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學宮改制

正文卷

第344章 學宮改制

那位列侯被賜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讓人上書朝廷,讓朝廷不再收取實物賦稅,而是收取錢財的。

對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王恪沒有去深究,直接將其賜死,爵位貶低為子爵,而其後輩又沒有什麼出色之人。估計兩代之後就會倒退成普通豪強。

而在洛陽這個地方,普通的豪強根本守不住家業,最後只能返回祖地。

李斯聽了王哲的話之後,鬆了口氣。

王哲繼續說道:「丞相可知曉近日舉薦之事?」

李斯心中微動,他很清楚察舉制的操作,頓時就明白了肯定是那些人相互舉薦後輩子侄被陛下發現了。

當初那些人這樣搞的時候,他就知道會這樣,勛貴集團和官員進行串聯,再加上後來相互舉薦子侄,幾乎就是以前世卿世祿的翻版。

李斯自然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先帝和當今陛下都是雄主,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瞞得住?但是家族子嗣實在是不成器,為了家族的延續,他也只能參與其中。

可這種事情只能做不能說啊,一旦捅破了,那可就是大罪。

王哲沒有等李斯回答,繼續說道:「丞相,陛下大發雷霆,因為這次舉薦來的賢才名不副實,陛下考校其治民、農耕之術,此人只會夸夸其談,沒有半點實用,如此之人如何能夠成為一地主官?這簡直就是笑話!」

「大乾建立才多少年?察舉制度才運行了十餘年,居然就出現這種事情,這些人是要幹什麼?是覺得大乾國祚太長了嗎?」

「先帝知曉你們的心思,因此推行察舉制,給你們推薦賢才的機會,但是並不是說你們可以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諸多功臣因為建立大乾而立下了功勞,所以有為朝廷舉薦賢才的資格,但現在卻搞出來這種事情,你們對得起先帝和陛下嗎?

你是丞相,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現在去告訴那些人,察舉是大乾選拔賢才的,不是讓他們做利益交換的,是朝廷的底線,決不允許觸碰,誰要是再犯,勿謂言之不預也!」

李斯聽這王哲所言,整個人都麻了,察舉制的本意是為國薦才,這個『才』可以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是世家豪門,這些皇帝都可以接受,但是這個『才』他必須是真正有才能的,而不是蠢貨!

現在這些人是在幹什麼?是在將蠢貨送到皇帝面前,這是在消耗皇帝的信任,是在找死!

李斯原本並沒有在意察舉這些事情,他覺得那些勛貴官員們不是蠢貨,但是他錯了,當權勢、財富迷住了他們的雙眼,就算是再聰慧的人也會變成一頭蠢貨!

他恨不得現在就去將那些人找出來,用盡辦法將他們搞死,以免連累自己。

現在的皇帝乃是雄主,不是晉定公、齊廢公這種被大臣操控的傀儡。

李斯當即起身,沖王哲大禮參拜道:「內相,臣蒙受先帝、陛下恩典,得以施展抱負,輔佐先帝創立大乾,一統天下,開萬世之基業,得以名留青史,斯絕對不允許這些人肆意妄為!也決不允許這種事情出現在李氏!」

「內相放心,斯這就去處理他們!」

看到李斯如此說,王哲很是滿意。李斯這個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不錯,但是私心也重,但是他同樣有自己的弱點,現在他已經位極人臣了,現在就只剩下身後名了。

只要給他一些體面,他就會明白接下來怎麼做。

三月,南陽令等一十三人坐法,皆賜死,十三家上萬人徒嶺南。

察舉制在出現這種情況後,王恪當即對察舉制進行了限制,明確規定了察舉制中每次必須有五人出身平民,並且規定父子不可同朝為官。

也就是說,想要讓自己兒子當官,父親就必須上書請辭。這樣的限制為的就是打壓那些勛貴官吏。

雖然他們可以讓子侄為官,以繞開這個禁令,但是子侄兩三代之後,還會親近嗎?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

同時有了父子不可同朝為官的限制後,就算是父親請辭,兒子步入官場,再想要達到其父親的地位或者影響力,就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時間。當然更多的是他一輩子也達不到。

當然若是真有才,能超越其父,那也是為國效力,並不吃虧。

王恪在看到察舉制的弊端之後,開始在州郡設立郡學。他打算將郡學作為學宮在各地的延伸。

郡學並不會教授太深奧的東西,主要面對的則是平民百姓。郡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宮選取學生。

王恪在發現學宮的問題之後,開辦郡學,為平民百姓準備一個上升空間,為學宮增加學生。

郡學每年都可以向學宮推薦學子,這些學子通過考核之後,就會成為學宮的學生,不僅可以免費學習,每個月還有錢糧補貼,可以讓他安心學習。

以前因為學宮在洛陽,天下州郡之中,沒有錢糧,沒有根基的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前往學習,現在開辦郡學,就是給他們一個機會。

王恪通過開辦郡學的方式,為學宮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學宮之中幾乎再次成為貴族、官員的自留地。這是王恪決不允許的。

——

貫穿整個古代王朝的政治矛盾有很多,但是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分別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矛盾。

在上古三朝時期,這種矛盾引發了很多次動亂,夏朝后羿之亂,太康失國,殷商的屢次遷都,到了周王朝就是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

等到了大乾建立之後,就變成了皇室與開國功臣集團之間的矛盾。在乾始帝和乾文帝時期,皇室的權威一直壓制著功臣集團,並且通過打開上升通道,讓更多的寒門子弟,甚至平民子弟登上朝堂。

這種方式讓皇室一直處於強勢的一方,但是這種做法卻也讓功勛集團和官吏、世家豪門漸漸走到一起,同時學宮也漸漸催化出來了經學世家這個怪胎。——《全球通史古中國史·乾王朝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