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

正文卷

第16章 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

廳堂里,張解放父子正在聯手打造一張架子床,這是替村裡的一戶人家打造的。作為村裡有名的木工,村裡誰家要添置什麼傢具,基本都是由張解放父子幫忙打造。

架子床是漢族的傳統卧具,起源於遠古時代,在明代正式出現,是我國傢具與傳統建築趨同的典型例子,在結構、工藝技術和裝飾方法上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在古典傢具界,架子床一直受到研究學者和收藏家們的極力推崇,被稱為最科學的床。

它的式樣頗多,結構精巧,裝飾華美。

裝飾多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馬山水等為題材,含和諧、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

風格或古樸大方,或堂皇富麗。

現在張解放父子聯手打造的,自然是最簡樸的那種架子床。

就在父子倆認真做工的時候,一個聲音忽然從門口傳了進來:「請問這裡是張解放家嗎?」

張解放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向門口那個扶著單車的陌生中年人,他迎出去問道:「我就是張解放,阿表你是哪位啊?找我有什麼事嗎?」

鄧世榮把單車停好,從口袋裡掏出一包糖果餅,遞過去說道:「我是邦傑大隊那耶村的九叔,聽說你的大兒子張抗美今年已經二十二歲了還沒有成家,所以我想幫忙保個媒,不知道你們家有沒有這方面的意思?」

原來是媒人登門,張解放當即熱情的招呼起來。

張抗美不愧是腦瓜子靈活的,不用父親吩咐,他就第一時間幫媒人拿來了凳子跟煙筒。

鄧世榮燒了兩筒煙,雙方又一番客套過後,才開始談起了正事。

「後生,我想給伱介紹的,是我們村的一個姑娘,名叫鄧昌梅,她比你小一歲,擁有高中學歷,這文化水平在姑娘當中算是少有的了。」

鄧世榮簡單的介紹道:「她身高大概有1米6左右,人長得挺不錯的,性格也比較開朗,臉上經常掛著笑容……」

張解放父子一直認真傾聽,結果不知道是姑娘的條件本身就好,還是鄧世榮這個媒人的口才太好了,反正父子倆是越聽越覺得滿意。

「九叔,你說的這個姑娘確實不錯。」張解放先是贊了一句,然後看向自家大兒子道:「這是你的終身大事,你覺得這姑娘怎麼樣?要是合適的話就讓九叔安排你們見上一面。」

張抗美心中自然也是滿意的。

別的不說,光是女方擁有高中學歷,在他這裡就加了不少分,至於其他的也都符合他對另一半的幻想。

當然,現在只是媒人的一家之詞,具體是不是真有這麼好,還得另外找人打聽打聽,然後雙方見上一面才知道。

心裡這樣想,嘴上張抗美則點頭道:「我沒問題,那就麻煩九叔你安排我們見上一面了。」

鄧世榮笑道:「沒問題,具體安排你們什麼時候見面,我得先問問你們生產隊什麼時候割禾?」

張解放道:「隊長沒說是哪一天,不過大概就這兩三天吧!」

「原本後天是圩日,安排打相識是最合適的,只是後天我要安排別人看家門,時間就有衝突了。」

鄧世榮沉吟道:「這樣吧,時間太趕了也不好,就等割完禾之後,我再安排你們打相識,趁這個時間,你們也可以安排人到我們村去打聽一下,看看我介紹的姑娘風評怎麼樣,是不是像我說的一樣。」

張解放道:「還是九叔你考慮得周到,像你這麼實在的媒人,還真是挺少見的,那就聽九叔你的安排。」

鄧世榮笑道:「這姑娘按輩分算畢竟是我的侄孫女,我當長輩的做媒肯定是希望他們過得幸福,所以有什麼我就說什麼,肯定不會為了撮合這樁姻緣而惡意隱瞞。」

張解放父子聞言就更加放心了。

談完正事,雙方又閑聊了一番,鄧世榮便起身告辭。

此時已經快到中午了,張解放父子自然是極力挽留,說什麼也要他吃兩碗粥再走。

鄧世榮推辭不過,便留下來吃了兩碗粥,又吃了一塊煎的木薯籺,才心滿意足的騎車回去。

……

下午,鄧世榮剛回到家,鄰居五嬸便左手拿著紙筆右手提著米袋走了過來,說道:「九叔,明天百公(土地神)做社,你們家做不做?」

鄧世榮毫不猶豫的點頭道:「當然做,我家做兩份。」

做社,這是當地一種傳統民俗,規模有大有小。

小則數家,多由同姓、同鄰里或耕作同一字圩農田的農戶自願結合;大則聚集一村,數村農戶合辦。

鄧世榮他們這裡做社的規模就比較大,是以那耶村為中心的幾條同為鄧姓的自然村合辦。

在這一兩個月都吃不上一次肉的年代,做社可以說是最讓村民們高興的日子了,因為代表這一天能吃上肉了。

在後世,都是先收錢後做社。

但現在做社只是提前收米,不提前收錢,換句話說,現在做社是可以賒賬的,這也是村民們喜聞樂見的原因,哪怕是一分錢都拿不出來的家庭,也可以先報名做社,搞點社肉回去祭一祭五臟廟。

至於欠的社錢,等有了再給就是了,這也導致不少賣社豬的人家幾年都收不回豬錢。

做社,是整個博白縣都有的風俗,不過每條村做社的規定都不一樣,有些地方一年只做兩次社,分為春社與秋社。

大部分地方,都是一年做四次社,分別是春夏秋冬四次。

然而,那耶村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它一年是要做十二次社的,平均一個月一次,這做社的頻率可把其他村的人給羨慕死了。

因此,還有好事者給編了順口溜:「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無有豬肉都有碗飯挖。」

意思是說,無論嫁到哪裡,都比不上嫁到那耶村與那巴村,就算沒有豬肉吃都有碗飯吃。

這那耶村與那巴村,都是一年做十二次社的。

聽到九叔說要做兩份社,五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這年代做社,能單獨做一份的家庭,在村裡已經是生活水平不錯的家庭了,大部分都是跟人合夥做一份,稍微解解饞就可以了。

能夠開口說做兩份社的,九叔可以說是村裡的頭一個。

五嬸瞪大眼睛問道:「九叔,我沒聽錯吧,你要做兩份社?」

鄧世榮笑著點頭道:「嗯,家裡兒女多,做一份社根本不夠吃,還是做兩份比較合適。」

五嬸聞言嘴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這年代誰家的兒女不多啊?大家做社都只是稍微解解饞,誰家有條件放開肚子吃肉啊?

半響,五嬸才一臉羨慕的說道:「九叔,你還真捨得啊!」

請大佬們追讀支持,還有積極發表評論,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