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制典 史書

正文卷

第412章 制典 史書

伴隨著王荊流放大量勛貴、官員,朝堂之上多出來了不少空缺。學宮開考之後幾次考試通過的學生在官場上做的很不錯。

這個時候的考核難度極高,能夠通過的都是精英,這些年乾的很不錯。

王荊在看到這個情況後,就開始任用提拔這些經學士子。

勛貴大多都是家傳的知識,其中也有一些到學宮之中學習過,但是總體而言,水平高低不一。

畢竟勛貴們可以相互舉薦,而舉薦來的勛貴子弟雖然也是有才的,但是才幹有高有低,相比起學宮選拔的就要差上不少了。

治理國家不是打打殺殺,相比起勛貴,王荊更信任那些能夠治國的經學士子。大乾自從立國以來,丞相雖然也有勛貴出身的,但是這些人都精通各家學說,並不是簡單的勛貴。

而之後的幾位丞相都是最優秀的經學士子。甚至就連內相,雖然是皇族子弟擔任但是也都是精通經學的。

伴隨著朝廷支持經學,設立經學博士之位,各地名士紛紛廣收門徒,經學士子越來越多,並且在朝廷中佔據了越來越多的位置。

王荊這些年的做法,不對是皇室歷代的做法都已經表明了他們的態度。

從王氏立國以來,都是依法治國,不搞法不明則威不可測的操作,同時也從不使用陰謀詭計之道。

能夠在朝堂之上立足的,都是聰明人。即便是用陰謀詭計贏了一局,但這所造成的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先淮時期,韓國申不害變法。其過於強調術的作用,結果就導致了君王和臣子再沒有一點香火情,朝堂之上儘是蠅營狗苟,相互算計。

君王算計大臣,大臣也在算計君王,國家大事全都不幹了。

王氏一族從來都沒有考慮過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國家朝政,他們是國君,是天子,是皇帝,天然上就佔據優勢和主動。只要天子不犯傻,大臣就鬥不過他們。

就算是那些大臣贏了一次又如何?天子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贏回來。甚至你不喜歡這個大臣,完全可以用堂堂正正的手段來打壓。

韓國玩的那一套到最後只會使眾叛親離。

就像是王氏不喜歡勛貴豪強官員大戶們強佔土地,一直以來都是設下了明文律法,那些勛貴豪強敢強佔,直接按照大乾律去做就行了。

伴隨著朝廷支持經學士子,各地學宮越發繁榮。各個學派的學者都有開堂講學。雖然大乾已經儘可能在各地開辦學宮了,但是大乾太大,即便是有皇室支持,學宮也只能開辦到縣城。

而且縣城中的學宮書籍並不多,只有一些常見的書籍,不過基礎的學習是足夠用了。

雖然簡陋一些,但是只要認真學習,通過考核前往郡學宮還是有很大的幾率的。

當然除了縣學宮外,還有另一種私人學院。這些私人學院基本上都是各學派在各自家鄉開辦的學院。

這些學院雖然沒有國家支持,但是能被稱為『名士』的就沒有簡單的,他們的學問比起郡學學宮中的老師也是絲毫不差,甚至更強。

很多人並不願意去各縣城的學宮中求學,而是向各地『名士』來求學。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樣一來就是變相的在支持學宮。弟子越多,勢力越大,很明顯的道理。各個學派都在大力擴展各自的影響。

原本的那些豪強被朝廷狠狠抽了幾耳刮子之後,也明白了朝廷的底線。同時更讓他們知道了,權利的重要。

於是各地的豪強也開始派遣子孫向那些名士拜師,想要通過學宮入仕。

各地『名士』們也正好需要這些豪強出錢出力,很容易就接受了他們。各個學派和各地豪強的結合,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天下各縣的書院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

勛貴和軍功貴族在這種環境下日漸衰落。

勛貴和軍功貴族更喜歡以戰功獲得封賞,但是天下間哪有那麼多的戰功?沒有了戰功,想要升遷、獲得爵位的難度就大了。

相比較而言,學宮卻沒有這個問題,勛貴和軍功貴族們也漸漸開始被學宮所替代。

時間匆匆如流水。

大乾朝廷立國已經將近八十年,這期間絕大多數時候,天下都是承平的,諸夏難得的享受到了一段和平時期。

神都洛陽,乾元殿。

「陛下,大乾立國八十年,得天命庇護,諸聖君治理天下,得以興盛,諸夏昌盛,然卻多有人不曾牢記先祖,邦周時期,淮有春秋、晉有晉乘、楚有檮杌,各國皆有史,然夏商周一千五百年風雨未有朝廷記錄,而民間多有妄言,臣懇請陛下,下詔修史,以示正史!」

