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要四省圍剿我

正文卷

第136章 要四省圍剿我

昔日萬人大軍戰於延川城門前,也是幾乎同樣的情形,楊鶴軍大敗。

眼下若非是知曉灶王野心勃勃,若是放任不理就會如同小病拖之變大病一般,楊鶴是真的不想管那灶王。

畢竟神一元和神一魁兩兄弟再加上王嘉胤等賊寇明顯比灶王好對付。

山西巡撫願意配合他剿滅灶王,這算是難得的機會,畢竟山西也算是邊鎮重地,盤踞在大同府的巡撫之兵也算得上是精銳。

比他昔日那萬人大軍強大多了。

灶王兵分兩路已經是絕對的事實,不像是上次一般虛晃一槍,他們完全有機會截斷灶王后路,和山西巡撫設想的一般。

夾擊之下,殲滅灶王一部分人馬,剩下的就好對付些。

楊鶴召來總兵杜文煥和參政洪承疇商議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洪承疇解了韓城之圍,已經展現出了其軍事方面的天賦,因此楊鶴將重頭放在了洪承疇身上。

洪承疇在心中合算一番,對於這個三邊總督,洪承疇早有不滿,不過畢竟還要共事,對方願意採納他的建議,他也不吝出謀劃策。

「賊寇佔據清澗,延長,永和,延川,」他緩緩道來,「三縣拱衛延川,從任何一個方向進攻延川勢必要先破三門戶之一,而眼下灶王駐兵永和,山西巡撫願攜五千勛卒配合我等剿匪,實乃良機,我等可出兵南下。」

「分兵三路,一路進攻延長,一路阻擊延川之援兵,另一路則是在阻敵之兵的掩護下,配合山西巡撫之勛兵夾擊灶王永和部之敵。」

「不錯,就這麼辦!」

楊鶴大喜,這一次聽起來明顯更為靠譜,灶王隱約呈現出陝西賊寇之首的味道,若是打擊灶王一次,能夠讓他的招安政策更好的推行。

而且也能夠為他爭取更多時間,畢竟這次戰鬥山西巡撫也是要參與的,到時候他一個三邊總督,一個山西巡撫,共同上奏陝山大捷之事,皇上定然欣然信其言。

「聽聞,灶王永和之兵卒擁有騎兵兩百,此兩百騎當是灶王之全部精銳之騎兵」

「本官可調動五百騎,五百對兩百,優勢很顯然在我們這裡,」楊鶴道,上次已經有些吃了兵力質量和裝備的虧,這次楊鶴為了一次大捷來鼓舞士氣,也算是下了本兒,他要抽調一部分金銀來調動兵馬。

洪承疇無話可說,五百騎對兩百,已經算是有巨大優勢了,更何況那灶王的騎兵,應當稱為馬匪更為合適,這些馬匪向來沒有章法,和朝廷之軍沒有辦法比擬。

上一次的戰鬥洪承疇並沒有參與,並不知曉杜文煥是如何敗的,那次戰鬥回來以後這個總兵像是被打沒了鬥志一般,整日無比消沉。

楊鶴瞥了一眼杜文煥,後者依舊是沉著臉不知道在想什麼,見狀楊鶴也不指望杜文煥能夠有什麼建議了。

「若是並無他議,此事就這麼定下了。」

楊鶴捋著鬍鬚看著在場的人說道。

沒有任何人回話,一個總兵杜文煥什麼都沒有說,一個大放異彩的參政將話說完以後也沒有異議了,他們還能說什麼呢。

楊鶴滿意的點點頭,將這件事情吩咐了下去,延安府又開始備戰。

在延安府附近晃悠的灶王眼線立刻得知了這個消息,快馬加鞭的將消息傳給在永和縣的劉振華。

近一段時間延安時常會派出去兵馬,多次北上鎮壓主要的流寇,那些流寇都是望風而逃,傳來的消息皆是『大勝,大捷』,繳獲了多少多少糧食,多少多少財款。

不過劉振華知道,這些都是場面話,要面子的東西,實際上流寇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反而跑得越來越歡,賊禍也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

