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寄予厚望

正文卷

第180章 寄予厚望

農曆八月二十,這是一個黃道吉日,也是歐國芳出嫁的大喜之日。

在後世,由於婚前同居是普遍現象,結婚只是走個流程而已,自然沒有太多的傷感,因出嫁而哭的新娘可謂是少之又少。

但現在這個年代,大姑娘出嫁,十個起碼有九個會哭。

因為這個年代別說是婚前同居了,就是去領了結婚證,在沒有辦結婚酒之前,男女雙方都不用想著同居,所以新娘對新郎的了解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就只是見過幾次面而已,比陌生人好不了多少。

而出嫁,就代表著要跟原生家庭分割開來,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家庭開始新的生活。

就連丈夫都是陌生的,更別說是公公婆婆以及其他人了,要說心裡一點都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原生家庭的不舍,以及對未來家庭的害怕與嚮往,還有其他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在與父母告別的那一刻,掉淚那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不過今天歐國芳出嫁,在跟父母告別的時候就罕見的沒有掉淚。

她的想法很簡單,女人嘛總是要出嫁的,婆家那邊有她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小姐妹在等著她,她嫁過去後就可以天天跟小姐妹聚在一起了,這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有什麼好傷心掉淚的?

不得不說,人在年輕的時候,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小夥伴對自己的影響力真的不要太大。

很多時候,父母講的話都不聽,但小夥伴一句話,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絕對沒有二話。

有架一起打,有錢一起花,有好吃的好玩的肯定少不了小夥伴的份。

一起去廣東打工,哪怕是進了黑廠,工作辛苦工資又低,但只要有小夥伴陪著,那就能一直堅持下去。可只要小夥伴辭工走人了,那剩下的那個人十有八九也堅持不下去了。

總之,在沒有結婚之前,大部分小夥伴的友情都不會變質。

而結婚之後,就得看情況了……

目前,歐國芳她們三個的姐妹情,顯然是一點都沒有因為嫁人而變質。

在歐國芳被接親的人接回到婆家的時候,她一眼就看到了挺著大肚子的萍姐與堂妹歐國花,兩人都笑吟吟的看著她,她當即回了她們一個無比燦爛的笑容。

時隔不到三個月,她們三姐妹再次聚首了。

……

之前鄧昌元跟歐國花結婚,鄧世榮這個媒人送了一塊卡其布,而鄧允泰與張秀萍則送了一床棉被和一個二十塊錢的大紅包。

如今鄧昌東跟歐國芳結婚,三人送去的禮品與紅包同樣不變。

畢竟都是張秀萍的小姐妹,肯定是不能厚此薄彼的。

當然,鄧昌東家也是會做人的,收到這麼重的禮,給鄧世榮的謝媒禮自然不會小氣,現金紅包30元,十幾斤的豬臀一隻,扣肉也有十七八斤,其餘的花生豆子芝麻啥的都是兩斤的,基本是樣樣不缺。

這筆謝媒禮進賬,再經過系統的十倍獎勵,總價值超過了八百塊錢,已經是一筆非常不錯的收入了。

而鄧世榮的現金也再次增長,突破了七千大關。

在大手大腳花錢的前提下,還能攢下這麼多錢,鄧世榮還是非常滿意的。

……

這一天。

兒女們放學回來吃午飯的時候,鄧允嵩一臉鬱悶的說道:「爸,我們班主任說,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初中要讀三年了,以後上高中了也一樣要讀三年,不像大哥二哥他們讀兩年就行了!」

鄧世榮前世就經歷過,自然不覺得奇怪,說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實我們松山公社這邊的中學現在才改成這樣已經算是很晚的了,有一些中學早在1978年就恢複三年制了。」

博白縣這邊的中學,建國後一直都是實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後來在某個時期,主席提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於是博白縣便從1968年開始實行「二二分段制」,即初中、高中均改為兩年。

到了1978年以後,博白縣有些中學便重新恢複「三三制」,也有些中學實行「三二制」,還有像松山公社這邊的中學仍舊實行「二二制」。

不過從今年開始,全縣中學均實行「三三分段制」了。

鄧允嵩聞言苦著臉道:「我原以為明年就可以上高中,然後再讀兩年就有機會趕在二哥沒畢業前也去京城讀書,可現在這麼一改,那就要再多讀兩年,等我上大學的時候,二哥都已經大學畢業了。」

鄧世榮笑道:「你二哥大學畢業不一定就不讀書了啊,他或許會繼續讀研究生也不一定,你現在也不要好高騖遠,等你有本事考上了京城那邊的大學再說。」

鄧允嵩自信的說道:「爸伱也不要小瞧我,我承認二哥讀書是厲害,但現在我初中比他多讀一年,高中又比他多讀一年,他只讀兩年都能考上北大,相信我多讀兩年也是可以考上清華北大的。」

鄧世榮鼓勵的說道:「你有這個自信是好事,那你就好好努力吧,只要你能考上清華北大,那你有什麼要求隨便提,只要爸能做到的絕對不推辭。」

鄧允嵩聞言眼中一亮,說道:「爸,這可是你說的哈,到時我要是考上了,你別不認賬。」

「放心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那肯定不會賴賬。」

鄧世榮看向他寄予厚望的三兒子,說道:「不過現在說考大學還太早,你還是先考上博高再說吧!」

鄧允嵩點頭道:「我知道,爸你看著就是,這個學期的期中考試,我就拿下全班第一給你看看。而我們班的全班第一,基本上也是全年級第一了。」

鄧世榮笑道:「我相信你有這個實力,那我就等著你回來向我報喜。」

前世,只是中專畢業的三兒子,都能靠自己的政治智慧混到處級。

如果這一世三兒子真能考上一所牛逼的大學,等畢業了還像前世一樣選擇從政的話,那他的起點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且人脈關係也比前世強百倍不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兒子到底能走到哪一步,鄧世榮心中還是非常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