「准!」王荊點頭同意。

編修史書,這是為了統一前朝的歷史,免得被一些有心人借著沒有正史對其進行篡改,甚至為了自己的學說來特意曲解歷史。

這種情況,在學宮已經有了一些跡象,就像前幾年,有人向朝廷獻書《春秋左氏傳》,這一部書簡居然有二十多萬字。其中記載了大量先淮時期的歷史。

只不過這一部書籍中所記載的歷史雖然大體一致,但是其中很多細節卻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朝廷歷來都是鼓勵獻書的,這樣一部巨作獻上,王荊剛開始也是很高興的。當年邦周末年,天下戰亂,《左氏春秋》大多遺失了,僅剩下一些殘簡。

現在有了完整的《春秋左氏傳》自然讓人高興,並且和《淮公春秋》以法家視角書寫不同,這本《春秋左氏傳》是以儒家的視角書寫的,因此不少儒家士子很是推崇。

但是在看了這部書簡之後,王荊大怒,直接命人將獻書之人下獄,言其以偽書矇騙天子。

學宮之中,不少看過《春秋左氏傳》的學者們很是不滿,紛紛上書勸諫。一時間朝堂之上也是風起雲湧。

王荊根本沒慣著這些人,直接讓家中子弟前往守藏室,將《淮宮春秋》、《檮杌》、《魯國春秋》等史書拿出來和其辯論。

將《春秋左氏傳》中的錯漏全部找出來,辯得那些儒家學者『名士』面紅耳赤,有幾個甚至氣急攻心,直接昏死過去。

那些儒家『名士』拿出來的觀點想要辯論,結果王氏子弟中直接拿出書籍原本,並且告知:「當年先賢修書時候,吾先祖亦在側,因此曾特意問詢,並以記載,這是書籍原本,以及先賢與吾先祖對話,汝可還要辯論?」

逼得那位『名士』臉龐漲的通紅,卻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認輸。

「此書乃是今人偽作,詐稱先賢所書,豈不知先淮之書因使用竹簡,竹簡沉重,不易書寫,因此先淮史書大都語言精簡,一部史書少則一萬餘字甚至數千,多則五六萬或者八九萬字。」

「此人卻是為了貪大圖全,或是為了以書邀名,偽造典籍,足足有十八萬言之多,其中更是刻意以先淮語氣書寫之,可惜假的終究是假的,可謂是畫蛇添足!」

一番輸出,搞得不少儒家『名士』差點破防,紛紛掩面而走,不敢再辯。

如此將這波風潮壓制下去。

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王荊擔心一些人有樣學樣,當即讓人上書,編修史書。

淮國當年雖然也修史書,但是所修的史書也只是記錄整理,並沒有將所有的史書編修完善。

王荊當即任命太史進行編修史書。

大乾的太史同樣是出自王氏,乃是當年特意分出的一支,專門用來記錄歷史的。

這一次編修史書也落在他們身上。

編修史書的意義重大,除了要正本清源外,還需要彰顯自己為正朔。

史書不是一般的書籍,只有朝廷能修。

因為夏商周三朝中,夏朝的記錄最少,而且很多都失散了,商朝的次之,而且其中多有矛盾,邦周的記載雖多,但是其中大多散亂不堪。

王荊想要將從三皇五帝開始,一直編寫史書到現在為止。將自從炎黃以來所有的史書都完完整整的寫下來。

對於殷商的歷史記載,王荊很重視,因為他們一族源自殷商王族。對殷商歷史記載本來應該是宋國,只不過邦周當年獲得天命,將很多書籍銷毀,以邦周為準。這其中與淮國記錄的殷商史有很多矛盾之處。

當年殷商天崩,子珏於淮水重建淮國,殷商的歷史保留的並不多,其中很多都是僥倖逃生的殷商貴族口述以及子珏當年的記憶所書寫。

其中對殷商前期的歷史相差不大,而對於殷商後期的,特別是帝辛,邦周記錄的紂王,這一段歷史有很多完全相反的記錄。

就比如說邦周記錄,紂王驕奢淫逸,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

這些記載淮國史書上有,但是還有很多完全沒有,因此爭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