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禮法之爭

正文卷

第395章 禮法之爭

神都洛陽,學宮。

自從學宮大開之後,眾多學派都在學宮之中研究學術,任何一個學派都想要將自己發揚光大,那就要爭搶經學博士的位置。

只有得到經學博士才會成為官學,得到官方推廣,然後才能夠出任各地官員。

因此那些沒有獲得經學博士的學派並不甘心,紛紛對自己的學說進行改革。

實際上認真來看,到了這個時期,各家學說之中除了中心思想外,其他的學說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或者是改頭換面換個說法。

這其中被抄襲最多的自然就是法家,法家從子珏築鼎立法後,就有了比較完善的框架,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了天下第一的顯學。

但是法家的學說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地方或者著不足之處,比如對父親犯法,兒子需要如何做,功勞和罪過能夠相抵,朝廷需要按照法度辦事,皇帝也需要遵守法律嗎?若是皇帝帶頭破壞法度,那法律又如何執行。

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又如何去做,一直以來這些都是問題,皇室同樣知曉。

先帝王恪乃是仁君,執政幾十年都很注意這些問題,一般是不會越過國法去處置大臣和勛貴。但是到了王荊這裡就不一樣了,王荊經常會下令流放,實際上認真來算,這已經是用刑過重。

但是懾於皇帝的威嚴,也無人敢多嘴。

於是一些儒家學派就開始從周禮中為天子尋找這樣做的依據。但是同樣又出了另一個問題,周禮之中的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法家倡導父親犯法,兒子不能包庇,一些激進的學派倡導大義滅親,也有一些學派倡導父親犯法,兒子規避。

但是在儒家看來,法家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孔子提倡親親相隱,就是父親,身為兒子要隱瞞。

孟子則是引用上古聖王舜,舜的父親犯法,舜不能以天子之權要求有司枉法,但是也不能罔顧父親親情,看父親受刑,正確處理方式應該是放棄天子之位,與父親一起隱居到偏遠之地。

那麼站在君王的角度來看,這些選擇中,君王更願意選擇孔子的做法,親親相隱。

皇室因為子珏的存在,再加上一直以來的家族氣運玄鳥庇護,性格和智商都處於正常,又有完善的教育制度,一直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但是並不是說這種情況以後不會出現。

這就讓儒家看到了機會,當然除了這個因素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周禮的問題。

諸夏的華夷之辯,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在這裡面周禮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大乾同樣承認周朝的統治,禮儀也是必須的。而禮儀這邊是法家的弱勢,基本上很少有法家學派會去研究周禮,而研究禮儀最深刻的就是儒家。

一直以來,儒家和法家就禮法之間的爭鬥都很嚴重。而現在的這位陛下,因為法家的強勢也開始支持儒家以及禮法,提倡忠孝。

於是在王荊的支持下,儒家很快就編纂了一本《禮記》,這本《禮記》記錄了先秦戰國、春秋以及邦周的禮制,以及其中的一些政治制度。

這其中很多禮儀都是和法家意見相左,法家想要廢除這本《禮記》,但是這禮儀又是諸夏與蠻夷的區別。若是廢除禮儀,到時候肯定會出現大問題。

所以《禮記》成書之後,一直都讓法家如鯁在喉很是難受。

同時法家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禮儀的,就比如夫妻,按照禮法完成的算是夫妻,其餘的都算是妾,可若是沒有禮法,正妻的地位如何確定?

儒家從禮儀入手,成功勝了法家一場,與此同時,禮法也給了王荊開拓西域找到了政治依據。

王荊開拓西域,朝廷之中並不是全都支持,實際上,有大量官員、勛貴、豪強都是反對開拓西域。

在他們看來,開拓西域就是浪費錢財,有這些錢財還不如去組建商隊,多從西域商道上賺取財富才是正經的,而且開拓諸夏還需要大量遷徙百姓。

這對於王荊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一直以來他都是壓制這些人,推行開拓西域的政策。禮記則是為其找到了一個政治支撐,實際上就是供養學派的復仇論。

西域以前是匈奴的地盤,對西域進行大力支持。在擊敗匈奴之後,自然要佔據這裡,同時對匈奴要繼續壓制。

王荊在很多時候都藉助禮法來壓製法家,但是很多時候也覺得禮法過於繁瑣,他屬於那種對他有用就是好禮法,對他沒用就不是,因此在《禮記》成書之後,他就開始對《禮記》進行刪減。

