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褒響之死滅族之仇

正文卷

第204章 褒響之死·滅族之仇

三月·清明。

伍子胥逃離楚國之事,還未落幕。

楚君令下,剛在清明之前建立的楚神宗祠已經立成,各城之中,即使是安地,也建立了宗祠,以讓楚人統一祭拜先祖。

楚人依靠說書之人,如今已經閱盡了風允說書的《列國志·楚》。

不過不等楚人欣喜,準備祭祀,天就變了——

「褒響之死,是楚君策令,只為挑起戰火,吞併揚粵?」

「風子當初也是巧遇褒響,同行,才被昭陽所擒,入楚而不得自由!」

楚人愣。

楚君慌。

楚國靜。

隨著這則消息的傳揚,四周多國都大驚失色。

曾國國君怒火攻心:「楚國蠻夷爾,悲風子之德,被粗蠻之人脅迫!」

曾國君吐血,站立時也隱隱不穩。

周圍人緊忙來扶。

可似乎被氣息嗝住,年老之體難以順暢,一代君主就這樣死在了當場……

士大夫皆不知所措,可曾國公子丙緊忙跪倒哭天搶地道:「先君聞楚蠻欺風子,氣煞而薨也!」

「曾之禮,重於命兮!」

「兒承之,望父安兮!」

其餘士大夫也哭泣,一時間曾國中,皆有悲哀,同時對楚國蠻夷之態,厭惡至極。

無數曾人皆呼,要出兵攻楚,救風子出惡地!

曾國公子丙,也緊忙起書,言明接任曾侯之事,之後才說明,褒響之死,望懲處荊楚,營救風允。

同時,公子丙也派人示意周邊諸國。

一時間,周邊諸國,也都紛紛起書,聲討楚國蠻夷惡行。

至於另一邊,風澤周國,是最先聽聞此聲的國家。

而其源頭,就來自百越。

百越國中,伍子胥深深禮之,慌聲道:「百越王,您真的不出兵伐楚嗎?」

「風子治理百越,若王不理會之,怕成為諸國笑話。」

黎月坐於王位,挑眉望向伍子胥,輕笑搖頭。

「風子若真如你所言,是被楚所擒,那才是天大的笑話。」

「風子之能,我百越人盡知曉,如今風子在楚國說書的《列國·楚》,我百越也盡數尋來,國民皆觀,其中言論皆為風子真情,何來被擒,強迫之事?」

「風子若真有危機,我百越自然不會放任不顧,但有人想另造風子有難,而動我百越根基,我百越也不會輕易饒過。」

「寡人很清楚你,你不過是想以褒響之死,風子之情,來讓我百越為伱長矛,為你報仇!」

「我百越可不會上當,成為他人的長矛。」

黎月寒聲冷目,四周的甲兵都舉長矛,鋒銳刃光,刺痛了伍子胥的臉。

伍子胥一驚,跌倒在地。

黎月揮手,四周甲兵才收斂長矛。

「伍先生,請離開百越吧,為你散布褒響之死,是秉承公正之理,但再多,就不是百越能去做的了。」

「你可以去如今的番國,他們是揚粵王室,自然會支持你。」

伍子胥撐著起身,他也清楚了黎月非一兩句話就能勸服,遂拜別道:「多謝百越國搭救,宣言公正之言,余知曉了…」

他隱去憤憤之色,慌忙離去。

二長老從角落走出。

黎月對其搖頭。

「讓他去吧,他的目標是楚國,而楚國拿下揚粵之地後,僅有的開拓之選,也不過是東或是南。

其東,是我風澤諸國。

而往南,我百越也欲奪,那是風子為我百越制定的國之大策……」

「哼,就讓他們鬧一鬧吧,這次,楚國是犯了眾怒的。」

聞聲,二長老點頭。

「王能堅持風子的國策,是我百越之幸。」

黎月一笑,明媚卻在她成為王后,少見十分。

「風子……」黎月笑意淺了些。

「立刻令多南從艾城出來,帶著暗殺細作,去楚國營救風子!」

二長老一愣,方才明明還說風允無礙…

「二長老,你也一併去,您與風子交好,想必風子會回來的……」

二長老搖頭。

「王,您清楚的,風子是不會回來的,即使他離開楚國,也不會歸來百越…您從他的書中應該看出風子的志向。」

黎月默聲:「那也要去營救風子,選擇是他的事,救不救是我的事。」

「去!」

「唉…」二長老無奈,只能點頭,但又道:「多南看守艾城,番國滅艾國,那些艾人雖說跑入百越為民,可遺留的艾之宗室還在,避免禍端,還是讓多南繼續看守艾城為好。」

「王真要行令,那我與大長老去尋風子,則可。」

聞此,黎月抿唇。

良久……

「唉…大長老操持兵馬,準備大舉出兵南越之地,怎能調呢?」

「……罷了,我在百越國都無事,就陪二長老去吧。」

說畢,黎月轉身,快步離開大殿,應是去準備行裝。

「唉?」二長老啞然,愣愣看著黎月離開。

……

「該來的還是來了,不過比預料得早啊。」

來得突然,按理說,這樣只有幾人的隱秘之事,即使瞞住數十年,更甚數百年也可能,但卻在短短几月暴露。

雖然沒有直言是何人所傳,但……

伍子胥……伍奢之子也。

伍奢為楚君近前的大夫,想來也知曉褒響之死,這才能讓自己的兒子知曉。

此時伍奢一族遭此大難,褒響之死的隱秘,怕也是由此而出。

「爭權奪利間,再隱秘之事,只要與己有利,又會有什麼顧忌的呢?」

「何況這是殺父之仇,逃亡時言。」

風允此時還在揚粵國都,他本欲前往沙地一觀紅銅礦,但明顯此時,是沒有機會了。

「楚君怕是希望我此時能出聲,為其正言。」

「但他清楚,褒響之死,並非虛妄,我怎會去作偽呢?」

收拾桌面上的《列國·楚》,風允明白,此書已結束,後面填補的,也無須留在楚國完成了。

以道鑄兵!

將這部分新添的內容,也納入《列國·楚》當中。

代表此冊書的青銅燈落手,其上燈芯遙遙,是此時楚國的氣運,在縹緲動蕩。

「若無褒響之死,楚國應能規避此次早春之寒,大病之疫的。」

寒風吹來。

已經三月清明,可寒氣突襲,整個楚國恍若大寒時節。

地面風霜凝結,河道溪水枯竭,一片荒涼之色,乾旱之地。

而病氣,也隨之而來。

「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