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韓非與帝王之術

正文卷

第286章 韓非與帝王之術

田單來到淮國的時候已經六十餘歲,雖然身體還很不錯,但是精神卻不是很好。畢竟他一輩子都在為強盛齊國而努力,到最後卻被齊王逼走。他現在的狀態就類似於一種信仰崩塌。

堅持了一輩子的理念,最後卻只是個屁,任誰都會受不了。田單來到淮國之後,對於有些收集癖好的王崇來說也就花點錢養個人而已,並不指望他帶兵打仗。

倒是樂毅在知道田單來了之後,特意去見了見他,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兩個可是老對手了。

當年樂毅率軍連戰連捷,兩年時間攻破齊國七十二城,在燕國和淮國的攻擊下,齊國只剩下一座孤城。若是再給樂毅幾年時間,燕昭王晚一些病逝,說不定齊國就滅了。

而田單當年正是守護齊國最後一座孤城的人,再樂毅逃亡之後,一戰破燕,收復失地。兩個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想見,不得不說,歷史真的諷刺。

兩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在接觸幾次之後成了好友。樂毅因為年歲大了,雖然還擔任相國之位,但是已經不怎麼管事情了。

趙國在進入中原之後,國力大漲,而秦國為了對抗淮國的壓力,和趙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秦國和趙國都已經意識到了淮國的威脅。秦國丞相范雎更是親自諫言廢除了他以前主張的遠交近攻的政策。改為了聯趙抗淮。

原本趙國想要將魏國和韓國也拉攏過來,但是因為秦國和韓魏的關係問題,一直沒有成功。當然,這裡面也有不少暗衛的功勞。

魏國和韓國因為秦國侵佔了大量土地已經衰敗,既然不願意參加,秦國也沒有太在意,而是開始和燕國齊國解盟,對抗淮國。燕國最終同意了,而齊國因為和趙國之間的矛盾不願意加入。

王崇對於三國之間的聯盟很清楚,之前幾次派出暗衛想要挑撥兩者之間的關係,結果反被秦趙兩國發現。秦國丞相范雎和趙國上卿藺相如紛紛向國君諫言,在國內打擊淮國的姦細。

這讓淮國在秦趙兩國的活動變得很困難,好在淮國在兩國中已經布局上百年了,在兩國中可謂是根深蒂固。秦國和趙國清理掉的只不過是最表面的一層。

甚至於一些淮國的暗衛都已經在兩國中擔任了一些基層官職。兩國的行動雖然給淮國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並沒有傷到淮國暗衛的根基。

王崇在吞併了邦周之後,開始對韓國張開了大口。韓國在之前就已經被淮國、秦國吞併了大量土地,現在韓國的土地只剩下一半。

這一任韓王更是只能在夾縫中生存,為了讓秦國不再東進,韓國派出鄭國前往秦國。建議秦國開鑿溝渠,以灌溉秦國關中平原。

秦國看破了韓國的計謀,但是卻心甘情願的入套,邀請鄭國在關中修建溝渠引水。秦國在失去了蜀中之後,本就要休養生息,對於韓國的計策佯作不知,全力支持鄭國的溝渠計畫。

於是十年過去,鄭國渠開鑿完成,關中平原得到鄭國渠灌溉,大量糧田獲得豐收。秦國僅憑關中之地就將整個秦國養活了。

韓國的計策從另一方面來說成功了也是失敗了。

韓王派遣韓非出使淮國,王崇和韓非交流了一番之後,覺得韓非是一個大才。韓非同樣是一個法家大才,韓非雖然學習的是韓法家申不害的學問,但是天資聰慧的韓非推陳出新,其才遠超申不害。

看到這樣一位大才,王崇自然是要將他留下。韓非的學說和淮國的法家有很多不同,王崇讓他留在學宮之中著書,同時準備將他的學說也納入到諸子百家之中。

韓非的學說吸收了商君、申不害等法家先賢的思想,兼容並蓄,將法家的法、術、勢相結合。法指的是健全法治,勢指的是郡主的權勢,君王要獨掌軍政大權。術則是指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如此這樣就能維持國君的地位,防止下面有人犯上作亂。

這一套學說可以說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不僅可以用來改革,同時也是一本完整的帝王之術,是一本教導國君如何施政,如何掌控朝堂政治、軍隊的方法。

王崇對他到這套學說很認同,但是同樣也發現了這一部學說中的缺點,那就是這種學說對於國君的資質要求很高,想要將這些全部學會,融會貫通,本人必須也是良才。要不然就算是學了這帝王之術,也是無用。

也就是說,想要學會並且靈活運用這帝王之術,必須要權謀、內政資質在八十五點以上。低於這個數字的人學也是白學,根本學不會。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韓非的學說之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意思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當然雖然韓非沒有說的這麼直白,但是王崇能夠從中看到他的意思。淮國這些年推行法治,也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

韓非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一點淮國一直以來都在推行。韓非的這些學說在來到淮國學宮之後立刻就引起了儒家士子的激烈辯論。韓非登台和儒家學子一一辯論,將一個又一個儒家學子駁倒,淮國學宮之中再一次出現了數十年前的那種盛況。

這些年來,儒家一直在推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些年來,儒家其他的學說被權貴推行的不多,但是這一條卻幾乎得到了所有權貴的認同。

但是不管是淮國還是秦國,對於這一條都不予推行。王崇從小就看過很多祖先執政留下的書籍,上面清楚的記錄了那些權貴幹的什麼事情。

若是真同意行不上大夫,這些貴族卿大夫真就是肆無忌憚了。

對於韓非的學說,淮國從中吸取有用的部分。從淮國建立的那天開始,淮國一直都很善於學習,學習好到部分,然後融入到淮國到體系之中,可以說是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