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出訪倫敦的經歷

正文卷

第362章 出訪倫敦的經歷

8月13日,羅斯福和丘吉爾達成共識,在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後甲板上籤署了《大西洋憲章》,並在14日正式公布。

該憲章宣布了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處置,同時表明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

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

恢複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

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

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

公海航行自由;

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大西洋憲章》的簽訂,對於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美國作為一個尚未參戰的國家,與英國一起發表如此明確的聲明,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是個沉重的打擊。

——

李君豪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大西洋憲章》簽訂的見證者!

在隨同羅斯福參會的過程中,他不但與孟席斯達成了在情報領域的交流合作,還結識了包括丘吉爾在內的諸多英國官員和海軍將領,並受到了英方的熱情對待——對於英國人來說,這位潘森准將可算是大半個自己人!

丘吉爾不但立即批准了MI6和CIA的合作,而且欣然同意了孟席斯發出的邀請,甚至更進一步,直接向羅斯福提出:由英國政府向美國方面發出對潘森先生的正式邀請,請其儘快赴英訪問!

羅斯福是知道李君豪的背景的,在這個時候也不能直接替他做主,就表示這個邀請將由潘森自行決定是否接受。

對此,李君豪只能如前一般,表示需要一點時間進行考慮……

當天晚上,李君豪在同艾爾斯談過這個話題後,又用電報聯繫了里斯特·洛克菲勒,不過兩人給出的答案卻不盡相同!

前者覺得他應該去,畢竟這是為了工作、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李君豪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

而後者不贊同,卻是因為他知道斯圖亞特家族一向不想與英國方面走的太近,這既是源於傳統,也是家族內的主流意見並不看好英國的前景。

不過,因為里斯特這麼說,李君豪卻是有些傾向於去了,一方面他沒有對斯圖亞特家族的記憶,也不想理會家族的什麼傳統;另一方面,他卻是肯定的知道,英國是能撐過這場戰爭的!

雖然在未來的日子裡,英國當不成西方世界的老大了,但卻依然是歐洲的強國,憑著其與美國的鐵杆盟友身份,還將要繼續保持一定的風光上百年。

所以,在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了羅斯福總統,表示自己願意去英國訪問。

對此,羅斯福很欣慰,當即決定由國家安全顧問艾爾斯作為正式代表、潘森作為副代表,隨英國艦隊一起出發,代表他訪問英國。

——

8月15日,同羅斯福告別後,李君豪和艾爾斯隨同丘吉爾一起,搭乘英國艦隊離開紐芬蘭,在大西洋上東行,駛向大不列顛。

9月初,在李君豪在孟席斯的陪同下參觀MI6的各種設施、設備、人員訓練時,回國後的丘吉爾在倫敦召開了討論《大西洋憲章》的同盟國會議。

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政府參加了會議;美國的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艾爾斯以私人身份列席了會議。

這次的同盟國會議,雖然除了英、蘇兩國,其他國家的參會者都是流亡政府的成員,但《大西洋憲章》卻真正成為了世界各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總綱領,奠定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礎。

在會議過程中,蘇聯政府為了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發表聲明贊同憲章的基本原則,同時表明了立場:當前必須集中力量,儘快地解放被希特勒奴役的各國人民,在戰後必須消滅法西斯。

正在倫敦的李君豪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這個會議,但因為艾爾斯的原因,他對其進程很是了解;他更是知道,這個《大西洋憲章》除了指導著二戰同盟國的戰爭舉措之外,還是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可謂是意義深遠。

——

9月底時,李君豪和艾爾斯完成了在倫敦的訪問,搭乘美國郵輪離開英國。

此時的大西洋上,英、美兩國之間的航線其實已經危機四伏,不過好在德國潛艇奉有嚴令,不得攻擊美籍船隻,他們的航程還算是安全。

現在軸心國成員和其他國家一樣,其實都明確的知道,美國參戰是遲早的事,而且其肯定是站在同盟國一邊,現在美國的貨輪在不斷的將武器裝備和生活物資運往英國、客輪擔負著為英國運送人員、聯結其世界各地殖民地任務,這就與德國封鎖英國沿海策略的矛盾越來越大!

德國方面現在的忍耐,其實是為了減緩美國參戰的速度,但誰也不知道這種平靜能持續多久,所以艾爾斯和李君豪的歸程還是有很大危險性的——戰爭如果在下一刻爆發,他們可能就是首批被攻擊的目標。

李君豪倒是有足夠的把握在德軍的襲擊下倖存,但他很擔心到時來不及救下艾爾斯!所以,在整個回程當中,他的精神一直有些緊張,甚至都是在隨身空間睡夠了再出現在外界,在別人看起來,他好像從來不用睡覺似的!

艾爾斯知道他是在擔心自己,幾次安慰,讓他不用擔心自己,但李君豪當然不能聽,這讓老頭兒既好氣又感動。

好在這次的航程很順利,10月7日,他們一行人安全的回到了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很快就回到了華盛頓。

這次的經歷讓李君豪成熟了不少,增長了不少見識,對這個世界的局勢了解的更深刻了,也堅定了他要干點「正事」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