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天人感應 學宮對決

正文卷

第449章 天人感應 學宮對決

天道有常,不為堯興,不為桀亡。

王信的批複並不能讓那些人打消念頭,甚至在董仲舒上書之後,還有不少接受了這種天人感應理念的官員也跟著上書。

這其中有不少原因都是因為皇室歷代展現出來的神異。雖然朝廷明面上否認了,不對是皇室明面上否認了這些神異之事,但是很多官員以及民間都對這些深信不疑。

因此在看到董仲舒的理論之後,才會有那麼多人進行認同。

王信在批複了奏疏之後,並沒有再去關注這些事情。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居然會有這麼多人支持天人感應這一套理念。

或許這一切就是他王氏一族使用天命神器所造成的後患吧。

在得知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了一場政治風暴之後,王信立刻召集了左右丞相以及三公和大將軍前來。

看到眾人前來,王信直接沖左丞相問道:「丞相可信天人感應,五德之說?」

左丞相「陛下,天人合一,五德交替之說對於國朝和天子之道的統治權威很有幫助,既然利於統治,信與不信有什麼關係呢?」

左相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他的一絲是不信的,但是雖然他不信,卻想要天下其他人相信。想要依靠這種天人感應、五德交替的這些神神叨叨的東西來統治天下百姓。

王信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大將軍霍去病。

「大將軍有什麼看法?」

「臣不懂什麼天人感應,什麼五德交替,聖天子治國,當選賢舉能,就像一軍主帥,必須要能夠賞罰分明,能者上,不能者下,而非什麼神鬼妖祟,虛妄之言!」霍去病說道。

他從來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戰場之上講究就是勇氣、計策。

「臣聽聞不少人說兵主殺伐,主帥有白虎之相,有星宿映照,不如臣下次出征,將這些人帶上,他們不是說有星辰映照,白虎之相嗎?正好指出來,臣好去直接將那主帥擒殺,也不用到處亂找了!」

王信聽了哈哈大笑,周圍幾名支持天人感應學說的大臣也是面漏尷尬,這讓他們怎麼說?以後朝廷開戰都讓他們跟著作戰嗎?讓他們去找到敵軍主帥的為之?若是找到了還好,若是找不到怎麼辦?

再說了戰場之上,兵凶戰危,說不定一不小心就要了老命,他們這些老胳膊老腿怎麼辦?

王信讓大將軍退下,然後沖剩下幾人問道:「若是依照天人感應之說,朝廷興旺,則風調雨順,有祥瑞降世,那若是大乾有洪水地震該如何解釋?是朕失德,還是大臣們失德?」

此話一出,大殿中眾臣臉色刷都變了,這話是能隨便說的嗎?說天子失德,你頭鐵想死啊,說大臣失德,那有資格失德的大臣是誰?自然是德高望重的三公,也就是他們自己。

他們作為三公,除了天下事務,自然很清楚,每年天下州郡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天災,只是大多規模不大,影響也小,州郡就能處理,可若是將這些和天人感應聯繫在一起,天子不會犯錯,那犯錯失德的就是他們。

原本不少人推動這天人感應,五德交替,心思本就不純,朝廷對於官員、豪強太過薄情。

於是就想要藉助天人感應這些學說,想要限制一下。而且皇室正好也多有神異之處,這天人感應對他們也有好處,結果沒想到,皇帝陛下根本就不吃他們這一套。

若是朝廷接受了這一套學說,他們就能夠以各種天災來勸諫皇帝。以皇帝失德,招致上天降下災禍。皇帝怎麼失德了?自然是幹了一些錯的事情失德。

那麼有什麼錯的事情?那還不是這些官員們說的算嗎?可以是崇信奸妄小人,可以是橫徵暴斂,可以是暴虐無度,可以是妖媚禍國,可以是妄動刀兵。總之,只要任何有利於他們的事情,都會成為他們的借口。

你聽從他們的『勸諫』那就是虛懷納諫,是聖明之君,你不聽他們的『勸諫』,那就是桀紂之君。

王信在看到奏疏之後,一開始也沒有發現,只是單純的按照先祖留下來的傳統,不願意搞什麼君權神授,神神鬼鬼的東西。

畢竟他們很清楚這些東西都是假的,只有老祖才是真的,腦抽了才會同意。

但是後來這件事情越來越大,王信這才看到了其中的奧秘。這天人感應、五德交替,不是給他們鞏固什麼天命所歸,什麼皇權神聖的,而是限制皇權的力量,擴大他們的力量。

王信將一切說開了,這些左右丞相,三公高官誰還敢反對?沒看到旁邊的大將軍躍躍欲試嗎?想死也不是這麼個死法。

在確定沒有人反對之後,王信再次下達詔書,直接廢棄了天人感應、五德交替學說。並且直接下令學宮禁止這一脈學說傳播。

這一番動作引起了很大動蕩,畢竟一直以來學宮都沒有去完全禁絕一種學說,就算是精緻利己,無政府的楊朱學說也沒有被禁止,儒家天人感應學說成了第一個被禁絕的。

伴隨著禁令下發,學宮之中一片嘩然,不少士子呼朋引伴,想要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勸諫朝廷不要禁絕學說。

按照他們的說法,今日朝廷可以禁絕儒家天人感應學說,來日就能禁絕任何一個不符合其心意的學說。這是對學宮發展的限制,也是對學宮理念的踐踏。

當然同樣也有不少人贊同朝廷的做法,這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法家士子,法家士子可不管伱什麼天人感應不天人感應的。要是都提倡天人感應了,法律是不是就成一紙空文了?

這是在撅法家的根,法家各個流派立刻就聯合起來對其進行打壓,不弄死他誓不罷休。

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學宮又是朝廷培養未來官員的地方,自然不能放任不管。雙方爭執的不可開交,甚至已經開始上演全武行的場面。

這個時候的儒家還是武德充沛,但是法家更是武德超群,畢竟法家士子很多都會兼修兵家,打起來之後,儒家還是被法家壓著打。

看到局面鬧到這個地步,王信於是下詔書,讓兩方在學宮進行一場辯論,來結束這一波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