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中幗優勢

正文卷

第74章 中幗優勢

「推廣安卓這件事就算開源了只有谷歌是做不成的,市場佔據優勢的諾基亞顯然不可能和谷歌合作,其他傳統的手機廠商大概很難理解什麼是智能手機,什麼是移動互聯網。」

「安卓合作的對象應該是移動運營商和電信設備製造企業,另外還有智能手機行業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

「智能手機可以在手機上看網路視頻,瀏覽新聞,可以讓智能手機用戶使用更多的流量,然後運營商才會採購更多的設備,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但智能手機的三大核心,谷歌只解決了操作系統,晶元選擇同樣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作為一家創業企業,哪怕有了ARM的方案,也不可能自己設計手機晶元,必須要讓高通、德州儀器等公司加入進來……」

曲黎在谷歌三巨頭面前侃侃而談,替他們規劃安卓未來的發展方向,怎麼說呢,或許只能用傻大膽形容吧。換成十幾年後,說不定會被霸道總裁訓斥:你在教我做事!

引進高通是必然的,不說他們的專利優勢無法避免,再說他們坑爹的專利授權方案,實際上是小米OV等手機企業崛起最大的靠山,凡是使用高通晶元的企業交5%高通稅的同時也獲得了高通的專利保護。

證據就是飽受詬病的「反授權協議」:使用高通晶元的手機公司,必須將所持專利授權給高通,並且不得以此專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戶徵收專利費。

基本上只要使用了高通晶元的手機企業就不能向高通晶元的用戶發起專利訴訟,也就是三星華威中星這些使用了高通晶元的手機企業不能向小米OV要專利費。

競爭對手妥協了,基本上只有電信公司,專利流氓會對小米OV發起專利訴訟,這也是國產手機國際化這麼順利的原因。當然,華威是特例,人家通信專利多,沒有高通專利保護照樣能打。

「這麼說你們公司短期內造不出智能手機?」施密特有意無意的說了一句,不知道什麼意思

「也不是不可以,普通的功能機隨時可以生產出來;但智能手機就不一定了,這要看操作系統的完成度,谷歌想要為Android生產一款全鍵盤手機?」

「有這個想法,畢竟研發了這麼久,突然轉變方向,大家不是那麼容易接受。」施密特很坦然

「我們可以試試。」曲黎果斷答應下來,就知道初創公司沒這麼容易與谷歌合作,他們這是要試試曲黎和周少寧的成色。

接下來就是周少寧和安迪魯賓對接了,但對於公司註冊在哪裡兩人又有了分歧。

「我不可能成立一家米國公司,這是原則問題。」曲黎堅定的說,雖然說智能手機企業在米國成立沒什麼,但他的野心不是一家手機組裝企業就可以限制的。

「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米國這邊科技人才更多,比如說操作系統和晶元設計,國內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但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稅率大約是15~25%,米國全球徵稅大約是35%,你說我們在企業發展的前期能夠節省多少資金?」曲黎很難用道德和理想說服高知分子,那就只能用利益分析了。

米國幾乎不可能成長出智能手機初創企業,原因就在專利上,摩托羅拉就算半死不活,要通過專利戰打敗初創手機企業簡直不要太容易,灣灣的HTC當年如日中天,蘋果公司出手後,沒了……

當年的中幗在專利創新保護上力度很小,所以國內出現了一大批手機企業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在手機行業賺了許多錢,可惜沒有培育出足夠優秀的企業。直到智能手機行業爆發,雷布斯的小米橫空出世,帶領一隻足夠優秀的團隊打爆了當時幾乎所有手機品牌,OV兩大品牌乘勢而起,巨大的壓力下,讓當年在手機領域找不到存在感,沒有任何優點的華威終端部門奮發向上……

歐美日韓發達國家不行,總不能去印度創業吧,中幗幾乎是曲黎成立智能手機初創企業唯一的選擇。

經過曲黎耐心細緻的分析,周少寧同意了曲黎的選擇,以後合適的時機可以在北美成立分公司或者研究工作室。

「那這家公司叫什麼名字,放在哪個城市?」

「公司的名字就叫榮耀吧honor,放在人才最多的城市。」

「中國人才最集中的城市是北津,但聚美上羊城?」

「……」

曲黎其實挺喜歡呆在南方的,這裡的飲食還是氣候都比北津更具吸引力,但高科技企業人才因素真的非常重要。不像十幾年後人才過剩,北上廣深幾乎沒有多大的區別,拼夕夕都可以在魔都成功,但目前來說北津的高校全國最多,不算房價和房租,這裡的生活成本全國最低,很多人不願意離開這裡。

「沒事,反正聚美要開拓北津市場,我……」曲黎想到陳丹琳,多少有些不舍,難道兩人這麼快就要兩地分居?

「那就北津吧,北津確實比魔都更適合。」周少寧

這不是廢話,雷布斯一直在粵省珠海發展,但成立小米時卻選在了北津,總不能是他腦子有問題吧?

兩人又討論了一些細節,周少寧本來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之前在UT斯達康也有手機業務,而且拿下了手機牌照,他在這個行業認識不少人,可以拉起一隻隊伍。

「智能手機的未來肯定是全網通,TD在3G時代大概率沒有多少前途,但到4G時代就不一樣了,UT斯達康……」兩人謀劃著從這家電信企業爭取一些利益。

UT 斯達康在2006年年底宣布退出沒有競爭力的CDMA研發,周少寧出手應該能收購一些專利和人才。

「或許我們有機會收購UT斯達康的手機終端業務。」隔了一天後,周少寧突然得到一個消息

「???」曲黎雖然知道斯達康註定會沒落,但這家公司2004年的營收超過27億美元,怎麼收購?

「吳影和斯達康米國總部這邊不和,很可能涉及人事變動,但斯達康大股東是高盛,軟銀……」都是外資股東,但卻控制了一家國內的電信設備企業,這種複雜的形式下,UT斯達康的倒閉似乎很有道理。

「這確實是一個好機會,但我想知道伱想要的是一家什麼樣的科技企業?」

「榮耀是一家硬體公司還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能不能堅持工程師文化,想不想將公司政治降到最低,哪些人有資格成為我們的合伙人?」曲黎一連串的問題,不僅是反對收購UT斯達康的手機終端業務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