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最後的巴奧(2)

正文卷

第202章 最後的巴奧(2)

呈現在影蛉複眼中的,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結構-是金屬,並且明顯具有經過加工的痕迹,必定並非自然的產物,而是科技文明經過複雜工藝加工的造物!

只是,現在,這些結構已經破裂崩解,成為不規則的殘骸,僅僅能通過外形,看出這些結構完好時,應該是一個巨大的圓環形,並且具有各種不知什麼作用,亦或者單純只是裝飾的突起結構。

這讓林易一時間有些恍惚-晚石炭紀至早二疊紀的蕨林之中,驟然出現疑似科技文明造物的殘骸,讓他有種莫名的不真切感-確切說,是心底不願承認這一切。

金屬殘片的一側,具有明顯的高溫灼燒痕迹,另一側卻光潔如新,絲毫沒有絲毫氧化與鏽蝕的痕迹,結合其外形結構,破碎變形的慘狀與出現在疑似隕石坑的正中,都說明了一件事-這個結構,是從大氣層外墜落的。

曾經的中奧陶紀流星事件,迪克拉隕石坑正中的原始母巢,背後的種種陰謀,墜落的科技文明造物結構,無一不在說明,母巢與巢群的出現,並非自然的結果,而是有未知的存在在其中干預所造成的。

影蛉的腹部氣孔中,向外噴出一口濁氣,彷彿其在感嘆這一切。不得不說,即使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真的面對真相,林易仍然有些悲哀。

收回思緒,繼續看向這些殘骸正中。大量蕨木的根系與藤蔓已經覆蓋在這些殘骸之上,呈現出一種詭異的破敗感-這讓林易也安心了不少。

藤蔓幾乎將其完全覆蓋,說明這一切已經發生許久。那個暗中存在的干預者,大概率放棄了這裡,否則必定不可能在意外發生後依然放任這一切存在,甚至不進行最簡單的毀屍滅跡。

殘骸之中,大量蕨木的根系與藤蔓匯聚起來,匯聚成一顆驚人粗大的蕨木。其直徑遠超內外圍的任何一顆蕨木,組成其結構的藤蔓與根莖也更加虯結彎曲,還有大量的類似氣根的結構向下垂下,讓它幾乎稱得上獨木成林。

目前看來,這顆蕨木,似乎是與結構一同從大氣層外墜落的,或許是其種子被儲存在了這個或許是空間站的特殊金屬結構之內,在墜落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保持了大致的完好,並生長成了這顆成林的巨木。

這些蕨木,或許是被那個未知的干預者帶上太空的種子經過基因編輯後的產物,在墜入大氣層後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入侵物種,大肆增殖,並很快形成了這片蕨林。

但此時,這些蕨木呈現出的結構表明,這些奇怪的蕨木,某種意義上,也是此前種種事件的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禍首,另有其存在。

這些虯結木質化藤蔓正中的位置,呈現出驚人的景象-碩大的蕨木底部,大量真菌生在根系之間,幾乎取代了原本其中的土壤結構。

菌絲之間,隱隱能看到,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被大量根莖包裹著,還有些分外粗大的根系連接在結構之後,似乎是維持那個球狀結構生命的關鍵。

但此時,這些根莖結構上,已經攀滿了菌絲,還有大量類似子實體的結構攀附其上-通過此前的分析,林易已經知道,這些子實體類似的結構,便是這些奇怪真菌的空間突觸。

菌絲與腦部神經結構連接,末端再接入空間突觸神經中,這才形成了類似巢群的組織存在形式。而正常來說,一根子實體與配套的菌絲,就足以控制一隻巨鱟蛛。

巨鱟蛛身上的其他子實體並不具有空間突觸功能,僅僅是攻擊的器官。而即使龐大如葉爪蠕蟲,也不過僅有兩根類似子實體的結構容納在體內,起到與意識網路連接的作用。

如今,如此多的子實體結構寄生在此處,就已經說明了那個球狀結構的不同凡響。其必然有什麼特異之處,才值得大量真菌將其寄生。

影蛉繼續向前,穿過那些似乎受到干擾,胡亂擺動著的藤蔓結構,緩緩接近中央的那顆巨大蕨木。一對發達的複眼緊緊盯著正中的球狀結構,若有所思。

這個結構從外表來看,並不像是具有什麼實際性用處的樣子。而在一個不管是真社會性生物還是正常野生動物的身體上,生著這樣看起來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的結構,便只有那麼幾種可能。

一是有關繁衍,例如白蟻后膨脹的腹部,但這個結構明顯不是用於繁衍的樣子。二是用於性展示,例如鹿角,不過對於植物來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便只剩下了一種可能,一種可以被稱為特例的可能,這個結構,是一個發達的,類似大腦的結構,用于思考!

這樣的結構出現在植物身上,堪稱不可思議。但考慮到其來自疑似未知干預者的空間站實驗室,倒也並非不可能如此。並且,根據真菌子實體大量寄生這一點來看,可能性不低。

現在,關於泥盆紀末大滅絕的一切,都真相大白-凱爾瓦薩事件最初的隕石撞擊,正是因未知原因解體的干預者空間站結構墜入大氣層所導致的。而隨後,罕根堡事件,則是這些共生或者說單方面寄生的植物與真菌共同導致。

而想到此處,林易卻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這株蕨木很可能擁有一個發達的大腦,並且大腦被真菌所寄生,那麼是否意味著,如果清除了真菌,這個擁有大腦的特殊植物,是否就能「清醒」過來,並與林易交流?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植物是被真菌強行寄生這一假設上的,如果雙方是互利共生關係,植物並非林易想像中的受害者,而是單純的幫凶,這一切都是白搭。

但無論如何,出於對一種可能性的嘗試,林易都打算試試-一旦成功,他很可能便能獲得更多的,關於那個未知干預者的情報。再不濟,總會有所收穫。

一套建立在類病毒微生物基礎上的清除寄生真菌的方案很快別想出,現在,只等待最後的實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