「不過這次有些反常,以往調動兵馬都是往外出,這次是往延安裡面進。」

張黑子彙報道,這消息必須他來送,別人來他不放心。

「哦?」

劉振華知曉一個道理,事出反常必妖,張黑子這話無疑是在說楊鶴又在糾結兵馬,附近有誰能夠讓他這麼做。

近些日子陝西名氣比較大的賊手,都被楊鶴的兵『揍』了一遍,變成了流寇四處逃竄,現在唯一一個釘子一樣釘在原地的——還擴張了不少的,就只有他灶王一個了。

拿下永和,拿下清澗。

「這是又要對我動手了,誰給他的信心。」

要知道延川一戰幾乎是算得上一場朝廷的大敗,古來戰鬥基本上都是數萬數十萬,但是真正打起來,殲滅敵人上千都已經算得上是大勝,當然,那些拉鋸戰死戰除外。

那一戰讓楊鶴龜縮延安數十天,使得延安之兵不敢東顧。

劉振華朝著東邊看了看,又扭頭看了看西邊,距離他拿下永和已經過去了要兩周的時間,他的馬匹都快要上千了,大股騎兵都開始訓練,但是山西那邊也多日沒有動靜。

他曾經派出了騎兵隊伍探查隰縣,石樓縣,太寧縣,那山西巡撫若是想要進攻永和,就只有這三個方向可以來,但是現在那邊沒有任何消息傳回來。

對方並沒有像是劉振華想像的那樣快速反應。

沒有任何巡撫能夠忍受自己地盤上有個流寇紮根,那山西巡撫耿如杞嫉惡如仇,在得知京師被圍困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就帶著五千兵,他巡撫親自上陣,去支援京師。

眼下不可能對劉振華放任不理。

很明顯在謀劃著什麼,再看看延安府城那邊的動靜,兩者立刻被劉振華聯繫起來,就如同他曾經玩上單看到中路不見就知道肯定要來搞自己了一樣。

這兩人恐怕是已經準備好要兩面夾擊他了。

「這次是要將我趕盡殺絕啊,」劉振華暗道一聲,一個三邊總督,一個山西省巡撫,幾乎可以說劉振華眼下要面臨四個省的圍剿。

幾乎快要比得上明末那被五省圍剿的高迎祥了,但是後者可是足足有二十萬人馬。

那可是打到了朱元璋的老家要效仿朱元璋進攻南京的人物。

而眼下劉振華的兵馬撐死不過萬,地盤上所有人加起來都沒有十萬人。

竟引得四省圍剿。

劉振華喊來趙世通和楊立超,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兩個,想要看看他們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灶王,眼下我們已經有騎兵上千,永和周圍皆是一片平坦利於騎兵衝殺,就算是來上萬人,千人騎也能夠七進七出。」

楊立超道了聲,雖然他沒有指揮過騎兵作戰,但是昔日作為槍童也聽主人講述過騎兵優劣,眼下他也算是征戰數次,對於戰場有了直觀的了解。

騎兵在平原地帶對於步兵來說就是碾壓性的打擊,當然,前提是輕步兵,眼下他們的對手大多數都是輕步兵,面對成規模的騎兵衝殺太過於脆弱。

永和縣前平坦,他們能夠極大的發揮騎兵的機動性。

「確實如此,」劉振華點點頭,他們的騎兵雖然不帶甲胄,但是兌換而來的戰馬個個膘肥體壯,劉振華也不吝嗇聲望為其購買飼料,每日的聲望零頭幾乎皆是用於此處。

上千馬匹在外面的平原上足夠衝擊萬人,況且對方一個方向上大概率也不會有萬人,而且劉振華的騎兵可是會增加的。

天兵們每日皆是在訓練馬上作戰,民兵也被拉出來了一部分。

四省圍剿,聽起來聲勢浩大規模空前,也確實如此,但是所需要的時日是以月起步的,雙方從達成一致目的,到開始糾結兵馬準備,再到互相通信約定時日,再到雙方兵馬全軍出擊,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對方拖延一日,劉振華的戰馬就會多出來四十多匹,每拖延一日,劉振華的騎兵隊伍就會精銳一分。

這也是劉振華為何不選擇退守延川的底氣。

說不定到時候對方準備好以後,劉振華已經有了兩千騎,兩千!

