相關的事情。

只不過,這一次,李少傑不打算在國內首演,更不打算只面向國內。

想成為世界頂級演奏家?

相對來說,其實並不是十分依靠「走出去」。

因為,你只要能力達到,自然就是了,如果開心,甚至可以完全不出國,雖然或許會有一些來自民間的非議與輿論,但實力就是實力,演奏成什麼樣,是有目共睹的,跟你在什麼地方發展,什麼地方演奏,是沒關係的。

可是如果想成為世界頂級的作曲家,音樂家,或者說……藝術家。

就必須要「走出去」。

走出國門,來到世界,積極溝通世界。

因為,這涉及到了「文化」的問題。

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

作為歷史悠久的華夏,從不能高傲自大的看世界,自詡天朝上國而不交流,更不能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對自己文化沒有信心,一味吹捧他人。

以自己的文化自度,藏驕傲於骨子裡。

對世界文化謙虛接納,對他族文化認可,取長補短。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級藝術家。

很明顯。

李少傑在國外的活動,有些不足了。

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實際上,放在世界角度來看,以古典學習者的角度來看。

國人對外界認知足夠,但外界對國內認知……遠遠不夠。

不過,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很難。

得一點一點來。

西洋的古典音樂,通過幾百年的發展。

走向世界的時間超乎想像。

幾乎是兩個世紀的世界性|交流與世界範圍的廣泛學習,方才達成如今的效果。

大家都聽過,一些大師大家也都認識。

喜好者甚至可以如數家珍的跟你講西方音樂的發展史,名人,名作。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中國本土的音樂,相對來說,風格更多,範圍更大,歷史更加悠久,受到各種文化,哲學的影響更大,包含的民族更多。

這也註定了想要走向世界的工程量變的極其巨大。

時間,必然也會更久。

難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哪怕就是中國傳統音樂出身的人,也未必能夠了解整個中國傳統音樂的脈絡。

那TM是壓根就理不清的。

有人說,憑藉一個兩個大作就能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李少傑覺得,可以先給這人賞一個白日做夢的大嘴巴子。

所以,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在此道的努力,簡直是玩出花了。

要麼,搞西洋古典音樂的時候,暗戳戳的加點中國元素。

慢慢地去滲透。

要麼,就是將西洋古典音樂漢化,去表達中國文化。

去做一個不同於西方的西方古典音樂。

而在文化輸出的表述上,也只能以單個點的方式去表達——在無盡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文化,民間故事中,截取那麼一小節,一小段,以及一小種風格。

進行創作。

就比如李少傑的《敦煌·慈悲頌》,或是一些敦煌舞,敦煌題材的其他作品。

敦煌。

就已經足夠人研究一輩子了。

可面對整個華夏的文化與歷史,卻又顯得微不足道。

所以,種種方面考慮,李少傑認為,自己必須要抓緊時間,儘可能的更多,更大量的去走向世界。

在這種考慮之下,李少傑便開始籌備觀望起來。

這一趟國外之旅,最後一站,自然便是拜訪自己的老師。

講真。

弗雷德里克這老頭,能處。

有事兒他是真上啊!

首演的一些麻煩事,甚至都不需要李少傑自己去搞。

老頭就給安排明白了。

之後的世界性巡演,更是給安排的明明白白。

從柏林歌劇院,到丹麥哥本哈根蒂沃利公園,再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義大利米蘭,希臘,隨後便轉戰美洲,澳洲。

最後的兩站才是京城與鵬城。

要知道,搞巡演可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需要溝通的各個方面也很多。

特別的忙碌。

可有了弗雷德里克的人脈幫助,聯繫這麼一圈,預約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當然,這其中也有李少傑業內影響力的原因。

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家,想要搞作品的世界巡迴演出,是很少有人會拒絕。

不僅是藝術方面,文化方面的影響。

經濟上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當然,這件事並不僅僅只有民間的背景。

各個官方雖然沒有明面做什麼,但實際上暗地裡也是非常的關注。

這玩意,牽一髮動全身。

說小點,那就是李少傑整了部作品,要世界巡演。

說大點,這就算是文化交流。

再大一點,那就算是民間外交。

這不算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比如,有時候,外交上,對某個國家開始熱情起來後,那就是從經濟,文化,藝術等全方位的溝通交流,有時候,國家甚至會鼓勵民間的一些行動。

……

時間慢慢度過。

如無數粉絲們所料的一樣。

在英雄聯盟的聯動合作後……

傑哥……

又雙叒叕不見了!

現在的傑粉,對於傑哥的行蹤已然是佛系的不能再佛系了。

就很離譜。

人不見蹤影的時候,即使你是再鐵桿的粉絲,再強大的關注力。

也不知道傑哥在幹什麼。

但如果人一旦有了消息,那必定不小,不說熱搜,也不說多火爆,但起碼知道消息是沒問題的。

所以……

我關注個屁啊?

消停獃著算了。

等傑哥開心的時候,那必然會冒泡。

講道理,有這追人消息的功夫,真不如跑去聯盟打幾盤。

就這,偶遇傑哥的概率都比找消息要靠譜的多。

……

從德國回來後,李少傑兩口子便來到了京城。

在中芭這邊,開始進行下一步的編舞工作。

為了之後定稿,練舞,樂團排練,以及集訓做準備。

日子過去了一周。

這一周里,李少傑與中芭的編舞師幾乎一直在吵架。

「阿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你為什麼不把中國元素表達的濃烈一點呢?!」

中芭的編舞師名為陶紫,今年近四十。

也是曾經的首席。

退下來後,便專攻芭蕾舞的編舞。

本來,和李少傑合作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但陶紫實在是不理解,為什麼李少傑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你作品中,明明有中國文化元素。

但為什麼表達的卻那麼抽象模糊?