儒家大儒戴聖將編纂好的《禮記》送到王荊那邊審核。

王荊在看了這《禮記》之後,對於其中一些禮節也覺得太過繁瑣了。就比如祭天,禮記上面要求,要提前三個月進行齋戒沐浴,這簡直就是在亂搞。

朝廷事務那麼多,三個月進行齋戒,那這三個月取消一切慶祝或者酒宴,根本不現實。但是若不進行齋戒,又顯得不重視。

特別是祭祀對象是昊天文王,自己家的老祖宗。王荊想了一下,老祖當年也對這繁瑣禮節不耐,於是就下令,將三個月齋戒改成了七天。一下子將時間削減了九成還多。

然後又下令將其他的繁文縟節進行修改,或者簡化程序。畢竟若是全部都按照這《禮記》上面的來,朝廷一年下來時間都浪費在這些禮節上了,正事怎麼呢辦?

同時對葬禮也盡量追求簡化。從邦周時期開始,諸夏對喪禮都有一套嚴謹的禮儀,並且推崇死後要與生前同等。

也就是說生前怎樣生活,死後也要照舊,再加上孝道的推崇,到了大乾一統天下後,天下承平,天佑之治以來,百姓富足,民間已經興起了厚葬之風。

若是長輩過世,子孫不厚葬,就被視為不孝。百姓長此以往,壓力很大,甚至富足之家,一場葬禮之後就變得赤貧。

而皇室自從先祖子珏以來就推行薄葬,陪葬品只有美玉一塊再加上書寫一生功過的竹簡或者青銅器。因此對喪葬之風很是看重。

這一次王荊就要以禮記的方式將簡葬推行開來。甚至若是後世皇帝違背簡葬,大臣或者宗室都可以依照禮記反對。

按照周禮,諸侯王或者天子薨逝,要有小祥禮、大祥禮以及最後釋服。

小祥是父母逝後一周年也就是第十三個月,大祥是逝後兩周年第二十五個月,加起來就是三年。

這三年就是服喪期,在這個期間一切衣食住行都有不同的規定,比如不能穿華麗的衣服,不能吃辛辣、肉食,不能喝酒,不能舉辦宴會歌舞等等。

真實歷史當中,東漢末年的袁紹就是服喪三年,而且還是在父母墳墓附近結廬而居三年,然後才得到了天下楷模的稱呼。

若是按照這《禮記》上記載的來辦,皇帝是不是也要服喪三年?皇帝駕崩,大臣是不是同樣要服喪三年?

如此長的喪期簡直是喪心病狂,對天下百姓都是折磨,王荊直接就將喪禮改成了以日代月,同時還進行了簡化,將喪禮簡化成了三十天。

如此一來,皇帝駕崩,天下也只需服喪禮一個月。而天子喪禮才一個月,百姓喪禮你敢超過一個月?超過就是僭越。

此外對於天子皇陵也進行了嚴格限制,不許厚葬,頂多允許燒制一些兵馬俑充作陪葬,皇帝生前也不允許修建皇陵,以免皇帝好大喜功,給自己建了一座『金字塔』。

皇帝駕崩後,最多一年後下葬,一年時間再怎麼建設,皇陵規模也不會太大。

對於《內則篇》王荊更是非常反感,這裡面的記載實在是太繁瑣了,包括了衣食住行等等諸多問題。

基本上是將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一天要乾的事情全都記錄了下來,王荊看的是頭皮發麻。

王荊捫心自問,他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自己做不到,難道要去別人做到嗎?

因此王荊對《內則篇》進行了大量修改批註,比如女子出門需要遮擋面容,這在他看來就是多此一舉。先秦時期說不吃內臟,但是百姓為了節省食物,內臟一直都吃。

若是禁絕,讓百姓怎麼辦。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比如孝道,按照禮記上面的,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做的決定都是對的。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這樣看,若是父母讓休妻,兒子也要執行嗎?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是一個難題。

還有一些,父母若是讓其犯罪,那又怎麼辦?難道也聽從父母之言?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若是冬天父母想吃筍如何辦?難道真去竹林中哭訴一場,地面上就會有竹筍長出來?伱以為自己是昊天文王子嗣?

王荊對禮記進行了大量批閱、註解,甚至是直接刪減修改。同時將《禮記》不納入考核範圍,只要求知曉,閱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