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孔子問道老子

正文卷

第141章 孔子問道老子

孔丘在淮國學宮待了一年,將自己的道認真梳理了一遍,然後編纂成書冊,交給王謹。

在他想來,王謹了解過他的王道教化之後,定然會邀請他參與治國,並且會在淮國推行王道。

可是讓他失望的是,王謹雖然和他討論過王道,但是卻從來沒有要在淮國推行王道的意思,更沒有徵召他為官。

這讓孔丘很是疑惑,於是趁著一次討論的機會,孔丘就向王謹詢問:「淮公既然推崇王道,為何不在淮國之中推行王道教化?」

王謹笑著說道:「世人皆有私心,此時推行王道為時尚早也!」

孔丘又問:「那何時可推行王道?」

王謹道:「吾也不知。」

孔丘大失所望,在他看來,淮公已經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國君,可是為何卻不願推行王道。

於是他想要離開淮國,去尋找願意接受自己學說,踐行王道的君主。

「仲尼先生,您是一位大賢,但是這個時代卻不適合王道。沒有君主會願意推行王道,不如您繼續待在學宮中完善您的學說?」

孔丘拒絕了,他要遊歷各國。

看到孔丘拒絕,王謹也不再多說什麼,只是讓人準備了一輛馬車。

對於孔丘的離去,王謹並不看好,這個時代的戰亂頻繁,你推行王道,但是你的對手可不會跟你講王道,一意孤行推行王道,最後只能是黯然收場。這個時代國君們更想要強兵之道。

「孔丘的房間給他留著,想必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回來的!」王謹笑著說道。

孔丘離開學宮,先是回到了魯國,向魯公闡述了自己的王道教化。魯公當時已經被公室和卿士貴族們架空了,聽到孔丘的王道當即就決定任命他為大司寇,攝相事。打算破罐子破摔,反正也沒有比這更爛的局面了。

而擔任相國之後,孔丘才發現,事情不是他想像的那麼簡單,他想要用禮樂來約束那些卿士貴族,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在意,孔丘的攝相事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他想要做事,但是卻沒有任何可用之人,三月時間,沒有作出一點成績。他想要做事,那些卿士貴族就阻撓,經過一番爭鬥他才發現,他的王道根本無法約束這些卿士大夫。

三個月來,孔丘一無所成,魯公也失望了,於是就不再將祭祀的祭肉分給他,意思就是不想再任用他了,看到這種情況,孔丘只得離開了。

接下來孔丘又去其他幾個國家宣揚他的王道,這幾個國家的國君很敬重他,都願意讓他做大夫,但是卻沒有一個國君任用他。

看到這種情況,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開始周遊列國,同時開始招收一些有天賦的弟子。

在遊歷各國之後,他發現了自己學說中的不足之處,然後又將其補充完善。他的名字在列國中流傳,但是卻沒有人願意任用他。

他的眼睛依舊明亮,風霜雨雪讓他變得蒼老,但是他的頭顱卻依舊高昂著。

經歷了這些之後,他明白了很多,但是依舊有很多疑惑之處,於是他準備再次回到淮國學宮之中尋找答案。

孔子再次回到淮國,並且前往淮國守藏室見到了老子。

淮國的守藏室很少有外人進來,能得到淮公允許前來的,除了淮國公室就是這些大賢了。

這裡幾乎聚集了天下間最精華的書籍,當然這裡的書籍都是經過重新抄錄過的,至於原版的書籍則是被存放在了淮國公室家主的須彌手鐲當中。

李耳和孔丘兩位大賢在守藏室中相遇。兩人雖然都是大賢,但是相遇並沒有出現什麼異象。不過兩人的相遇還是將沉睡中的子珏喚醒了。

子珏立於虛空,靜靜的看著兩人,看著此時這個世界上最具有思想的兩個人能夠碰撞出來什麼樣的火花。

「伯陽公,我之道是仁義,以仁義之道來衡量天下,用禮樂來約束,這樣天下就不會崩壞。」孔丘說到。

李耳已經看過孔丘的書籍,當即說道:「仁義是人的本性嗎?什麼是仁義?」

孔丘道:「君子不仁便不成其為君子,不義便不能生存。仁義,確實是人的本性。心中正而無邪,願物和樂而無怨,泛愛眾人而不偏,利於萬民而無私,這就是仁義的大概。」

李耳搖搖頭道:「伱這種說法很危險,談論兼愛,難道不是有點迂腐嗎?說是無私,才是偏私啊。」

「天地萬物本就是自然存在的,日月交替有人去推動嗎?他們自行就會運轉,潮漲潮落,需要人去運轉嗎?他們會自行漲跌,野獸聚群需要人去撫養嗎?他們會自己成長,這都是自然存在的。這些都是自然規律,順應了自然規律,國家就會井然有序。」

「你標榜仁義,執著於禮樂,到處宣傳仁義,這是違背人的本性,就好像你敲鑼打鼓去追逃跑的人,那個人就會跑的更遠。」

孔丘繼續問道:「那伯陽公,你覺得天下崩壞至此,是自然的發展,若是順勢而為,那不是更加混亂了嗎?」

李耳道:「你推崇周禮,希望能夠恢複禮樂,但是最先破壞禮樂的是誰?是周天子啊!」

「天子都不遵守禮樂,難道能夠苛求諸侯們遵守嗎?」

「天下紛亂,難道只談禮樂就能讓天下太平嗎?」

「齊桓晉文楚庄淮公秦穆都成就了霸主之位,難道也是因為他們仁義?」

「甚至就連周王室也將很多周禮廢棄。」

「你追求周禮,假如你能夠讓天下重新恢複井田制,那麼農夫會感謝你嗎?」

「按照周禮,公侯封七十里,子封五十里,天下間即便是最小的諸侯封地也不止五十里了。」

「周禮的崩壞是一個人的原因嗎?不是的,是全天下的人推動的,難道還能恢複嗎?」

「你遊歷天下,想必是明白這些道理的,但是你卻偏要阻止,這就如同大鯀治水,以堵塞河道修築堤壩來阻擋水,結果卻是苦勞無功,天下反而更加混亂。」

李耳搖搖頭說道。

這一番話幾乎否定了孔丘所有的努力,但是孔丘並沒有生氣,他依舊堅定:「伯陽公所說的是現實,在我看來這是道,是天道,但是人間應該有人道,人道就是仁義,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卑鄙之人就應該被萬人唾罵,高尚之人就應該得到表彰尊敬。我堅持我的道,即便它會讓我粉身碎骨,仲尼至死不渝!」

李耳心中嘆息,這種結果他早就已經預料到了,沒有人為會放棄自己的道。此番論道,只是想要藉助其他的道,來完善自己的道。

PS:作者學渣一個,兩位大賢討論的問題不是我一個撲街可以評價的,這些關於哲學,關於仁義的問題太高深了,只能簡單寫一寫了,大家隨便看看,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