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遠征軍實際情況

正文卷

第394章 遠征軍實際情況

斯利姆和英軍官兵們也都有些尷尬,之前的驕傲被狠狠打擊了一下,被迫收起了不少的傲慢。有些英軍士兵則看著尼克手中的那支M1半自動步槍,眼中露出了羨慕的神色。

斯利姆也有些動心,忍不住想到:如果第1師都換裝美製M1,應該可以提升不少戰鬥力……但隨即想到,先不說美國人是不是願意支援英軍換裝,就說換裝之後,彈藥供給被控制在了美國手中,就不是英軍高層能夠同意的事!所以,他只能私下想一下而已。

戴安瀾心裡卻有些想法,只是這時人多口雜,還有英軍在旁,還是等以後找時間與美國觀察員商談一下吧!哦,對了!還有那個步話機的事。

——

李君豪對於比試結果並不意外,這也符合他之前同意步槍比試的初衷——那就是要讓中國遠征軍加強對武器裝備的重視!而且,他還要想辦法撬動英國人傲慢自驕的壁壘,讓他們把那些寧肯丟給日軍人也不願意給中國軍隊的軍需物資給拿出來,這樣他也能找機會把自己空間里的那些武器裝備合理的拿出來。

隨後,他與斯利姆和戴安瀾商議了幾句,提出來,為了加強對中國遠征軍的了解,他希望能夠了解一下第200師各部的真實情況。

對此,戴安瀾當然歡迎,立即就同意了下來;而斯利姆為了搞好與美國觀察員的關係,也決定陪同一下,同時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一下這些盟軍的實力,於是他打發那一營的英軍回去,身邊只留下了幾個參謀和衛兵。

戴安瀾親自帶著幾個團長陪同李君豪和斯利姆等人開始參觀各部隊,第一個當然就是599團,然後是598團、600團、裝甲團、炮兵團、汽車團、工兵團,最後是新兵訓練處。

正像之前所說的,599團和598團的單兵裝備上都是德制武器,600團的單兵裝備主要是蘇制,莫辛·納甘M1891/30型步槍,傑格加謬夫DP-28型(使用47發彈盤供彈,重9公斤)輕機槍,M1910馬克西姆(仿馬克沁,重64公斤)重機槍,火力連配備了蘇制的50mm、82mm迫擊炮。

全師包括裝甲團在內,有88輛蘇制T-26b輕型坦克,8輛BT系列坦克,16輛各式BA-3型重裝甲車,BA10型裝甲車,少量的義大利CV33型坦克,法國AMR33/35輕型坦克,英國「維克斯」M1936輕型戰車,索菲亞3000B型坦克,德國的221裝甲車和222裝甲車等,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只是型號過於繁雜了。

炮兵團的有6門德制150mm的FH18-32/L重型榴彈炮(sFH18的輕量化版本,由克虜伯生產炮身,萊茵金屬生產炮架,是1934年中國引進24門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24門蘇制76.2mm的1936年式野戰榴彈炮,16門蘇制120mm重型迫擊炮。

汽車團的主要裝備是140餘輛美製的福特4噸卡車,可以基本滿足全師的機械化行動。

工兵團和新兵訓練處就沒有出彩的裝備了,各式武器都是主力團淘汰下來的,整個就是「萬國造」的景象,真不知道他們的後勤人員是如何保證軍需供應的。

整體來說,第200師的裝備放在國內算是最好的了,但在李君豪和斯利姆眼裡卻是簡陋的可怕,基層班排的火力密度不夠,營連一級機槍、火炮的比例嚴重不足,就連士兵身上的軍裝、附件、攜行具都不全,好在主力團基本上配齊了德式的M35型鋼盔,算是唯一一優點(M35鋼盔比英軍的斗笠式鋼盔好看又實用)。

看完了第200師的裝備情況後,斯利姆心中對英軍邀請中國遠征軍到緬甸來協防的決定產生了懷疑,這種裝備水平的軍隊能夠承擔起對抗日軍的重任嗎?

在他的心目中,已經交過手的日軍,火力密度就夠差的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之前英緬軍第1師才在同古頂住了日軍第55師團近10日的進攻),而中國遠征軍的火力更差,甚至連制式武器都沒有得到統一,怎麼也說不上是一支強軍吧!

李君豪的觀感則完全不同!歷史上,因為英緬軍第1師不爭氣、急著撤退,玩命的催促,第200師不得拋下包括坦克、重炮在內的重裝備,輕裝疾進,在3月7日趕到同古。

旋即,英緬軍第1師把同古防務扔給200師,自己卻開著坦克、裝甲軍、卡車,甚至把城內所有的庫存軍需物資都給拉走了,後來在北逃的路上邊跑邊扔,都便宜了日本人。

第200師就是憑藉著攜帶的輕武器(基本上沒有重裝備),在同古會戰及後續的同古保衛戰中,頂著天上日軍戰機掃射和轟炸、地面上日軍第55、56兩個師團的進攻,孤軍堅守了12天,傷亡達到2500多人!

最後,因為英軍各部的逃離,把同古側翼都暴露在了日軍面前,使整個會戰計畫成了泡影!並且,日軍的增援部隊第18師團也已經攻擊了上來,第200師不得不被迫撤退。

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李君豪的出現,改變了不少東西,逃跑將軍亞歷山大被擊斃,英緬軍指揮官換回了赫頓中將,英緬軍第1師和英印軍第17師在嚴令下,發揮出了應有的戰鬥力,分別在同古和德貢兩地頂住了日軍第55、33師團的進攻,讓中國遠征軍可以相對從容的趕到戰場。

就比如說,第200師比歷史上早了15天入緬、卻晚了7天進駐同古,因此得以齊裝滿員,把重裝備全部帶來了,除了保衛身後補給線的騎兵團,部隊達到1.5萬人,比原歷史上的1.1萬人多了4000人。

後續的中國遠征軍第5軍的新編第22師已經到達緬中地區的曼德勒省首府曼德勒市,新編第96師到達了眉謬;

遠征軍直屬的第36師、第6軍的第49師、第93師已經到達撣邦的臘戍,暫編第55師已經在雲南的保山集結完畢,隨時可以入緬;

第66軍作為遠征軍的第三梯隊,已經在大理和楚雄完成集結,隨時可以開撥。這個形勢比歷史上不知要好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