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寫份報告立大功

正文卷

第325章 寫份報告立大功

歐洲戰場上,8月23日晚間,在一次小規模的轟炸行動中,一架德軍轟炸機由於天氣原因迷失了航向,誤飛到倫敦上空投下了炸彈。

8月25日,為報復倫敦被炸,英國皇家空軍派出81架轟炸機空襲德國首都柏林,同時對其他一些德國大城市進行了小規模轟炸。

這一下,德、英雙方都撕去了所有「紳士戰爭」的面具,打開了針對平民目標進行襲擊的戰爭魔盒。

8月26日,周一,李君豪接到了華盛頓的緊急電報,副國務卿艾爾斯要求他在24小時內提供一份針對不列顛空戰的分析報告,越快越好!

雖然有些驚訝,但李君豪知道,這個老頭肯定是急需自己對德國「海獅計畫」的意見,不敢怠慢,立即開始分析、撰寫起來。

好在,有前世的見聞,寫這份報告還是比較容易的。用了三個小時,他就把報告寫完了,檢查了一遍後,就發回到了華盛頓。

在這份報告中,他簡單提了下「海獅行動」開始後這些天的行動,認為德軍沒有實現預定的作戰目標,其中原因除了其空軍司令戈林的愚蠢之外,還有計畫本身就有缺陷,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僅憑空軍行動就能結束的,就像是最強大的戰列艦也開不到陸地上,戰鬥機也不能實施佔領!

後世的軍迷們曾經爭論過,希特勒為什麼只用空軍,而沒有同時出動陸軍進行登陸,很多人的觀點認為,當時英國海軍艦隊的實力仍然強於德國,德軍根本不敢派出陸軍部隊進行登陸作戰。但李君豪覺得應該不是這個原因!

當時,德軍已經佔領了法國全境,可以隨時選擇法國任一地點出發、橫渡英吉利海峽,最窄處的多弗爾海峽,從法國加萊到英國的多弗爾僅有34公里(21海里)寬,稍快速些的登陸船隻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橫渡海峽……

英國艦隊雖然在實力上強於德國,但根本就不敢開進狹窄的多弗爾海峽,因為這裡的水域環境根本不適合大艦隊展開,發揮不出優勢來;加上德國的空軍力量強大,如果英國艦隊真的敢來,面臨的將是海、空立體打擊,活不到戰爭勝利。

還有人認為,當時英國在三島上集中了英軍、部分法軍、部分殖民地軍隊,正規軍數量達到50萬,還組織了上百萬被稱為「本土衛隊」的民兵部隊,就算是德軍冒著巨大傷亡登陸成功了,面臨的也將是殘酷的戰鬥,哪怕最後打贏了、佔領了英國,也會損失巨大……所以德國放棄了登陸作戰的打算,期望能夠以空軍的力量迫使英國投降。

對這個觀點,李君豪同樣不贊同,希特勒是那種因為害怕部隊損失太大而放棄打仗的人嗎?顯然不是!

在報告中,李君豪用自己的語言將前述的這些理由都予以了寫明,並在最後斷言,直到此次不列顛空戰結束,德國也不會派出地面部隊登陸,其理由有兩個:

一個是希特勒之前沒有足夠重視英國人的抵抗決心,大概真的認為僅憑空軍力量就是迫其投降,後期發現不行,時間已經耽誤了,失去了最佳的進攻機會;

第二個原因是大陸情節在作祟,英倫三島再怎麼說也就是三個小島,希特勒真正想要的是國土面積巨大的蘇聯,估計在其心目中,在英倫三島這個彈丸之地上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根本不值得!

所以,匆匆開始的「海獅計畫」,也會匆匆結束。

他預計,最多再有一個月,德國空軍就會停止大規模的空襲行動;當然,其後的時間裡仍會有小規模的空襲,但德軍的重點進攻方向將會轉移……

——

這麼快就收到了分析報告,艾爾斯很欣慰,不管內容如何,說明小奧格對他交待的事還是極為重視的,聽說緊急,就一定沒耽誤時間。

不過,在看完報告後,艾爾斯卻是皺起了眉頭,有些難下判斷。不是說報告里分析的不對,而是他有些不相信德國會很快放棄對英國的空襲!

在不列顛空戰開始後,英國方面就不斷向美國救援,在美國這邊明確表明不會在這個時候參戰後,英國不再要求美國出兵,但要武器裝備,大到軍艦、飛機,中到坦克、裝甲車,小到步槍、子彈,沒有不要的!

這種情況下,剛剛決定再次競選連任的羅斯福總統壓力極大。

目前美國各界的孤立主義仍是非常嚴重,特別是國會議員們,如果羅斯福在這個競選的關鍵時刻堅持大量對外軍援,肯定會影響到接下來的競選;可要是不管英國的請求,又會得罪大量的英裔選民——要知道,構成美國上流社會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源自英國!

艾爾斯之所以緊急徵求遠在滬海的李君豪對不列顛空戰的看法,主要是因為英國要求的一項特殊軍援——50艘驅逐艦。這是為了保衛英國各殖民地與本土之間的海上航線,應對德軍的潛艇威脅,多了這些驅逐艦,英國主力艦隊就可以集中力量保衛本土,以遏制德軍隨時有可能進行的登陸作戰。

羅斯福總統心裡是猶豫的,英國這次要求的軍援涉及金額巨大,但丘吉爾在聲稱急需的同時,卻說沒有資金支付購艦款,希望以純粹援助的形式,簡直就是想白要啊!

為了給老總統分憂,艾爾斯立即帶著李君豪的報告來到了白宮……

——

9月2日,經過數輪談判,在有確實的底氣之下,羅斯福堅持住了底線,最終與英國簽署的協議規定:美國將50艘驅逐艦轉讓給英國,英國則將部分世界各地的海軍基地租借給美國。

因為這份協議沒有罔顧美國的利益,而且拓展了美國的海外存在,所以很快就被國會批准了;但實際上,羅斯福的小伎倆成功了——此項協定的簽定,意味著正式中立的結束,標誌著美國有限參戰的開始。