有,但只有一點點。

甚至有點聽不出來。

只能感到那麼一丟丟的感覺。

你完全可以做出來更加精髓,更加傳統的中國元素片段啊!!

「陶紫老師,我說了,很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的!!」

李少傑寸步不讓,皺著眉頭,和陶紫爭執著。

「我知道你們想在芭蕾方面,在音樂方面,在作品方面,更多的去展示中國文化,但你要知道,有時候,這樣急功近利的心態並不可取,甚至會適得其反!!」

「怎麼就急功近利了?!既然有中國文化元素,那就展示啊!!」

「因為這是歐洲的童話故事!!而且,是要區別於西歐風格的!!」

李少傑皺眉。

「中國的意向內容並不多,而且,為了作品本身考慮,要更加嘗試去切換到以西方人的視角看中國的感覺!!」

「而且,我本意就是在保留一丁點特色意像的同時,儘可能淡化各民族的政Z存在感,不要什麼東西都那麼偏執!!」

李少傑很愁。

要知道,西方人實際上對東方的了解,就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帶點偏見的。

能夠拿出來的正面印象,並且是無數人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正面印象……

很少。

所以,在處理的時候,李少傑覺得,在這種西方故事中,絕對不能太過於強調中國風格,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就像是兩個不同語言國家的人溝通一樣。

你是非要上去安利本國語言,逼著對方讀本國語言,這樣效果好。

還是你上去用他們的語言去講述他們的故事,然後在其中給出一點自己國家與語言的印象與小彩蛋,然後逐漸深入呢?

李少傑這麼多作品走過來,真的是深有感觸。

就好像敦煌文化的作品一樣。

雖然同樣走出世界,並且評價相當高。

但那些老外,真的能感受到作品中最為深邃的中國文化嗎?

其實並不是的。

他們只是從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了東方的那種厚重文化底蘊與神秘。

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感。

至於裡面的東西……尤其是最為影響人的思想。

即使是學識再高的,也真的很難get。

雖然,嚴肅音樂難懂是常態。

但李少傑覺得,起碼你得能讓那些能懂的人懂。

就好像你跟人家外國人講故事。

中國《廣虞初新志》中,黃之雋的《虎媼傳》。

保管TM說出第一句話,外國人都得當場懵逼。

哪怕是有興趣,也會太過難懂。

但這個「虎姑婆」的故事,是流傳於灣灣省的一個非常大眾的民間故事。

這就是文化差異的影響。

但是,你如果換個角度呢?

講一下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小紅帽》?

都是告訴孩子們不要相信陌生人,小心上當受騙的故事。

只不過,一個灰狼,一個老虎而已。

好傢夥,大同小異,非常類似的這個故事。

瞬間,老外就能懂。

然後,再去跟人說,我們也有類似的故事,XXX,早了百年。

人家當時就會驚呼「wow!厲害厲害!神奇!」

如果你跟外國人直接就聊武夷山的大紅袍,雨前龍井和明前龍井的區別。

人家懂嗎?

甚至會有不少人直接失去興趣。

但如果你從英國貴族飲用紅茶的習慣中,去逐漸的切入到正統的中國茶文化……

這聊起來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這一次,李少傑並不想強行的去搞什麼傳統正統中國文化。

「加入了一點中國元素,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作品的整體風格是中國風格的,我可以有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風格的作品,但是,這個作品不是!!」

李少傑一副吵急眼的樣子。

「我這次,就是想用外國人的視角,去描繪一個更加正面的中國意向,而且只是個短暫的片段!!」

舞劇的合作,並不只是單純的舞蹈家,或者音樂家,能夠完成的。

李少傑只是有一個初步的安排與作品,故事與背景。

但實際上,作品內部細節的選擇與編排,是通過音樂家與編舞師共同來完成的。

有時候,或許會因為舞蹈動作的改變,去改變變奏風格。

李少傑是主導。

但並不能做一言堂。

如果不去聽取一些真正編舞師,舞者的意見,那麼自己作品的整體,只能是一坨屎。

音樂有音樂的想法。

舞蹈有舞蹈的想法。

舞者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如果不能發揮出三者的長處,反而互相掣肘,那麼作品單點再妙,整體看來……

就是屎。

這就是音樂與舞蹈結合中,需要衡量的兩個片段。

陶紫的想法實際上沒什麼錯的。

在陶紫看來,你有這麼好的巡演機會,目標本來也是讓作品走向世界的同時,能夠帶有一點中國特色。

那為什麼,在舞蹈的編排,在音樂的選擇上,不能更中國呢?

而李少傑的想法,則是……

這部作品,實際上算是一個過渡的實驗。

目標並不想只是局限於「中國風格」內部,而是儘可能的以世界的視角去進行。

推廣中國文化固然重要,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也重要。

但絕對不能做中國風魔怔人。

一切為作品服務,不能牽強。

我可以有很純正,很新穎,很有創造力的中國作品。

但不能代表我只能有中國作品。

而且,這一次,作品內部的中國元素片段,就是一種試驗,一種「不以濃厚中國風元素去勾勒一種模糊的中國印象」的實驗。

陶紫覺得,應該在表達中國元素的時候,儘可能的以中式的芭蕾風格,音樂風格,甚至一些樂器點綴,讓印象明朗化。

但李少傑卻想的是給出一個模糊的印象,儘可能還是以西式為主,不然,太過突兀的反饋會讓作品整體的質感產生割裂。

所以,兩人在編排的思路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