「永和縣城牆雖然低矮,但是矮也有矮的好處,我們可以居高臨下的用武器攻擊到敵人,」趙世通說道,他們手中的紅纓槍算上拿著紅纓槍的胳膊,和前探的身體,幾乎有三米多的攻擊距離,雖然說站在城牆上從上往下攻擊還要算上自身高度,但是那也能夠夠得著城牆下的人頭。

對方仰頭攻擊總有不便之處。

劉振華聽著他們兩個的話,兩人的意思毫無疑問都是戰,沒有勸劉振華『撤於延川』這麼一說。

既然要打,那就打,帶著外掛發育了這麼久,雖然不至於直接吞下整個大明,但是也不懼這些所謂幾個省份的圍剿,一個泥捏一般的三邊總督,一個不知情況只知道忠心報國的山西巡撫,還不至於讓劉振華倉皇后撤,丟下已經到手的地盤。

眼下這種劇情和當初的延川延長之間何其類似,只不過多出來了一個山西方面的兵馬。

不過劉振華已經今非昔比,聲望的增加幾乎是越往後就越離譜,劉振華曾經一日只有那兩位數的增加,眼下一日卻有四萬五千聲望。

這麼短的時間內,劉振華已經多出了騎兵九百,弩手五百。

接下來只會更多。

何懼一戰?

「派出人手,讓任宏利組織五百民兵,帶著弩手,趕往延川,」對方若是想要夾擊永和,定然繞不開延長延川。

他們定然知曉延川延長會出兵協助永和,因此會派出來一些兵馬阻擊延川延長之敵。

他們至今竟然還認為那些阻擊之人可以攔得住這兩方的兵馬。

劉振華已經看出來了為什麼明末陝西流寇為什麼殺不盡,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受災群眾太多,起義軍宛如癌症一般,消滅一批就會出來另一批,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大明王朝,另一方面則是,在民變前期,陝西本地的兵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戰鬥力去對這些流寇造成殺傷。

到了後面先後派出的陳奇諭洪承疇等人帶著的兵馬才算是大量的剿滅了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的流寇。

眼下只要主事兒的人一日是楊鶴,劉振華就一日不用擔心陝西方面的官兵。

「配合延川延長留守的民兵,拉出來一部分組建兩千人的隊伍,再抽調鄉勇團兩千人,」當初和楊鶴一戰,劉振華的隊伍幾乎達到了上萬人。

而眼下只有六千民兵和一千天兵,那隱藏起來的三千人有了另一個稱呼,鄉勇團,招手民兵的時候這些人優先!這也是當初給他們的嘉獎。

眼下延川延長清澗三縣之地,其實基本上兵力被掏空,留守的加起來才有一千經過訓練的民兵和一千打過一次大戰的鄉勇團,加上各縣的部分青壯。

不過劉振華也並不擔心這些縣城,對方的主力兵馬已經將注意力放在了劉振華身上,怎麼還會有兵馬偷襲清澗等縣。

「消滅延川延長意圖阻擊之敵人,隨後馳援永和。」

按照劉振華的估計,到時候他的騎兵數量應該有一千五百,配合城內一千兵,加上臨時抽調的五百鄉勇,組成三千人,足夠他在永和守到任宏利帶兵消滅敵人再馳援此地。

劉振華沉聲說道。

「是!」

楊立超神情振奮,大戰在即!他的騎兵終於派上了用場,一千騎,幾乎可以算是騎兵將軍了!

他幾乎都可以想像到那一日的廝殺該是多麼的痛快。

楊立超差手下一人前去將消息送往清澗。

「你這些日子再挑出來五百八百民兵,讓他們不要訓練搏殺了,那些馬匹用來輪換訓練,讓這些人練習馬上廝殺的本事。」

「練得好的出色的直接晉級為天兵,練得不好騎不了馬的篩下去,所有參加騎兵訓練的,往死里練,告訴他們這些日子享受一日兩三頓的天兵餐,參與騎兵訓練的天兵享受早晚兩份天兵餐。」

劉振華也算是發了狠,既然決定了要打,就要將所有的籌碼推上去。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賞之下也會激起他們訓練的熱情,提前享受了一番天兵餐,戰後的落差也會讓他們在下次戰鬥更加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